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第一章
萧泽登位的时候,这江山万里已经很飘荡了。
他穿着皇袍从宗庙一直走到大殿,累的厉害,但是不敢说。后面是皇太后紧紧的跟着,前头是大臣们密密麻麻的朝冕,老丞相捧了金漆楠木的乌盒子走上九龙阶,手稳得紧。
萧泽九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那把剑。
古剑龙渊,天地作炉,业火为烹,百年铸形,方得一窥。
曾经裔朝的高祖得此剑,故而顺天命,终是得天下。
不仅是这一朝,这千千万万载的岁月中,皇帝总是要佩龙渊的。然后他的父亲太昏庸,这把剑,也只有在祭天典的时候,从皇家的库房里拿出来,让人远远的看一眼就罢了。
萧泽还太小,面对一个小孩子,老丞相需要弯下腰才能将盒子递到小皇帝的手里去。萧泽接过去,重得紧,然后他还是抱住了,就像是抱住这个江山,抱住他看似名正言顺却不堪一击的皇位,抱住这风雨飘摇的大裔国。
萧泽登位的时候虚满九岁,按照裔朝的规矩,还不能正式的掌权,就设立左右的两位丞相,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两位丞相都是皇太后父亲的学生,这萧家的天下,终归还是掌在了女人手里头。
大裔朝的皇太后侯家,已然是累世的大祖,从太祖的一辈起就一直担任着朝中的重位,然而大多时以文官为主,一直到了萧泽的外公侯景一人,才尊镇国公位,统全国兵马。
本来朝堂的虎符应当分两份,一份由镇国公保管,一份由天子本人掌管。
然后小天子尚且年幼,这天子家的虎符自然就请进了皇太后的宫里头。
小天子自然不需要每日埋头批改那些大臣们送上来的折子,他只需每日上朝,听百官们以及几个为首的老头子们吵,等吵够了就跟着老太监下朝,去书房听太傅讲学。
萧泽走在长长的朱廊边,后头跟着老长的仪仗,那些侍卫都是严格训练过的,脚步轻的几乎听不到。
于是萧泽便在这长而空旷的皇城中,生出天地不过只剩他一人的错觉来。
教授萧泽的先生乃是先帝早早就给挑的,从他四岁便开始给小太子讲授课业,一直到了萧泽九岁,还是从国府监搬到了御书房。
那日早些时候,公孙老夫子问他,虽说是晚了些,但是陛下可愿意要一个伺候笔墨的书童?
萧泽坐在桌子后头,低低的问了一句:“老师是要举荐什么人吗?”
公孙坚答道:“前些日子,家中的小儿来了家书,说是苏家的公子在他那求学,是个难得的聪明人,托老夫如果有机会,便想个办法给他找个入仕的机会。”
萧泽不说话,他不曾听过这苏家,也不曾听闻过这老公孙先生和这家族有什么牵连,但是自己的老先生开了口,他也便应了。
宛城富庶,千古如此。
如果说天朝的皇权在什么地方显得最为薄弱,莫非宛城了。
靠着码头和便利的官道,这座城市渐渐的靠着走商起家。而后就是本地土财主们开门做一些招揽和零售的生意,几千年下来,渐渐成了全国最大的商贾之地。
即使是战火,当新的政权建立,宛城的商家又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元气,让后如同老祖辈们做的那样,开始做三洲九陆的生意。
苏家传到这一辈,一共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苏言,二儿子苏行。
按照老规矩,这苏家的钱庄、商队、船队、铺面,都是应该由长子来继承的。奈何苏言在幼时遭了次祸,腿上落下了毛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毛病就越来越深,等到十二岁的时候,已经是完全不能走了。
苏老爷心疼之余,也只能将这位大公子锦衣玉食的供养起来。
而继承家族的差事,自然也无可厚非的落在了苏行的身上。
依照规矩,苏行本是侧室生的儿子,要承家统确实有些偏颇。然后在宛城这个地方,商人们看重的更多是自家的发展,而非祖宗的礼法。
苏行的上位名正言顺,而这位小公子也算争气,小小年纪举手投足就有了贵人的气派。相比之下,那位大公子就冷清的多。
苏老爷看着虽说心中也怜惜,但做的也只是为了寻了个出名的先生,将他早早的送往书院读书,也不指望这儿子能博功名,只要他不在家里头,碍着弟弟的罢了。
苏言走的那天不声不响,也没有惊动府里的人,只有个书童帮他提了行李上车。
而正当车夫邀鞭的时候,只听啪嗒啪嗒的脚步声跑过来。
苏行怀里头报了个布包裹,不大,一见面就塞给苏言,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又往外堂跑过去,他还要赶着去招待商会的老人,这样从席间跑出来,已经让苏父觉得有些不妥了。
苏言在马车上打开那个包裹,正是整整齐齐的一叠银票,十几两的,几十量的。
这应当便是他小弟弟的全部身家了。
苏言抱着那包裹道了谢,苏行还要张口说些什么,却听得牵头马夫打了缰绳,马车接着就跟着缓缓动了。
苏行下意识的跟着跑了几步,冲着那马车后头喊道:“哥!”
苏言对这个弟弟平日也未见得有多亲厚,然而此时也生出了淡淡的血亲情谊来,便将头手伸出马车去,对着苏行笑着挥了挥手。
东麓书院是全国驰名的大书院,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举子可以占到榜单的一半。
所以每年开学的日子书院外头就份外的拥挤,小书童努力了许久都没有办法将前面的人群隔开,苏言坐在轮椅上,看这那孩子似乎是要哭了,轻声安慰了两句,让人把行李放在一旁,先挑个阴凉的路旁等着,待人潮过去了,再进去报到。
公孙城拿着卿和斋的字画刚刚要往书院里进的时候,恰好看到那白衣的小童子坐在轮椅上,一动不动的看着书院外头的熙熙攘攘。
于是那天,书院所有老师第一个记住的学生,是由山长大人亲自迎进来的,叫做苏言的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