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再说旱茅。因其耐不得水,水一淹就要死,故称旱茅。旱茅叶个子矮,不好用,年年三十和正月半我们放哨火,取田里晒干的粪草引火,烧的就是它,毕毕剥剥的响,很好烧。不出二十天,你看,茅针长出来了。一个个,一根根,一棵棵,头上还顶着烧焦的壳儿,真应了那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旱茅是先长茅针,后才有叶,开花比水茅早十来天,花大,旱茅的花,就是我们叫做茅针的,是乡下孩子的最爱。
      说到茅针,也是很有韵致野趣的。灌溉渠边,池塘的岸边,还有堤岸上,海滩上,都是拔茅针的好地方。春天的暮午或黄昏,常见小孩子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专心致志的埋着头。干什么?拔茅针!大人们说清明之前吃三次茅针就会一年不害眼的。还告诉小孩子许多的规矩,比如,掉在地上的茅针千万不能拾,纵是吝啬,也得“呵嘟,呵嘟”的吹三声,否则就得聋耳。当天拔回的茅针,一定要当天吃下去,吃不下的就扔了。过夜吗?得置于屋顶露一宿才行呢!我们那儿,凡是小孩,不论是不是象我这般灵泛,诸如“茅针茅针这么白,我吃茅针你吃肉。茅针茅针这么亮,我吃茅针你喝汤。茅针茅针一把红,我吃茅针你吃虫。茅针茅针两头尖,我吃茅针你上西天!”之类的歌谣,大抵总会哼哼几句的。这歌谣有许多的,我不太记得了,能记住这首,并不是我明了它有那么一点点《诗经》的意思,而是因为它押的韵,更主要的是因为它里面有许多骂人的话,骂得过瘾!至于那许多的规矩,我是半信半疑,我不相信一吃掉在地上的茅针就会聋耳朵也不相信一吃隔宿的茅针就会瞎眼睛!但这并不影响我按照大人们说的那样去做。我们小孩子投入的,就是这种过程。
      放晚学后的我常常一鼓作气的埋头苦干,直至衣兜里塞得满满的连书包也满是胜利成果。然后,唱着歌回家。边走边吃,边吃边唱,到得家门,正是油灯初上时。次日清晨,背着书包急匆匆的出家门,这才发现一路上满是茅针壳,极规则的抛在路边。马上吓得慌慌的,做贼似的清扫战场,把茅针壳踢得远远的,不得了哇,学校三令五申放学后不得拔茅针,老师天天经过我家门,一路发现,不是那个叫李晓琴吃的还有谁?于是一路踢将下去,颠颠地赶到学校,不是那个叫李晓琴的站门岗还有谁?但是,只要一下晚学,好了,立刻的还了魂,直奔战场。不是我好吃,真的,我一点儿都不是一个好吃的人。我只是,沉迷于那种感觉,那种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物我两忘的感觉。更何况,傍晚的阳光是那么的柔和,微微的风中有一点使人变暖的东西,田野上到处溜达着青草茅草等等草的香。
      我奶奶告诉过我说她小时侯去岸上采桑叶儿,没有饭吃,就拔了许多茅针狠劲的捏成一团,塞在嘴里。我小小的就要笑一笑她,她骂我:呆子,茅针一入口就化,不捏成团,哪能充饥啊!我有点儿同情我的奶奶。
      稍微大一点点,我就问我的爸爸什么聋耳不聋耳瞎眼不瞎眼的是不是真的。他就告诉我说:大约茅针有些明目清凉的作用,过了清明就渐次老去,所以有清明前吃茅针不害眼的说法。至于三次,大概是说多的意思。掉在地上呵气的说法,一定是吹去茅针上灰尘的意思,吹三次亦言多。至于聋耳,当属无稽。关于露一宿,大抵是怕茅针的水分在屋内蒸发,于次日干枯,味道不鲜,便置于屋顶,不让蒸发干枯的意思。其实茅针是茅的花啊,只未盛开而已。茅是种先有花,花不娇艳,后有叶,叶极锋利的植物。那留在茅心里没有拔出的茅针同着茅叶一起老去,六八月间蓬在茅叶丛中,老头老太常打了去,晒干,搓绳,做茅窝儿。比之芦花鞋轻便,暖和,耐穿。茅针幼时可食,充饥。老时可穿,御寒。更有茅叶,可覆盖屋顶或作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