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折 卜卦未知流年样 ...
-
日月如梭,祝英台画过春雨洛阳锦,再画秋霜御衣黄,方画风动青龙卧墨池,又画月落酒醉杨妃妆。年年牡丹开谢,英台转眼也长到了一十六岁。年已成丁,身量长成,端的是如琼枝照雪,玉树临风,眉目间墨染桃花,行动若飞云渡鹤,说不出的风流气度。
只是祝英台年纪大了,心思便难免有些活泛,颇觉山居无趣,想着怎样能出去见识一番繁华热闹才好。
恰好这一年初春,祝家六子归家省亲。祝英台缠着这位在杭城为官的六哥,讲了诸多西湖风物、大郡光景,心下很是有几分蠢蠢欲动。
自古少年哪有不爱风光的,祝英台既有了打算,自去向老爹商议。
“爹爹,孩儿年纪已是不小,读书未成,心下惶恐。听说杭城有一万松书院,师贤礼佳,众人称赞,孩儿有意前往求学,寻个进身之道,好给爹爹增些脸面。”祝英台很是清楚自家老爹爱听什么,想出去玩肯定要说些好听的。
怎料祝老太爷和祝老夫人听了,齐齐道一句:“不成!”
祝英台一愣,心里暗想,奇哉怪也,母亲不舍也就罢了,往日父亲可是左一句“读书”右一句“学问”地在耳边聒噪,怎么今天听说自己要去读书,反而不许了?
“啊,父亲大人,孩儿原来年幼不懂事,辜负您苦心教导。现今终于省悟,只想能读书进学,光宗耀祖。”没奈何,把祖宗搬出来试试。
祝老太爷胡子一捋,仍是一句“不许”。
老夫人也在一旁插言,“九儿啊,你长这么大,从未离过爹娘身边,如今竟要孤身远游,又有谁来照顾于你,可让我怎么放心得下!”
祝英台早料到有这么一句话,装模作样地一揖到地,说道:“母亲爱惜英台,孩儿自是明白,孩儿也舍不得二老双亲。只是好男子当立身于世,不离家门如何成器?还望母亲成全!待孩儿学成立业,定当返回二老身边,承欢膝下,奉养天伦。母亲深明大义,必能明白孩儿一番心思。”看这话说的,有理有礼,没道理不成事啊。
“这——”祝老夫人一向深明这种大义,不知再说什么好,只得看向祝老太爷。
祝英台也扭转身眼巴巴看着老爹。
祝老太爷拈须沉吟道:“我儿用心读书,自是好事,但也不必——特意去那么远求学,为父当可教导于你。”
“对对,你父亲连太子都教得,还有什么教不了你的!”老夫人高兴了。
祝英台可不高兴,“父亲年事已高,怎好操劳。何况书院里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学问,哪里是家里能比的?万松书院的万先生是博学鸿儒,就算不如父亲,想也不致误人。”
祝老太爷继续拈须,道:“他么,自是不如我。你若要去呢,也不必一定去他那里——”
“万先生?”祝老夫人又来插嘴道:“可是当年上表弹劾老爷写错一个字的,那位翰林万先生么?”
“嘣——”祝老太爷揪断了一根胡子。
“哦——”祝英台恍然大悟。
“总之,就是不许你去万松书院!”祝老太爷气哼哼地甩袖子走了。
祝英台窃笑之余,也犯了难。
老爷子为着鸡毛蒜皮的事情犯倔,不予放行,怎生是好?
祝英台想了想,装病吧。
捧壶滚茶熏额头,藏够点心不吃饭,祝英台一“病”五六日,老夫人心疼得团团乱转,一边转一边数落祝老太爷心狠,老爷子却愣是不松口,“笑话,祝家子去拜那万老儿为师,岂非是承认我不如他?荒唐!”
祝英台见一计不成,也闷不住了,另生一计。
这日祝老太爷被老夫人数落得烦躁,出庄门转转散心。打老远就看见一个算卦先生,举着布幌,唱着“测字排流年”,溜溜达达地向着庄边过来。祝老太爷一时想起近日家宅不定,幼子“病”状不轻,一拱手将算卦先生请回了家。
堂上坐定奉茶,开口问卦。
“老先生所问何人啊?”
“小犬英台。”
“请问生辰八字。”
“年一十六岁,五月初五端阳生人。”
算卦先生掐指一算,“哎呀不妙,令郎近日疾病缠身啊。”
祝老太爷一听,可不是嘛,忙问道:“敢问有碍无碍,何时痊愈?”
“病势沉重,恐有凶险。”
“这当如何是好?”
“有破解之法。”
“敢问先生何法?”
“令郎命格宜动不宜静,若能离家远行,定能无厄。”
“远行?”
“求学最佳,哎呀,我来算算,最好是去杭城求学。”
祝老太爷瞪大了眼睛,盯着算卦先生,自言自语道:“杭城,莫非是命中劫数,两代牵缠么?”
算卦先生忍不住“噗”一声笑出来,“爹!”
“嗯?你是英台”祝老太爷有点发愣。
祝英台扯掉胡须,摘下帽子,笑吟吟道:“父亲大人,你看你自己也说了,我明中注定要去杭城读书,你就应允了吧!”
“胡闹!”祝老太爷脸色涨红。
祝英台打定主意硬赖,“爹爹,到得书院,我不说自己的家世出身,不就没人晓得了,再说我只是去请万先生启蒙,等我回来再由你老人家好好教导,这样方显你强于别人不是?”他顿了顿,转转眼珠儿,又道:“不然我易容前去?爹爹都认不出我,别人更不知我是谁啦!”
倒茶,奉上,眨眼睛,“父亲——”
祝老太爷一撅胡子,“哼,随你胡闹去吧,管不了了!”
祝英台眉花眼笑,欢喜不已。
很多年后,祝英台的卜卦之术比起此时,不知强了多少,他也每每推脱不过为人占上一卦。
只是偶尔会沉吟着梅花易数,想起当年,若是他的卦术能好那么一点点,会不会算出一句,“杭城不吉,君子弗往”。
命数之事,谁说的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