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马无夜草不肥10 ...

  •   赵远山和陈喜梅本来是不打算挖土打地基,直接在整平出来的碎石块地基上砌个一米多高的石料地坪,但三个泥瓦师傅听后直摇头,说房子盖好后肯定要下陷,木船社半岛是上游泥沙冲积出来的,土地本就松软,日后陷个半米下去都说不准。
      陈喜梅经过赵雨壮的多次催眠,虽然认定今年八月自来水公司肯定要在木船社征地建抽水站,自己根本没必要多花费功夫在不久就要拆除的房子上面,但她到底没有万分的底气,仍旧心有犹疑,最终还是询问三个泥瓦师傅有没有其他省钱省事的融通办法。
      三个泥瓦师傅嘀咕蝲蛄【小声说话】的一阵合计,最后告诉赵远山和陈喜梅,地基可以不用挖,但必须让小工用大石鼓把整个碎石地基夯一遍,这样以后就算下沉也有限。【大石鼓,旧时用来夯实地基的工具,半人高鼓型花岗岩石鼓,一般重达千斤,鼓身中段有四个石耳,各穿四根粗麻绳,四个工人拽着麻绳各站四个角,喊着口号一同用力向上将石鼓拉起,然后让其自由落地,靠石鼓自身重量来夯实地面。】
      夯地基,建地坪,只需要用到泥瓦工和小工,四个小工拉着石鼓从东向西的夯地基,两个小工用扁担绳子挑大石块,三个泥瓦工拌水泥砂浆,然后用混凝土将大石块沿着地坪的四周浇筑成一个回字形的高台。等到这个回字形的高台浇筑好,里面就可以用小石子和江沙混合着填满压实,最后再用混凝土将整个高台地面抹平,这样石料高地坪才算建好,才可以在上面继续砌砖瓦房子。

      ××××××××××
      在开工的前几天,陈喜梅将杂粮袋里的玉米粒全部挑出来,然后送到高资镇上的粮店磨成玉米粉,接着就到木船河对岸的父母家,借用大灶蒸了五百大几十个掺了一半玉米粉的馒头。
      赵霙看到家里两个大扁子和两个小筛子突然堆得跟小山尖似的金黄馒头,问着陈喜梅:“妈,怎么要蒸这么多馒头,吃得完吗?”
      “又不是给你们几个小炮子子觞【吃】的,”陈喜梅偏头瞅了一眼放馒头的晒板,那个位置原本是放自行车的,现在自行车搬到小木屋前面的水泥坪上,她摇摇头笑道:“这些个哪有吃不完的,工人早上一人最起码吃两个,我还嫌这五百八十个不够多呢。”
      “五百八十个呐?!”赵雨壮听后直咋舌,走上前拿起一个金黄馒头放在手心掂了掂,问道:“妈,这馒头掺棒子粉了吧?”
      陈喜梅从来没有蒸过或者买过掺了玉米粉的馒头,没想到赵雨壮一眼就看出来了,笑骂道:“你这个小精豆子倒是聪明的很,是掺了一半的棒子粉。”
      “哪外【哪里】是我聪明啊,”赵雨壮确实是通过前世的认知猜出来的,但他总有办法把谎圆过去,只见他笑着把馒头丢回大扁子里面,指着杂粮袋说道:“前几天就看你从杂粮袋里面挑玉米,我就想你总要拿去办事情,今个看到家里多出来的黄馒头,就猜是用在了这上面。”
      “人小鬼点子多,也不怕长麻子!”赵霙小啐一口,转脸却向陈喜梅涎媚道:“妈,我们早上还能跟着一起吃啊?”
      赵雨虹听到小妹的话,也跟着起哄:“妈,我们还没有吃过棒子粉的馒头呢!”
      陈喜梅一眼扫过四姐弟,吓得四人不禁同时闭嘴,陈喜梅看到后觉得自己是不是平时管得太死,把四个子女都管傻了,就放松脸色的笑道:“我这个做娘的哪里有东西不先紧着你们四个的!”
      看着母亲的神色缓和,赵雨壮冲大姐赵雨虹说道:“妈这是省钱才掺棒子粉的,你还以为妈是为了口味变着花样蒸馒头呢?”

      ××××××××××
      每天赵远山早起给一大家子做早饭已经成为老赵家的传统,所以给工人煮稀饭钬馒头也成了顺手而为的事情,而中饭和晚饭就需要陈喜梅亲自操办。
      为了省煤球,赵远山和陈喜梅不再用煤球炉子,而是将木船社每年分的杂木头劈成小块,放在木屑炉子里面烧,可惜这点木头根本就不够十天烧的,赵雨壮自告奋勇的说自己可以帮忙解决。赵远山不去解决,完全是因为下班后,他会去工地帮忙,工人是按天计算工钱的,他多出一分力气多做一点活计,老赵家就能多节省一点工钱下来。
      赵雨壮每天带着斧头和尼龙绳去上幼儿园,晚上放学后就坐在小学门口等着高宝放学,然后两人直接到荷花塘旁边的小树林,高宝爬到树上砍树枝,赵雨壮在树下收集,最后高宝再用斧头将树枝砍齐整后用尼龙绳绑好,背到木船社的小木屋。
      赵雨壮的小九九当然不会只盯着这片柳树林,晒谷场的稻草,牛棚的芦苇杆绝对不会逃出赵雨壮的毒爪,上辈子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他跟高宝可没有少干。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乘着天黑,两人每天只偷一捆芦苇杆和两捆稻草,所谓滴水穿石积少成多嘛。
      高宝每天给老赵家干活的报酬就是一顿晚饭,能够吸引高宝无怨无悔的原因实在简单不过,因为顿顿都有鱼有肉,好在高宝是个识情知趣的好孩子,每次吃饭就只吃两块肉几块鱼,从不多吃,从不讨人嫌,没有露出一点急吼吼的穷相,从开饭拿起筷子,到吃完放下筷子,一点声响都不发出,看得陈喜梅连连夸奖高宝。
      已经连续吃了五天的晚饭,明天就是周日,赵雨壮和高宝走在林间小路中,高宝的背上背着一大捆的树枝树棍,压得他并不算高大的身躯显得很是佝偻,赵雨壮看得于心不忍,劝道:“大宝,你不用砍那么多的树枝,你看你都背不动,下次就少砍点。”
      数天前,赵雨壮将高宝的称呼从名字正式改为“大宝”,上辈子他这么称呼高宝还是小学毕业后,高宝不知从哪儿捉来一只小黄狗送给赵雨壮,赵雨壮看着小黄狗傻头傻脑跟高宝一个模样,于是给小黄狗起名叫“小宝”。
      高宝喜欢赵雨壮这么叫他,如果赵雨壮在“大宝”后面再加上“哥哥”两个字,高宝会更加喜欢,高宝记得父母称呼他“宝儿”的时候还是数年前他还没有上小学之前,只是时光不逆,亲情不再,已经没有人称呼他“宝儿”。
      当赵雨壮站在高宝的身前,弯着眉眼翘着嘴角的笑着叫出第一声“大宝”的时刻,高宝似乎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亲情,虽然赵雨壮不是他的亲人,但“大宝”两个字平淡中却包容着亲近,让高宝几欲泪下,强忍着大哭一场的冲动,期期艾艾的小声应了一句赵雨壮,算是首肯赵雨壮对他这样的称呼。可惜,高宝不知道赵雨壮喊他“大宝”的由来,否则他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感动就不得不打个问号了。
      高宝转头看着赵雨壮,紧紧肩上的尼龙绳,转过脸冲赵雨壮憨憨的笑道:“没事,我能背得动。”
      赵雨壮无奈的笑了一下:“你呀,就是太老实了,以后可不能这样。”
      高宝不解的问道:“我怎么就太老实了?”
      “算了,跟你说也说不明白。”赵雨壮叹出一口气,转过这个话题,问道:“这几天吃的怎样,饭菜还合你口味?”
      谈到吃喝,高宝精神百倍,声调都变了样:“你妈做菜真好吃,嗯,就是米饭难吃了点。”
      “你不用客气,不是难吃了点,是特别难吃!”赵雨壮跟高宝心有戚戚,陈喜梅从高资粮店不管是买的“计划米”还是“黑市米”都是两三季的杂优稻,米粒细长,煮出来的米饭跟枪子一样,吃在嘴里糙,卡在嘴里糙,咽下肚还是觉得糙,用一句话概括形容就是——“糙!糙!糙!糙!糙!”
      农村自家吃的米都是自家种出来的,所以高宝疑惑的问道:“这么难吃的米是你家种的还是买的?”
      赵雨壮投给高宝一个“你是蠢货”的眼神,笑道:“我家又没地,到哪里去种水稻,当然是买的啊!”
      “买的呀?”高宝更加疑惑:“怎么不买我们农村上的大米?”
      “你说的可真容易!”赵雨壮表现的万分不屑,掐【歪】着个脑袋,睥睨的瞄一眼高宝:“有本事你扛一袋你们农村上的大米给我们家的人尝尝。”
      高宝听出赵雨壮的讥讽,不再出声,两人默默的爬上长江大堤,走向木船社。

      ××××××××××
      晚饭过后,原本高宝都是要留在木船社看电视,基本上要八点半以后才动身回马家庄,只是今天吃完饭后,高宝跟赵远山夫妇打了一声招呼就回家了,赵雨壮以为高宝在生自己的气,想着明天高宝就把之前的事给忘了,两人继续和好如初。
      只是过了一个小时,高宝竟然扛着一个小布袋出现在老赵家,陈喜梅将布袋口打开一看,脸色不悦的冲赵雨壮瞪一眼,然后和蔼的对高宝问道:“高宝,你怎么扛米过来?是不是我们家小壮说你什么坏话了?是不是跟小壮作搞了?”
      “什么?!高宝你真的扛米过来了?!”赵雨壮尖叫起来,心想这高宝真是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连跟陈喜梅解释的功夫都没有,急忙问道:“高宝,你跟你家里人说过没有,不会是偷出来的吧?”
      陈喜梅根本不知道高宝在高家的地位和状况,赵雨壮有着上辈子的记忆,自然是明明白白,陈喜梅听赵雨壮的大喊大叫,扭头用手指着赵玉雨:“等会再收拾你这个皮痒的!”接着对高宝说道:“高宝啊,你赶紧再偷偷扛回去,不要让你家里人看到,我们不能要你这米。”
      高宝看看陈喜梅,又看看赵雨壮,等到跟赵雨壮视线相连,就见赵雨壮连连点头,完全赞同陈喜梅的意见,高宝这时才觉得自己似乎犯下了大错误,声音变的结结奏奏:“那,那,那,我现在就,就,就背回,回,回,回,回去,不,不,不会让,让,让,让我爸妈看,看到。”
      看着高宝的身影慌慌张张的消失在黑暗中,赵雨壮冲着高宝的背影划了个十字符号,念念有词道:“上帝保佑可怜的大宝!”
      可惜,赵雨壮一转眼珠,却瞧到陈喜梅已经面露凶相,大叫一声“妈呀”,就夺门而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