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言 ...

  •   前言
      公元626年9月16日,也就是唐武德九年八月丙子,大唐帝国建国还不满十年。都城长安城东宫重明门前,文武分班而列,册后大典即将举行。十三天之前,这里才刚刚举行过帝国新的统治者,皇帝李世民的登基仪式。两个月以前,当时身为皇帝李渊次子的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皇城北门玄武门,伏击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大权独揽,庶政皆断决。失去自由与权力以及二子的李渊,不得不省时度势,被迫下诏立次子为皇太子,继而退位,自称太上皇,禅位于太子。

      因为太上皇李渊还居住于皇城主建筑太极宫。暂时又没有新的宫殿可供太上移居,新皇帝的登基仪式便不得不在原本作为太子宫的东宫显德殿内举行。隆重庄严的宣鼓声并不能驱散前不久那场兄弟相残的阴影,从重明门至显德殿前汉白玉御阶上,全都铺满了红色的地毯,以供天子踩踏。清秋的晨曦之下,那明亮的色泽,却并不比玄武门前的血迹来的更为鲜艳夺目。此时空气中的气氛也与十三日前有所不同,十三日前是绝地重生之后的紧张而又不失壮美的色彩。而今日,更为厚重浓密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宫乃至长安城。原因在于——突厥南下,京师戒严。

      自从帝国建国以来,北方草原上的突厥部落一直是困扰帝国的一个大问题。这个由游牧民族组成的政权,受季节的影响极大。每年的秋季,草长马肥,便总会在这个时节骚扰北方边境,甚至几度威胁都城长安,给帝国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渊一度有迁都的打算,最后是在次子的力谏之下才作罢,这无疑给原本紧张的父子兄弟关系加了更深的裂痕。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此次突厥来势汹汹与往年不同。大可汗突利看准了,新帝李世民政变登基,料想国内时局人心尚未稳定,集结起突厥各部,大举南下。就在昨日,突厥已经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立后的册书与军事布置的敕书几乎同时发出。肃穆而紧张的气氛一直笼罩着整个东宫,于一墙之隔的太极宫内的惨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如此紧张的战局之下举行册后典礼,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但是,皇帝乾干独断,大典如期举行。随着钟鼓声的层层传递,擂鼓激昂的音波如同水波一样以皇城为中心由内向外涤荡开来,唤醒整个都城。一百一十个坊的坊门在晨曦之中缓缓开启。即将成为皇后的太子妃长孙氏身着袆衣,站在明德门底端。礼乐声响起,尚仪奏“请皇后中严”。长孙氏一步一步走向御阶。两侧是分班而列的文武朝臣,许多都是她久矣熟识的面孔,其中就有她的胞兄长孙无忌和母舅高士廉。

      皇帝李世民早已端坐于显德殿御座之上,等待着妻子的到来。这是他自登基以来,以皇帝身份主持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典。等到长孙氏步入殿中,在朝堂中间立稳,司礼官即大声宣读诏书,昭告天下帝国皇后的诞生。尚宫授皇后以册,尚服又授以宝绶,表示皇后从此以后有统摄六宫的权利,但这并不代表她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后宫的臣服。
      皇权天授,自从登位的那一天起,天子无疑是世上最具权柄的,生杀予夺集权一身。因而对他的描绘通常介于人和神之间,充满了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色彩。然而皇后却不同,皇后名义上虽然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但这种局面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历代宫廷妃子向皇后之位发起挑战的并不少数,成功的也大有人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皇后的名分既然是另一个人赋予的,那么被这个人剥夺也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这在历史上时有发生,男人可以通过武力或者权术君临天下,女人则可以通过征服男人而母仪天下,甚至君临天下。男女尊卑身份不同决定了女子这一进取方式的不同。后宫是最诡秘的场所,她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这里面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但是此时,御阶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去想这些。
      等到司礼官宣读完毕,皇帝从御座上站起,向阶下的皇后伸出右手,两人执手相握共同接受朝臣三呼万岁。从此以后长孙氏开启了她作为本朝第二位天子之妻的人生道路。
      是什么让皇帝李世民要玄武喋血如此残暴的手段手刃胞兄?又是什么让这个君王在登基后仅仅十三天,外有突厥大举南下,内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力行册后之事?而历经波澜的这对夫妇,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是否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还是能够一如既往保持着今日的这份珍视与信任?在此,帝国新帝及后以往的人生轨迹在此不可不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前言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