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2、受宠若惊 ...
-
最后,我衷心希望作者不是文坛中昙花一现的绚烂,而要长久的开放着。——林秋白。”
林秋白是谁?说起他,全中国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这位出生在民国时期,从三十年代到现在一直笔耕不辍,写出了无数倍经典作品的文学家,被称为是世纪末的最后一位学着,享誉海内外的文坛大家竟然为自己作序?赵紫妍可真是有点儿不敢置信了。
林秋白此人实在是太过于出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XX大学名誉校长、XX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B大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法、德、意大利文,是名符其实的语言大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林秋白文集》,共24卷。此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国家总理曾五次看望林秋白。总理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被打成□□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可见,这个林老是多么了不起的大师,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给她的新书做了序,这怎么能不令赵紫妍觉得受宠若惊?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捧着书,看着新书扉页上,那清晰明显的“林秋白”三个字,赵紫妍又不得不相信,这确实是事实。将新书在手中反反复复的摩挲着,在标注栏中竟然还发现《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封面设计者以及文名创作者都是林秋白先生,赵紫妍不由对着封面注视良久:封面的设计很特别,上部和下部都是水墨晕染出来的,黑白两色,浮动的墨水水波只见一行行行云流水的毛笔字简介,看起来十分的飘渺神秘;中部是一个水墨渲染的琼楼玉宇,看着只是个模糊的影子,在那模糊的影子见隐约可见一抹飘逸的背影,神秘孤独,墨痕随意又悠然,看起来很是写意。而在页面上,写着力透纸背般的几个字“一代女皇武则天”,字迹非常挺拔有力,有着大部分现代人写字的时候所缺少的一种风骨,动辄间如行云流水,勾缠间绵延不绝。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对于鼎鼎大名的林秋白老人,赵紫妍不是在语文课本上见到,就是在经典文学作品或者是新闻报道上见到,真人还根本没见过。而现在自己居然有幸让他为自己的书作序,并且还受到了褒奖,跟梦想中的世界突然变成了现实一样,赵紫妍虽然活了两辈子,心理年龄接近四十,但依然感觉荣幸高兴的不行,最初写作的时候,目的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已,但是坚持到了今天,她却觉得真的值了!毕竟能有几个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呢?
抱着新书回到家,赵紫妍小心地把样书放进自己房间的书架上,这上面有两层全部都摆着她的样书,各个版本的都有,等到把样书都拿出来的时候,赵紫妍才发现随着这十本样书一起来的,不仅有邮局的汇款单,而且还有几封信件,一封信件是出版社给她的,说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经过林秋白先生的大力推荐,主编们的一致认可,出版社的高层决定改变原先首印三十万册的想法,改为首印五十万册,将在全国各大书店铺货,而稿费已经顺利打到了她的账户上,让她去查收。
还有一封信让赵紫妍受宠若惊,因为信件是林老先生写给她的。信写的很简单,篇幅也不长,只有几百字左右。以一个长辈的口吻,轻言细语的对她鼓励叮嘱了一番,希望她能够保持现在的水准,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同时也鼓励她多方面多角度创作,不要拘泥于市场的风向,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被社会和金钱所迷惑甚至诱惑。此外,老人家允诺她:如果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困惑或者瓶颈,可以随时去信问他研究讨论,只要他清楚的,就一定会给她指导和帮助。最后,林老先生还说,赵紫妍现在年龄还小,思想上或许还有不太成熟的一面,未来人生还很长,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想必很多,希望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初衷,爱惜自己的信仰,要戒骄戒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要失去本性等等。
林老先生的这封信实在是言辞恳切,内容中颇多希望和鼓舞,有着对优秀年轻一代的爱护和期盼,让赵紫妍十分的感动,但同时也觉得自己的肩上忽然就像是有了某种责任一般。拿着那封信看了又看,足足看了好几遍,知道把其中的没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记在心里,赵紫妍这才放下信,并把这封信珍而重之的锁进了自己的抽屉里面。对于老先生的鼓励和期望,她受宠若惊,对于老先生的告诫,她也深深觉得窝心。实话说,赵紫妍非常感激,因为换做一般的青少年来说,能够年少就出名,心态肯定会跟同阶段的少年们不一样,难免飞扬高调,不知道天高地厚。虽然赵紫妍是过来人,心态上早就成熟了,但是她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成长中如是能有一个真正的良师益友或者是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指导,那会少走多少弯路。所以,她对这个老人充满了敬意。
剩下的最后一封信,却是中央电视台寄来的。说是找不到她的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所以拜托出版社转交了。出版社在和赵紫妍签约的时候,赵紫妍曾经特意嘱咐过他们,因为自己还小,还在上学,所以出版社为新书做宣传的时候,最好不要炒作她的真实身份。虽然她没有用笔名,在书上署的名字也是赵紫妍,但是这个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别人就算知道有个小作者也叫赵紫妍,也是不会把她跟那个作者联系起来的。
其实此前,赵紫妍收到过不少类似的信件,早在她出第五本小说的时候,就有好几个电视台想要给她做专访,但是赵紫妍都拒绝了。她并不喜欢做名人,不喜欢暴露在公众的视野里面,毫无隐私的生活,那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束缚和累赘。
出版社那边也是知道赵紫妍的想法的,所以基本上从来不会向媒体透露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因此直到今日,赵紫妍虽然在文学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是依旧没几个人知道她是何方神圣。而且九十年代那会儿,网络也还不发达,不存在人肉搜索这回事情,所以赵紫妍依旧过的安安心心的。但是,这一次却有点儿不同,谁能想得到她竟然受到了林老先生的关注了呢!
林老先生基于中国文坛,简直就是元老中的元老,大腕中的大腕。虽然他本人很是低调,但是奈何所做的事情却一件比一件高调,令人想不关注都不行。就是他在中国文坛第一人的地位,却是四十年来没有人动摇过的这一事实,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那一批大文豪差不多死完了的现在。有了林老先生的关注,不论她是谁,不论她写了什么出版了什么,那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赵紫妍现在就像是偶然间中了□□一般,整个人都在发光。
赵紫妍其实可以理解这种想法,毕竟金钱的魅力在当下是很可观了。她自己也是从事媒体行业的,对这种心理就更加熟知,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不理会就是了。
写回信的时候,赵紫妍先写给出版社的信和给林老先生的,给出本社的信口吻委婉但恳切,直说自己还小,也不喜欢暴露在公众视野,不想自己平淡的学习生活受到打扰,所以希望出版社不要炒作她本人的信息,能模糊化就尽量模糊化。
而给林老先生的回信,口吻上则要慎重的多。首先自然是感谢老先生的关怀和告诫,其次便是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便是一些其他的事情。
而对电视台的回信,则十分公式化,就和以前的那些回信一样,委婉的感谢,委婉的拒绝,把一切曝光的机会都给拒绝掉,对于这样的回信她早已经驾轻就熟。
开学后一星期,赵紫妍与全校其他四十多名复赛入选选手,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坐上了开往省城G市的大巴。复赛同初赛一样,也是笔试,不过题目更加刁钻复杂而已,而且复赛在省城举办,由专门人员监考,比初赛更具公正性一点,想要作弊什么的,基本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