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头上玳瑁光(上) ...

  •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气数。
      象小陇山东面的泾原,从前承平时期,不过是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县城,近几十来年因为陇西边境不宁,有点家底的人家不堪其扰,纷纷内迁,又故土情深,不愿离着桑梓太远,有着小陇山这个天然屏障的泾原便成最好的选择。人一多,酒肆茶坊花街柳巷也跟着多了,泾原日渐繁华,前年朝廷下旨建制为州,更名为泾州,俨然就成了陇东一带的重镇。
      时值深秋,因为小陇山挡住西北面的寒风,泾州丝毫不见寒冷。阳光正好,细细碎碎如同洒落的金粉,大多数人家都在院子里晒棉被或是冬天的棉袄。位于州城东南的纪府也没有免俗,后院空地的架子上铺满被子和棉袄,各色绫罗绸缎被阳光一照,熠熠生辉。有两个小丫鬟拿着鸡毛掸子穿行其中,时不时地松松被子棉袄,或把错将绫罗绸缎当成花朵的蜜蜂蝴蝶赶走。

      圆脸的小丫鬟被衣服上的樟脑香熏得昏昏欲睡,忍不住眯起眼睛打了个哈欠。就在这此,传来清脆的瓷器碎裂声,她扭头去看,视线却被铺满的棉被挡得严严实实。方脸的丫鬟比她年长,又比她早进府,见她一脸好奇,用鸡毛掸子敲她一下,说:“不必看了,是二姑娘院子里的。”
      圆脸丫鬟好奇地问:“姐姐怎么知道是二姑娘院子里的?”旁边有两栋院子,分别住着大姑娘纪秋和二姑娘纪冬,挨得极近。
      方脸丫鬟笃定地说:“大姑娘院子规矩大的很,里面的人都是白嬷嬷千挑万选的,还学过三个月的规矩,端着滚烫的油锅都不会撒手,自然没有这种冒失鬼了。”
      圆脸丫鬟吐吐舌头,说:“规矩这么大,姐姐怎么还总想着进大姑娘的院子呢?”

      “我听人说,大姑娘出嫁,她院子里的人全部陪嫁。”方脸丫鬟见圆脸丫鬟依然满脸不解,压低声音说,“你别看府里是二老爷二夫人当家,咱们府有这样的光景全是大老爷挣来的,虽然现在大老爷大夫人都不在了,但是大夫人的母家还在呀。你没看每个月从京城送来的稀罕物都是直接进大姑娘院子里的吗?还有,大姑娘要嫁的是靖北侯的儿子,那可是一等一的人家。”
      圆脸丫鬟懵懂地说:“可是我听说大姑娘要嫁到幽州,那得多远呀?”
      方脸丫鬟说:“是远了点,但是跟着过去,将来指不定就成了白嬷嬷,最不济也是柳嬷嬷。”说到这里,她忍不住叹了口气,“多半是没有希望了,大姑娘腊月就出嫁,要陪嫁的人早就定下来了。”

      圆脸丫鬟又问:“姐姐,那白嬷嬷究竟是什么来头,我看二夫人都对她十分客气。”
      “她是大夫人的陪房,听说从前还是大姑娘外婆静敏郡主的丫鬟,二夫人是不看僧面看佛面……”话音没落,忽然听到一声咳嗽,方脸丫鬟顿时吓得脸色苍白,身子簌簌发抖,连带着身边挂着的棉被也不停颤动。
      咳嗽的正是方脸丫鬟嘴巴里提及的白嬷嬷,她五十出头,细眉长目,虽是奴仆,多年养尊处优,气度不输于一般富贵人家的主子。她瞟了一眼簌簌抖动的棉被,嘴角掠过一丝浅笑,继续往大姑娘的院子走去。跟着她的向个管事嫂子不解地相互看了一眼,其中一个忍不住问:“嬷嬷,这小丫头在背后乱嚼舌根,不揪出来问家法吗?”
      白嬷嬷轻飘飘地:“多大的事儿,问什么家法。再说,是个有志气的,要不是大姑娘陪嫁的人选早定下来了,我还真想给她一个机会呢。”
      嫂子们最善于见风使舵,听她这么说,又纷纷说,白嬷嬷心眼好,能体恤下人。
      白嬷嬷矜持地笑着,走进大姑娘所住的盘山小院。

      院名是已故大老爷纪建安题的字,取自大陇山的别名六盘山。当年大夫人分娩艰难,疼痛几日不见生产,大老爷圣命在身,不得不离开她征战陇西边境,行至盘山道时,忽然得到家仆报信,说是平安生下大姑娘,惊喜之下,作了一首《清平乐盘山道上闻娇儿出生》纪念,并为大姑娘取了“阿盘”的小名——意指她的出生过程犹如六盘山道一般磨人。
      盘山小院是纪府后院里最大的一栋小院,陈设之华丽,建构之新奇,二夫人住的正院都不能相提并论。仆人数量也是别院不能比的,白嬷嬷一路过来,纷纷有人行礼。到正屋前,坐在廊下绣花的大丫鬟暖雨站了起来,笑盈盈地说:“嬷嬷可来了,方才姑娘还问起。”
      白嬷嬷问:“姑娘可得空闲?”
      “姑娘在给郡主回信,嬷嬷请进吧。”暖雨边说边打起帘子。
      白嬷嬷点点头,让几名嫂子去办事,只身进了东边暖阁。只见大姑娘纪秋坐在窗前榻上写字,一身鹅黄地织锦云纹衣裳,乌黑油亮的头发梳成一个圆髻,只插着一朵翡翠花钿。刘海全梳了上去,用深绿色的玳瑁梳别着,露出的额头饱满洁净,泛着玉石一般的光泽,比园里秋光更叫人心折。白嬷嬷心里油然而起的一股骄傲。

      听到脚步声,纪秋抬过头来,见是白嬷嬷,微笑着招呼:“嫫嫫,过来坐。”
      白嬷嬷也不客气,大大咧咧地坐上榻沿,接过旁边侍候的大丫鬟晴风递过来的茶水,问:“郡主来信了,可说了什么要紧事?”
      纪秋说:“今晨刚收到的,并无要紧事,只是催我早日起程。”她的未婚夫家在幽州,离着泾州几千里,静敏郡主的意思是让她先到京城住着,从东陵侯府出嫁。
      “郡主有五年没见姑娘了,定是想念得紧。”白嬷嬷感慨地说,“姑娘可想好哪天起程?”
      “等我去镇戎老家祭拜过父母就起程吧。”
      白嬷嬷掐指算着:“姑娘后日去镇戎,往来得二十天,回来是月初……时间还来得及。”
      纪秋不解地问:“什么还来得及?”

      白嬷嬷眉毛一横,生气地说:“我就是来跟姑娘说这事的,几个绣娘偷懒,到现在姑娘嫁妆里的被面还差着几套,要不是我今日去检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我方才已经将那几人撵走了,又叫人去荷香绣院借几个绣娘,应该能在姑娘从镇戎回来前办妥。”
      “让嫫嫫操心了。”
      白嬷嬷慈爱地看着纪秋说:“说什么操心,我盼姑娘出嫁可是盼了十五年了,心里高兴着呢。倒是姑娘路上要小心,镇戎不比泾州,天气冷着,可别冻着了。”
      “嫫嫫放心,我又不是头回出门。”
      白嬷嬷点点头,喝了一口茶水,徐徐说:“方才我经过正院,听丫鬟说知州夫人和推官夫人来了,看来二姑娘的亲事是定下来了。”
      纪秋并不意外,倨傲地说:“我早就料到,那徐家又不傻。”
      旁边的晴风忍不住插了一句:“就是,他们娶了二姑娘,往后便跟咱们姑娘做亲戚,这种好事,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白嬷嬷毕竟年长,熟知人情世故,因此婉转地说:“徐家虽然不能跟京城里那些名门望族相比,在泾原一带也算是叫得上名号的世家。我看他们倒也不是故作勉强姿态,毕竟二姑娘是大姑娘的堂妹,关系再好,终究隔着一层。”
      纪秋不以为然地说:“若不是隔着这一层,又轮得到他家?”
      “没错,不过嫁入徐家也不算辱没二姑娘。”
      纪秋默然,她是骄傲,但并不愚钝,自然明白纪冬与她可是天地之别。
      白嬷嬷见事情说得七七八八了,起身告辞。“知州夫人每回过来都会求见姑娘,姑娘准备准备吧,我就先回去了。”纪秋点点头,嘱咐晴风送她出去,自己则继续写信。片刻,晴风回来问:“姑娘可要换个发梳?”

      纪秋不解,问:“换什么发梳?”
      晴风指着她头上别刘海的玳瑁梳说:“姑娘忘记了,这玳瑁梳是知州夫人送你的及笄礼物,待会儿她要是见到,会以为姑娘故意戴着讨好她。”
      纪秋恍然大悟,不以为然地说:“她若是这么想,是她的事,与我何干,我还需要顾忌她的想法专门换个梳子?”边说边在信笺上落了款,吹干折好装进信封,盖上印戳,递给晴风,“拿去叫贵叔派个稳妥的人送到京城。”

      晴风接过信,转身出了暖阁,只见二姑娘纪冬阴沉着一张脸走了进来,正要出声招呼,二姑娘却一阵风般从她身边卷过,进了暖阁,片刻便传来她哭哭啼啼的声音:“姐姐,我要死了,快救救我。”
      晴风吓一大跳,凑近门边瞟了一眼。只见纪冬傍着纪秋坐着,眼睛微红,泪光点点。而纪秋则是一脸纳闷,问:“好端端的,怎么就要死了?”
      “母亲要将我嫁给徐癞子,岂不就是要我命?”
      听到这里,晴风恍然大悟,摇摇头,出了正房的门。坐在廊下绣花的暖雨冲她使个颜色,指指屋里问:“这是闹的哪出?”
      晴风凑近她耳边低声说:“能是哪一出?心比天高呗。”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头上玳瑁光(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