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第七节 良佐 ...
西秦浅水原之战是除了李氏晋阳起兵,攻入长安之后的最大战役,也是李世民首次脱离父亲独立领兵并且全胜的战役,此战的战果——合并西秦,尽得秦地;十万马匹,组建骑兵;彻底消除关内威胁,稳坐关中和进一步以非武力策略,瓦解西凉李轨势力……凡此种种,影响不可谓不大。此战之后,李世民的个人军功达到这一时期的鼎盛,朝中无人能比。李渊大喜,举朝欢庆,连日宴饮。
先是李渊大宴群臣犒赏全军,接着是太子,朝中大臣等宴请。李世民连日各处赴宴,夜里总是喝得半醉回宫。这日,又受邢国公李密之邀,赴宴其府宴饮。
李密归唐之后李渊不仅封其为邢国公,光禄卿,还将母亲独孤家族之女,李渊表妹赐婚与他。平日对李密之称呼亦不同于众臣工称“卿”,而仅以“弟”呼之,着实礼遇非常,恩宠无限。然而,君臣之间看似特殊亲厚的外衣之下,却是往来不绝的各种试探甚至是挑衅。
席间,李密频频举杯恭贺秦王凯旋,继而又在李渊面前再次夸赞:“秦王乃是乱世中定乾坤,平天下的少年英主,恭贺陛下有子如此,天下可垂手而得,后世亦是无忧。”
不知是有意,还是真的太过欣赏李世民用兵韬略和个人武力之缘故。他全程出语,都将李世民视为平定天下,和继承李唐“后世基业”的少年英主,对其赞赏有加。竟然全然忽视了李唐法定继承人,近在一旁的太子李建成的存在。
他出言如此僭越,太子建成听了,浑身不适,不觉看向主座中父亲神色。只见李渊完全不介意他‘少年英主’这一词,反而十分悦然接受李密祝祷,频频与之对饮,这一发现令他扶盏之手微微颤动,盏中深绛色的琼液记在灯下折射出泠泠烛光,动荡不稳。不仅仅是盏中之酒,面对次弟的锋芒,和他了然接受李密这一赞誉,而毫无推辞的神色。此刻,对于近在咫尺的李世民,他如芒刺在背,无名不安之感徒然自胸中升腾而起。不过,他的深沉内敛,足以能令自己完美的控制情绪,不使有任何不合时宜的表现,哪怕是五官神色都能依旧维持平和,他放下酒盏,展现出为兄长的发自真心的骄傲,不动声色的看着座中所有人,似乎他们谈论之事,与他无任何关系,他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
李密祝酒毕后,李渊道:“我儿虽年幼,用兵老辣,却是许多年长将领都不能与之匹敌的。军中诸将亦无人不为之惊叹,臣服于他帐下,唯命是听——岂不是天降神将与我大唐?”并声称:“天佑大唐,秦王掌国之用兵,必能不负众望,开李唐百世基业。届时请贤弟一同欣赏,贤弟此生不能实现,而朕有幸,代贤弟实现的大一统之天下。”言毕哈哈而笑,举杯向李密祝酒,不等李密将酒盏举起,便先一扬首,将自己盏中之酒饮尽。而后,将酒盏一倾,向其亮出空空杯底,拂须挑眉望着李密别有深意的笑。
李密满是胡须的脸颊微微抽动,使得其上笑容顿时僵硬,脸色也是颇显青白。不过短短一刻却复又开怀朗笑,重拾酒盏,说道:“那么,弟就先在此恭祝大唐皇帝陛下,抚育四海,教化万民;大唐天下,万岁千山,百世千世,固若金汤!”
“大唐皇帝”是外交用语,亲近臣子称呼本国的君王,一般是用“圣人”、“大家”或者是“至尊”。连“陛下”都较少使用,只在祭祀天地,承奉宗庙等重大典礼上才会用之。而李密所言之“大唐皇帝陛下”,特地加重语音,显得尤其尊崇隆重。目中神色却与其言辞之崇敬不尽相等。不但不能令在场听众感觉到他的尊崇,反而品味出一丝讥讽。而李密根本无视众位陪侍朝臣脸上异样神色,言毕后,高高举杯敬天,而后一甩衣袖,头颅猛然后倾,便将盏中琼液一饮而尽。
李世民个性坦荡,察言观色,揣摩人心之事正与他秉性背离。听父亲如此赞誉,喜形于色的他,完全未曾察觉出父亲脸上耐人寻味之笑,以及双方言辞交锋,更别谈兄长建成那丝难以察觉的杯酒之光。一味沉浸单纯的欢乐会中,连酒劲都冲淡了不少,以至于虽所饮之酒不比往日少,神思却清晰。回府后依旧不能忘怀父亲宴上所言以及投向自己的寄托厚望的眼神。
弗能正自倚枕看书,听闻他回殿,且从他节奏规律,步履轻快的脚步声中,知道他尚十分清醒,并未如前些日子般大醉,不需要服侍汤药,便没有起身迎接,只在帐内淡淡道:“回来了?”
虽带着些许疑问语气,却也并不需他答——人已在殿中自然便是回来了。
李世民亦并不张口,只在鼻间“嗯”了一声算作回答,而后便张臂开两臂,挺身直立。莺晤、紫梗便忙带领数位尚寝宫人上前服侍并准备盥洗之物。
他一面任由侍女去衣冠,一面跟她说着今日在李密府中宴饮一事。
弗能听了,才慢慢转过身来,纤手引至榻前所垂的半幅红锦帐幔上,往一边牵起,看他——只见他一贯的泰然之姿昂首,两臂平张,广袖博衣金冠玉带,俊气逼人。心中不由潮起悦然,无声之笑自两靥升起。如一袭软风拂过镜湖面,无声漾起满池涟漪。
李世民情绪高亢,意气昂扬,脸上亦因为饮酒的关系,而泛着红融之光,朗然述道:“如今,李密在洛阳城下盘踞多年的瓦岗寨势力于一旦崩溃,黎阳等原属地亦举旗归唐;洛阳王世充陷于发动政变,谋取皇泰主杨侗帝位之后的人心动荡,一时还政局不稳;河北窦建德尚未脱流寇习气,乌合之众不足为惧;,李轨,梁师都,刘武周等都只能依托突厥势力盘踞边境,无力动弹。我李氏统一天下形势一片大好。”
他的言辞不需人回答,只要她静听他此刻心中所思而已。
弗能一面听他朗朗出言,一面便于榻上起身,缓缓走出,移步到他身前,看他:
一阵对天下形势的豪言壮语之后,李世民目光熠熠,抬头望向穹顶,陷于某种思索——李密乃北魏八国柱之一李弼之孙,出身陇右李氏,论家世渊源,比李渊先祖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大业九年随杨玄感起兵之后辗转瓦岗寨,对峙洛阳。是李唐定鼎关中前的最大势力。当初李渊起兵晋阳,尚要对李密谦辞推奖,极尽褒誉之事,短短一年,便演变为君臣悬殊。当初骄横自满的李密,必定想象不到今日之局面。
间隔片刻,再度响起他声,无论语调还是语速都比方才悠缓了不少,竟似一种难勘天意的玄秘口吻:“李密数月之前还是洛阳城下之骨鲠,称王称霸,何等威风?转瞬便沦为降臣。世事玄妙之处,不是人力可预算的……”说着不觉长叹一声,“我们李氏又何尝不是?如果不是杨广暴虐失国,我在隋朝,即便再建功立业,顶多只能做一个五品之官罢了。谁能想到——今日,能有机会逐鹿中原,同天下群雄一较高下!”一字一句,似乎能够想象得到,意气昂扬的他和各路英杰在壮美山河中,放马奔腾的雄壮场面……
他今日情绪奇异的高昂,弗能微笑:“你今日心情似乎很好。”
殿内,她清越之声与他的豪情壮志的宣言有着如同柔水与烈火般的分明。
李世民低头收目看她,挑唇一笑:“我这几日心情都很好。”
“不对。”弗能摇摇头,如和风微笑说:“今日有别于往日。是宴饮上谁说了什么,让你如此高兴?”一面一瞬不瞬的目视着他。
李世民看着映在她眸心的自己,心里的微微小变化都没有逃过她眼。便更是高兴:“确是有人说了些话,不过不仅仅是因为这几句话,更是因为我自己的心。”
弗能便问:“是邢国公吗?”
“你为何会如此认为?”因她对自己的这一份了解,李世民先不予回答,更想听她想法。
“我猜的。”弗能说:“他曾在人前大赞你为“英主”,此语在朝中已经人尽皆知,除了他大概不会有人敢用此语来称赞你。他这话圣人已经耳闻,就连后宫里尹德妃都已经知晓……还在私下悄悄告诉我圣人听后……听后……”说道最后一句,她眉宇间不觉泛起不知是喜是忧的复杂神色。
李世民上前一步,双手扶在她两肩上,看她,不加掩饰的骄傲自负:“大人跟她说了什么?”
弗能仰首看他超然拔群光华,稍有片刻停顿,才道:“圣人听后说‘这证明连李密都认为我儿英武绝伦,大唐征伐天下将无忧矣’”。言毕却是不合话语情境的隐隐之忧,“这话……是尹德妃撇开太子妃……悄悄告诉我的。”
李世民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握拳,整个身体内似乎积蓄无限力量,亟待宣泄,道:“大人既已如此厚望,我定当不负!”
“难道是圣人?今日圣人亦是赴宴邢国公府……”弗能看他高乐神色,蹙眉思索,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对!一定是圣人说了什么。只有圣人,才能让你如此高兴!”
“你如何知道?”他没料到她竟能如此洞悉,又是他一贯的调笑口吻,呵呵而笑,故作惊怪说:“难不成是无忌派人通风报信告诉你的?”
弗能不答他调笑,却是略显急切追问:“大人跟你说了什么,大哥在不在场?他听了又有何反应?”
李世民听了才去回忆今日宴饮时情景,想了一想,还是太高兴了,竟忽略了大哥建成是怎样一个态度。不过这并不影响他高昂情绪,他道:“大人夸赞我乃天降神将,有定乾坤之力,要我掌国之用兵,征伐四方。大哥的态度,我一时高兴就忘了去注意了。”
随后他又特意补充道:“此语大人只同我一个人讲,并未对大哥说过。”言毕不由得张臂握拳高声长啸一声,以释放心中的激越。
“是否也对太子如是说,与你有何影响?”等他雄壮悠扬如号角的长啸过后,弗能再问。
李世民闻言,目视前方。他一时说不出来单赞许他一人,和连带太子一起赞许有何分别。然而,虽始终还不是全然明朗,却如拨开阻挡在月前的层层云雾之中的一层一般,更加明晰,令本是雄心万丈的他,向着心中隐隐的经世之梦更上一步。
“那你为何那么关心大哥是否在场,态度如何?”李世民反问:“为何介意尹氏是否避开太子妃私下告知你大人态度一事?”
她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才抿唇说道:“我怕大哥不高兴,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一时之间我还说不出来。”觉得胸口一样的跳动。
两人的想法竟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他是因得到了大哥不能获得的肯定而一味向上;她则隐隐感觉一丝不安。
李世民想了一想,接着便是不那么在意的笑一笑,说:“事在人为,能者多劳。我如今不能一味顾忌大哥是否会不高兴一事。如今我们李氏的首要之务就是抓住时机,在众反王势力坐大之前,先将其剿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牺牲的人力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实现四海归一,结束百姓的颠沛流离,人口凋敝这一局面——毕竟,除了要实现李氏统一天下的伟愿之外,天下苍生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亟需要一个稳定安宁的休憩之所。”
弗能看着他,此刻,他身上除了以往见惯的他的踌躇满志之外,还有另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对万民的,难辞其咎的责任与担当。低头反复思量他言语,忽觉得自己的担忧有近于辜负天下的成分。与如今乱世之下,水深火热之中的苍生黎民生命相比,家闱之内人情私事又何足挂齿?
想到这里,愧疚不已,她自责的道:“是我太偏狭……不能与你心中责任相匹配——日后,我会更加勤勉,以期无论眼界和胸襟都能有所增长,不再如今日这般狭隘。”
看她郑重承诺,李世民眸光忽的一软,整个神色亦随之变样,撇开侍女的服侍,上前一步立在她眼前,双手抚上她肩,笑容明媚于三月阳春,道:“你已经很好了,我并不希望你为此太过劳累。许多事情我与无忌,玄龄,薛收等文臣可以议定,你无须担心。”
弗能显得执拗,并不赞同他所言:“你帐下自然不乏博通古今的良才,但是,母亲说过,女人对男人有超乎想象的影响力。母亲不仅影响了父亲,甚至影响了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儿女——她便是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我自然不能同母亲相比,可我亦不能做一个仅仅只懂得享受你呵护而无任何是非险恶判断力,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任何小小辅助之人。”
她一提到自己便如此迫切执拗,他大笑出声,伸臂在她小而精致的微翘鼻尖之上轻轻一刮,道:“好!无忌、玄龄等就在外做幕僚,你就在内为良佐。”
弗能听了却害羞起来,抿唇羞涩道:“我只是说……不想闲着无用,哪里又称得上良佐起来了?”双颊红红,不由自主便低头下去。
李世民继而取笑:“哦?你不愿做良佐吗?莫非当真想做‘女夫子’?”
他又取笑她。弗能闻言下意识的抬起右臂,捶在他胸口。眉心轻颦浅蹙,只是嗔怪他:“你又取笑我!”
李世民哈哈大笑,脸上原本冷峻的五官线条,随着这一笑的弧度尽显和软,一面握起她小小拳头,一面便搂她腰。
弗能感觉到腰间触碰之感,身体顿时紧绷起来,忙收敛神色轻轻推开他手,接着认真嘱咐他:“圣人如此赞赏倚重,的确是好事,只是邢国公之言,你还是要慎重听取,我总觉得他与圣人之间,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和睦。”
李世民颔首道:“我刚回来,朝中之事不甚了解,你可以同我说说。”
弗能便道:“我亦不是太清楚,只是李密归国初期,圣人对他礼遇非常。可是后来似乎渐渐减了,前翻听三姐姐说,下臣竟敢公然向其索贿。想必他定是气闷不已。而圣人获悉后,格去那人三月俸禄作为惩罚。”
李世民沉思道:“李密是敏感人物,黎阳等地旧部虽归唐,可是却依旧奉李密为主,且身居国公之尊,小小一个下臣如何敢公然索贿?大人的处置也颇为轻了一些。假若人家真的诚心归附,我们就要保证他应有的尊严,又何必……”
弗能连忙掩他口:“你千万不要如此说——恐怕大人不喜,况且他又说了那样的话……我只是提醒你,圣人对邢国公可能存在的态度不是你所见的那样。”
看她的担心,李世民笑道:“当着大人之面我也会如此说,从小到大,大人知道我个性,不会不高兴的。况且我只不过敬重李密是个英雄,又怎会不辨亲疏?无论如何,看着今时的李密,总不免有英雄末路之感,我希望他能有个善终!”
武德元年年尾,李密称赞李世民为英主之言是史料里面出现最早的将他放在“主”的位置上的记载。西秦的浅水原之战是除了李氏晋阳起兵,攻入长安之后最大的战役,也是李世民首次脱离父兄,独立领兵,并且全胜的战役,此战的战果——土地,马匹,以及消除关内的威胁和进一步瓦解梁师都势力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此战之后,李世民的个人军功达到这一时期的鼎盛,无人能比。所以感觉英主这章还有必要扩充来写写。之后再续下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9章 第七节 良佐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