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二) ...
-
数年之后,书若瑜官至礼部尚书。一天,有客人送给他一幅装裱精美的字。龙飞凤舞的字迹,看起来虽然十分潇洒随意,却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但是字体优雅、笔力遒劲、张弛有度,似乎出自名家之手。然而这幅字上既没有题封,也没有印章,因而无从得知它的作者是谁。书若瑜欣赏一番,虽然赞叹,心中却有种十分奇怪的感觉,于是向客人询问这是谁的作品。客人竟然也摇头表示并不知晓,是来此途中,一个垂髫幼童给他,请他带给书若瑜的。书若瑜愈发奇怪,但也对这幅字十分喜爱,于是将它挂在书房中,便没有再多加在意。
经过了几年,书若瑜身陷党派之争,适逢书母去世,于是辞官回乡为母丁忧。在此之前书若璃在地方任职,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当地豪强,不堪当地豪族望门的欺侮暗害,终于辞去官职,在渝州教书为生,经营祖业。此时兄弟二人相聚,书若瑜想起多年间种种坎坷,不禁感慨万千。
听着书若瑜的感慨,书若璃长叹一声,道:“现在想来,大哥对这些事,的确是早已看透,且厌弃了的。只有我们,在这么久之后,才明白这世事,当真是繁乱不已。”书若瑜一惊,问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书若璃道:“哥哥不想想,以大哥之才,当年应试又怎会不中?一年不中,大哥便得了那一小官,从容上任去了,更不曾继续求取利禄。他远远地离开了家,也不必受父亲的期望所累。哥哥可还记得,当年我们还小,大嫂对母亲说过,大哥所求并非简单的弄墨,而是这天地之间的至道,且已能得知身前后事,若非早已看透了人世沧桑,大哥又如何能越过了时间隔阂,预知将来?”
书若瑜听了,并不以为意,道:“这也不过是嫂嫂对大哥的私爱维护,并没有什么值得听取的。”
书若璃摇摇头,没有答话。
二人便又谈了一些其他的话,书若瑜突然想起当年客人送给自己的奇怪字画,便拿出来给书若璃看。没想到书若璃一看之后,竟然微微变色,连忙从书房中取来一幅字。一样看不懂的文字,满纸纷飞的墨痕看似恣意随性,却又蕴含着一股说不出的玄妙之感。
两人拿来一对,字迹相似,应该是出自同一人。书若瑜奇道:“这究竟是何人所作,又为何送与我们两人?”
书若璃看起来十分伤心,道:“哥哥难道猜不到,除了大哥,又有谁会写了这神秘的字,送与我们两兄弟?”
书若瑜凝视着手中字画,过了许久,终于摇头,苦笑道:“我却不明白大哥究竟有何用意。”
书若璃叹口气,对着自己这幅,低声道:“我却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些东西。”
书若瑜看向他手中的字,十分奇怪道:“什么?”
书若璃摇摇头,苦笑道:“世风非一人之力能改,违心顺世,违世顺心。”
听了他的话,书若瑜不禁低下头去,想到自己这些年在官场中浸淫,也不知为事做了几多善恶,顿时感到十分惭愧。
书若璃见他不语,又自己接着道:“为事察势,方得保全。志气不至,且顾至亲。”他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色。
书若瑜听了他的话,也想起他的小儿子正是在书若璃当年出任地方官时被当地豪门残忍地杀害,身为父母官的他却连为自己的亲生骨肉报仇都毫无办法,只好辞官作罢,心中也是十分难过。
书若璃忆及痛处,恨道:“当年若我不那么固执,至少还可以保住骨肉至亲……”言至此处,已是潸然泪下。
书若瑜想起当年的事,自己官职虽在京城,却官位低下,当书若璃向他求助时,他考虑到那门望族关系复杂,势力庞大,不想开罪他们而断掉自己的仕途,当时也只是对弟弟安慰几句,却并没有试图帮助他,只是后来那人多行不义,也被人杀死,心中又痛又悔,也不禁流下泪来。
书若璃见也触动了哥哥难过之处,觉得自己说得已太多,便吞回了泪水,只说此后不再招惹是非便是了,一家人能这样生活在一起就已很好了。书若瑜也十分同意,于是两人便都留在了故乡,过起了悠闲的生活。
时间在宁静平淡的日子中过得飞快,转眼间书家后人也都已各奔东西。不过数年,书若瑜也患病去世,书家便只剩书若璃孓然一身,此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