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4、第三节 洛阳大战 ...
-
第三节洛阳大战
本来武德二年正月李世民出镇长春宫,巡幸关中租庸调实施事宜,即是为东征洛阳做准备。那时,王世充刚刚击败李密不久,元气大伤,且对河南地区李密原有属地的统治尚不稳固;河北窦建德实力也尚小,不足以震慑李唐,是攻陷东都的大好时机。刘武周南侵初期,恰逢唐廷内部发生刘文静事件,李渊三思之后最终决定处死这个功勋卓著的元老功臣,以期扼制次子增长过快的军威,并委任心腹裴寂北上山西退敌。事实印证裴寂于军事上即便不能称之为纸上谈兵,也只能说他更适合谋臣这一角色。临阵上看似简单的几次失误,恰恰反映了他不具备将完美计划付诸实施之能,致使整个山西战场陷于荼毒之境。最后,李渊被迫以激将法下诏弃守河东,促使李世民主动请战,到今年五月初收复河东失地,已经浪费了一年有余的宝贵时间。
因刘文静之死所引起的唐廷内部这一场小摩擦,不但没有收到李渊原定计划的效果,反而使得李唐东征洛阳的计划足足推迟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时间的消耗也从空间上使得李唐尝到苦果。
这一期间,王世充窦建德趁隙巩固势力。武德二年下半年,趁李唐收复山西之机,河北窦建德发兵攻唐,相继攻克相州黎阳一带,洛阳王世充也夺取了河南地区的一些郡城。等到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收复山西河东失地,李唐原本在关东地区的领地几乎全部丧失,两大反王的势力也不再同日而语。
如果说早在武德二年,李渊还曾经试图扶持亲信裴寂来扼制次子李世民增长过快的势力,那么一年以后的今天,他暂时不会作此打算。恢复山西失地这份任务既无人能胜任,东征洛阳只会比山西还要严峻。时势告诉他,自己无法不倚靠这个年方弱冠的次子的军事能力。——李唐若是想定四方平天下,李世民这个总述戎机的地位便谁也不能撼动。李渊雄才武略,早日实现国家一统,实乃夙愿,也就不会再与自己那完整的天下过不去——这一场战役结束后,唐廷最高决策层:皇帝李渊,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再次回复团结一心局面。
六月月初,李世民率大军回到长安,李渊一面持续十数日的犒赏三军,封李世民为益州行台尚书令,一面紧锣密鼓筹集粮草,招募新兵,加紧东征步伐,至于元帅之职,更是理所当然的委任秦王李世民将之。
七月壬戌,回到长安仅仅才过一个月,李世民便马不停蹄,率七总管,二十五员大将,十万兵勇取道潼关,东征洛阳。壬午,大军到达新安,命年轻骁将罗士信为前锋,先领兵进击慈涧。之后自己亦带领百余精锐轻骑数百骑急行赶往慈涧,侦查前线军情。
面对李唐东征大军,王世充遣魏王弘烈镇襄阳,荆王行本镇虎牢,宋王泰镇怀州,齐王世恽检校南城,楚王世伟守宝城,太子玄应守东城,汉王玄恕守含嘉城,鲁王道徇守曜仪城。王世充亲自总兵总三万,出洛阳城,前往慈涧解围。正好遇上前来侦查的李世民,顿时一拥而上。
李世民临危镇定,以精湛箭法逼退敌军,领数百人且战且退。冲杀之间,唐军抓获郑军左建威将军燕琪,裹挟着他往自己大军来的方向回军,将大部分郑军远远甩在身后,不想此时,敌将单雄信猛然从侧翼杀出,正好扑到李世民马前。
为了侦查前线敌情,李世民常常亲帅亲卫进行侦查。这种行为虽然便于他本人最直接接触敌军情况,却也常常置自身于险境。幸而他久经惯战,面对凶险从未畏惧,且因他左右亲卫皆是唐军中最骁勇之将领。每每遇险,他自己武力雄强,箭法精湛,加之亲卫军的随身护卫,因而也总能化险为夷。此时,亦不例外。
李世民一遭到单雄信的近身挑衅,李世勣便立即挺枪格挡,同时拍马上前与单雄信缠斗,接过威胁。除了忠心护主之外,还有就是李世民既为亲王又为唐军主帅,地位之崇高关键莫可名状,倘若他遭逢不测,身为皇帝的李渊不可能饶恕其亲随护卫人员。因此,单雄信虽骁勇,面对李世勣舍命相拼也不能轻易取胜,冲杀之间,单雄信所领郑军显出不敌之势,而郑军大军却在后面尚未赶上,单雄信不得不撤退。
炎夏的中原地区,气候干燥而闷热,众人来回奔袭,铁蹄将沙质土壤震荡地黄沙弥漫遮天蔽日。王世充生性多疑,见李世民率小部队竟如此沉着冷静。唯恐有诈,不敢贸然追击。
李世民回到营中,已经埃尘覆面,守营军士不能识别,军之于门外。李世民不得不再次免冠自谓,才得入营。
小小交锋之后,王世充眼见唐军锐气颇盛,决定避开唐军锋芒,带令三万人马复又退回洛阳。
洛阳身处四战之地,一发生战争,洛阳周边无天险作前沿屏障,直接暴露于敌人铁蹄之下。而其之所以能在此前杨玄感、李密等围城强攻中最终保有胜利,正是因洛阳城铜墙铁壁城池高耸,长于守城,在时间上消耗长线作战的对手,最终取胜。因此,王世充避其锋芒退守洛阳亦是明智之举。
之后,李世民驻军北邙山,派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自领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
不久,王世充所属的州县纷纷归降。将近年底,洛阳外围的大部分州县均已经落入唐军之手,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于是,李世民决议将大军军营移至洛阳城外。这日,殷开山,屈突通突然入帐奏报尉迟敬德司机逃跑。
自从尉迟敬德、寻相投降以来,李世民对二人一视同仁与唐军老将无异。屈突通,殷开山等老将一直不信任甚至可以说嫉妒二人所受的礼遇。而唐军将领的排斥,亦使二人很难融入其中,寻相便司机逃脱。寻相逃脱后,屈突通,殷开山便怀疑尉迟敬德会有二心,便将尉迟敬德拘捕关押,却又不敢擅自将其斩杀,于是携手入帅帐报告李世民寻相逃走一事,并说:“尉迟敬德肯定有异心,现在又因为被猜疑而拘捕关押,内心必定极其不满,应将其就地斩杀,免得日后反水。”
二人先斩后奏,以为如此,李世民便会接受既定事实。
李世民于沙盘上抬起头,闲看二人一眼,目中洞悉一切原委,说道:“如果敬德心怀异志,他早就跑了,怎会落到寻相之后?”。
殷开山,屈突通顿时脸面微红。
面对两名元老重臣,李世民也不再多说什么,扬手挥退二人,并命人将尉迟敬德松绑带来见他。
尉迟敬德一入帐,黑炭一般的脸上掩饰不住的恼怒之色。李世民倘然目视尉迟敬德,道指着案上一盘金宝道:“你新近归附难免遭受老将的排挤,大丈夫以意气为重,不要因为小小的猜疑而介意。我不会因为谗言而陷害忠良,希望你能理解。如果你真的要走,这些都是盘缠,也算是纪念我们这段日子共事的情谊!”既没有甘词厚誓的允诺,亦没有委身屈降的赔礼,寥寥数语干干脆脆。
尉迟敬德乃是粗莽大汉,一心想于乱世中争闯出一番事业,一直以来对李世民深为拜服。今日被唐军羞辱,确实大为光火,不过,本是行伍众人,对军中老将欺负新将之事十分清楚,见李世民言辞直白干脆磊落坦荡,权衡之后很快释怀选择留下。
处理完此事之后,李世民立刻率领主力开赴洛阳城。途中,将大军指挥权交予屈突通。而带着尉迟敬德等轻骑数百人,再次先行侦查。众人登上位于洛阳城北面的宣武陵封土堆,观察洛阳城内外形势。
王世充镇守洛阳多年,自从唐来攻郑后,便派出大量的斥候,侦查唐军动向。很快王世充便接到斥候的报告,得知李世民只率领轻骑数百人,出现在宣武陵的消息。王世充欣喜万分,迷信鬼神的他,以为是天赐良机助郑灭唐。马上带领步骑一万人,朝宣武陵攻过来,郑军群情激动,或骑或步,短短瞬间便将宣武陵围得水泄不通。
李世民在宣武陵上看见郑军围攻,立即带着众人打马下山,往唐军将来的方向冲回。王世充骑兵亦追赶上来,步兵则紧随骑兵之后奔跑。各部都急着抓到李世民领功,便顾不得原有阵型,各自为政在李世民身后急追。
单雄信果然骁将,再次于其他郑军将领之前赶上唐军,冲上来直刺李世民。这一次尉迟敬德挺枪一刺,便将他从马上刺翻在地。
李世民冲出郑军包围圈,见郑军阵型散乱,便率领亲卫掉头再次冲回,在王世充的军阵中往来无碍,将郑军本来已经散乱的阵型冲击的更加无序,在野地里与之周旋等待屈突通大军赶来。
当屈突通率领唐军主力到达时,王世充想要重新集结军队,但战场上扬尘漫天,遮天蔽日,丧失了对郑军的指挥之力。唐军以严整之阵攻击郑军溃散之军。黄尘滚滚之中,唐军杀敌三千,俘获六千排槊兵,抓获郑军大将陈智略。王世充全军覆没,仅以身免,狼狈逃还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