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盗亦有道(三) ...
-
柴房里安静了好一会,陈大贵转而心有余悸地说起了那头领给手下治伤时的狠辣,很是担心他们三人的性命安危。马三元很乐观地说道,大明山的土匪还是挺讲规矩的,口碑不错,只不知这话更多的是宽解陈大贵,还是宽解他自己。
顾岳忽然问道:“今天这个,是不是就是大明山的匪首?”
马三元想了想,说道:“不好说。不过看这头领的行事,倒是有些像。”
顾岳紧盯着问道:“这是怎么说?”
马三元道:“大明山这地儿,山高林密,又是阳县、峰县和邹县三不管的地界儿,历朝历代的土匪,不论世道乱不乱,从来就没有断过根,要说匪首是谁,还真说不大准。只听人说,大明山上近几年的大头领,姓张名斗魁,家世来历一概不明,只听口音大概是阳县隔壁的峰县人氏,落草不上四五年,便收服了大明山中大大小小七八处盗匪,将近年来很是有些乱的劫道规矩重新整齐了一番,打劫总会留点余地,寻常也不伤人性命,因此,附近三县人虽然恼恨这伙山匪,却还不至于官府和乡绅那边又奉承结交得好,私下里还常给附近驻军的长官送点礼,所以……”马三元说到此处,声音忽而低了下去,“官军剿匪时,总会事先漏些消息出来,手下留情、网开一面,剿了七八次,次次都是在山里转一圈,打些野物,抄些财物,便出来了。”
陈大贵虽然也听说过一些大明山劫匪的事情,毕竟不比马三元老家离大明山近、消息更灵通更确切,眼界也不同,更留心这些事,此时听来,不免心惊:“这个张斗魁,莫不是宋江一流人
物?”转而又有些疑虑:“若真是这样识时务,又怎么会劫了不该劫的人、招来省府的军队进剿?”
马三元摇头:“这个不知道了。许是因为底下人探听的消息不确实吧。”
顾岳嗤笑了一声:“匪就是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利欲熏心、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本是常事,有什么好奇怪的。”
马三元听这话音,似乎顾岳不单单是仇恨土匪,还有着不自觉的鄙夷与不屑,很是瞧不上这些劫匪的行事与本领的意思。
马三元不由得又暗自叹了一声。
从前在军中,营中长官里,也有出身好、教养好、性子骄傲的大家子弟,多半是读了洋学堂又读了武学堂出来的,文武都来得,素来瞧不起他们这些不识几个字的粗人,更瞧不起那些横蛮无知的土匪,可惜后来,十之八九,都吃了他们这些粗野兵匪的亏,其中运气不好、丢了性命的都有。他早年投军时,最初跟的一位长官,就是这般英年早逝的。
顾岳俨然也是这般出身与性子,让马三元不自觉地替他担忧,担心顾岳会倔强到底。大明山的劫匪,号称守规矩,但匪就是匪,劫道时若有人反抗,总有死伤;绑票后若不能付出足够的赎金,肉票往往生死不明,不知是被卖去哪儿做苦力了,还是被扔进大明山哪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山洞里了。
只是这担忧,因着素陌平生,不过是一段同路而行的交情,若是明白讲出来,难免交浅言深。
柴房之中,一时间又安静下来。
三人却不知道,张斗魁此时正对着顾岳背包里的东西恼火不已。
白日里各路劫匪抢来的财物,交上来时都要一一清点记数,此时都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顾岳背包里搜出来的十七块大洋、七瓶白药自然也在其中,至于衣服杂物之类的,本来是要和其他抢来的杂物一道随便堆在角落里、临走时随手分给村民结个善缘的,因着张斗魁对顾岳的来历生出疑心,特意将背包里的东西仔细清点了一番。
顾岳的背包里,除了几件寻常换洗衣服之外,另有两套洋学堂的学生衣裤,一条薄毛毡,两条绑腿布带,一支自来水笔,一条皮带,一包防水油纸密密裹好的书,以及两封信,收信人是云南昆明翠湖街顾品韩,寄信人是湖南阳县李家桥顾韶韩。
张斗魁读过几年书,一看这寄信人的姓名,便冲口而出:“操他奶奶——”
其他两名头领,也稍识得几个字,看了信封,面面相觑,大概明白张斗魁心里的憋闷与恼火了。
阳县共有三个地方叫做李家桥,但是能够养得出顾岳这样子弟的顾家,却只有一个李家桥之中有,就是大明山下五十里处清江河畔柏树湾的那个李家桥。
李家桥得名于清江河上那座由李氏一族捐建的石桥。其实当地大族,共有李、顾、何三姓,世世通婚,家家习武,自前清以来,世道越来越不安宁,李顾何三姓为保乡里安宁,陆续买了洋枪和抬炮,修建石墙,又送子弟出去读书投军,尤其是顾家子弟投军的多,虽然还没听说出了什么督军之类的大人物,但也足以让阳县当地人敬畏避忌了。大明山上的土匪,都知道李家桥不好惹,李家桥也没想过要替天行道将五十里外的大明山清理干净,故而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一旦遇上,也是互相避开了事。
这一回,顾家子弟打伤了大明山的劫匪,大明山的劫匪又将顾家子弟绑了肉票,这团乱帐,还不知怎么才能扯得清楚。素来都说,一山不容二虎,现在两个山头的老虎不当心遇上了,还互相抓了一爪子,谁先退让一步,都会被围观的群兽认定是胆怯畏缩,虎落平阳还被犬欺,何况是倒了威?
一名头领懊恼地道:“那小子怎地不说清楚自己的来历?”弄得现在骑虎难下了。
另一名头领弹弹信封:“看这收信地址,这小子多半是在昆明长大的,根本不晓得老家的这些事。”
一边说着,一边拆开了那包书。
油印的书页,薄而软,纸面发黄,并不起眼,然而十来本书,皆是《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步兵操典》等武学堂的教材,封面的书名之下,都印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字样,扉页上又都写着“第12期丙班顾岳”的字样。
堂屋里一片寂静。
张斗魁和另外两名头领,都算是有见识的,不然也坐不上这个位置。
因为有见识,自然也明白顾岳的份量。
前清以来,各地立了不少武学堂,但是最有名望最有影响的,无过于保定军校和云南陆军讲武
堂,这两个武学堂,听说教官大多是留洋回来的,那些学生也有出洋的,但更多地是进了各地的新军,天南地北,无处不有,说不好哪天碰上的带兵长官就是这两所学堂出来的学生或者教官。
这个世道,许多东西都靠不住了,但是一道扛枪加上一道念书的交情,总比其他很多东西更靠得住一些,所以这些人往往也比其他人更抱团,因而爬得更高走得更远,然后在他们身边会聚集更多的人,推着他们再上一层楼,羡煞了那些野路子出来的杂牌军官。
驻扎在衡州的那个师,听说就有云南陆军讲武堂出来的旅长、团长之类的长官,平日里很瞧不起其他那些土包子,张斗魁和附近的几伙土匪都在这几个人手里吃过亏,打不过就得想办法拉拢,可惜一直没能搭上这条线。
张斗魁和另外两名头领互相看看,不觉都两眼放光。
这个顾岳,可是现成送上门来的一条线。
张斗魁忽而想起一事:“和顾岳关在一起的那两人,是不是已经知道他是谁家的?会不会帮着这小子逃跑,好卖给顾家一个情面?”心念既生,立刻转头喝道:“山猴儿!”
白天里跟在张斗魁身边的那个瘦小劫匪应声从窗外翻了进来。
张斗魁道:“去把师爷收着的那两副铁镣铐拿来!哦,再带两个人,把师爷的竹轿子也抬过来!”
山猴儿点点头,又翻了出去,眨眼不见人影。
柴房之中,不知谁先起的头,也或许是因为他们三人都无法入睡,此时又开始了闲谈,陈大贵说起自己是峰县与阳县交界处的桐油冲人,不免问起马三元和顾岳是哪里人,私心里想着能否寻个亲戚关系出来,他们三人同陷于这囚笼之中,若是沾亲带故的话,不说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至少心里面多一点儿安慰——大难临头,一般人总是喜欢抱团取暖兼壮胆的。
马三元是阳县桂坪人,与大明山以及峰县恰是一东一西,隔得远了去了。
顾岳道:“我家在阳县李家桥。”
马三元一怔:“哪个李家桥?”
顾岳有些疑惑:“阳县有好几个李家桥吗?”
然而马三元立刻便想明白了,几乎跳了起来:“顾兄弟,你说你是李家桥人?”
顾岳点头。
陈大贵也已经反应过来:“顾兄弟,今日你为何不对劫匪说明白你是李家桥的顾家子弟?”
顾岳茫然:“什么?”
陈大贵痛心疾首:“顾兄弟,令尊从来没有同你说起过你家里的事?”
顾岳垂下了眼帘:“先父少年从军,戎马倥偬,对家乡近年来的情形,所知不多;况且平日军务繁忙,也没有太多工夫与我细说家事。”
他的父亲,大约总以为,将来有的是时间与儿子讲述家乡的种种人事,却不知世事难料,夜长梦多,有太多事,根本来不及去做,便已经没有了机会。
马三元和陈大贵都说不出什么话来了。
生长于异乡的顾岳,似乎完全不清楚李家桥和大明山土匪那种心照不宣的互相避让,又怎么能继续责怪他,遇上劫匪时不曾表明身份、免了这一场大麻烦?
马三元与陈大贵相对唉声叹气,不知道他们两人的前景是福是祸。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只不知伤的是老虎,还是不幸被两只老虎夹在中间的倒霉鬼。
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尤其是张斗魁这样混江湖的,不论他是否对李家桥让步低头,想必都不会希望有人事先张扬出去,结果骑虎难下。
现在他们只能希望,大明山的劫匪打算和顾家谈赎金谈条件,而不是杀了他们两人灭口以绝后患。这样的话,说不定他们两人还可以做个中间人见证人什么的,顺带送顾家一个人情。
既然已经卷进来了,马三元也就不那拘着了,不免问起顾岳在哪个学堂读书,昆明那边家里还有什么人。
在哪儿读书,顾岳倒是很镇定地说了出来,只是那镇定之中,又有着掩盖不住的骄傲与自豪,眼中闪亮,精神振奋,便是在暗夜之中,也感觉得出来。
陈大贵一听顾岳读的是什么学堂,便生了三分敬畏,外加三分艳羡。马三元虽然并不意外,也很是感叹了一会,果然如他所猜想的那样。
至于昆明那边家里还有什么人——顾岳似乎有什么顾虑,不太愿意明说,只含糊答了几句,说是家里没什么人了,所以回老家来投奔本家叔伯。
马三元觉得顾岳不是那种小心谨慎、逢人只说三分话且莫抛撒一片心的老成人,以顾岳的年纪和家境,本来也应该在学堂读书的,如今独自一人,千里迢迢地回来投奔亲友,想来确有苦衷,所以才不能说出真实情形。
这么揣度着,马三元也不好再问下去了,只同陈大贵一道,聊些阳县峰县的风土人情,因不知顾岳还有什么忌讳,连李家桥的种种传闻也不去提及了。
断断续续聊到后半夜,马三元和陈大贵已经有些捱不住了,只不敢放松心神去睡,正勉强支撑着,柴房门突然被打开了,两名劫匪端着枪站在门外,喝令马三元和陈大贵先出来,待到顾岳出来时,那两名劫匪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几步,在马三元看来,似乎连手中的枪都抖了两下,不免猜测,这伙劫匪,是不是已经知道顾岳的来历,所以这样谨慎得几乎有些畏惧了?
另有一名劫匪举着火把站在柴房外面,张斗魁站在火把下,脸上阴晴不定,瞪着顾岳,那神情,仿佛猛虎欲噬猎物一般,让胆战心惊地站在一旁的马三元和陈大贵都哆嗦了一下。
顾岳停住了脚步。
这匪首如临大敌的慎重,并不让他意外。
张斗魁慢慢走过来,手中的盒子炮一直牢牢端着,直至抵上顾岳眉心。
山猴儿不知从哪里钻出来,快手快脚地将一副铁镣铐扣上了顾岳的双脚,又解了顾岳身上的麻绳,将他双手也用铁镣铐锁了,再将钥匙捧给张斗魁收好。
四周的劫匪齐齐松了一口气,收起枪来。
张斗魁也收了枪,哈哈一笑:“顾兄弟,得罪了,不是张某不讲情面,实在是顾兄弟身手不凡,让我这些兄弟们自愧不如,绑老虎不得不急啊!”
顾岳诧异地看着面前这个悍匪。缚虎不得不急,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白门楼那一节,曹操捉住吕布之后、吕布抱怨绑他的绳子太紧时,曹操说的话。真看不出,这劫匪居然还将三国读得挺熟的,顺带还小小地拍了顾岳一记,将他比做吕布这样万人敌的勇将。
能够熟读三国的劫匪……
顾岳打量张斗魁的眼神,不觉便有了变化,郑重地说道:“我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