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葬花 ...
-
读者朋友,梦里春去要告诉你们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并且是哀情小说大师徐枕亚先生根据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记在他的文言小说《玉梨魂》上的。因为,发生在那样的年代,所以,才会有这样哀怨伤情的事,因为是徐枕亚先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感人肺腑,伤心欲绝。现在,梦里春去又把这个故事,告诉诸位读者朋友,不知读者朋友,能为其中的哀伤之情,悲痛之事,同声一哭乎?
清晨迷离的烟雾,如梦一般轻柔,太阳的光辉,也已铺撒开来,光线直射到玻璃窗上,呈现出胭脂色。
窗外有一株梨树,开满了雪白的梨花,依傍着屋墙,亭亭玉立,残月之下,显得艳丽动人,清晨微风,阵阵飘香,扑鼻而来。远远望去,就像身着轻纱的仙子,亭亭而立。可惜,春睡未醒,还沉浸在柔和的春风中的时候,又已刮起了冷风,摧打着片片梨花,犹如香雪,缤纷零落,犹如佳人脸上的泪痕,伤惨狼藉,千万朵梨花,脱离了枝头,没有了依托,随风飘落,在地上铺成了一件雪衣。
这憔悴可怜的梨花,真是天下薄命之人的写照,谁人见了,不是一阵悲伤。
梨花落了一地,而大地却没有掀起尘土,掩盖她们的残躯,难道想叫她们的魂儿,也一起死去吗?
有谁在呼唤,有谁在护持,又有谁在怜惜?
不时有三四只残鹦,飞来停在梨树的枝头,发出几声悲咽的啼叫,像是来凭吊梨花,除此之外,整个庭院,则是空寞寂寥,只有微风吹动枝头,梨花的碎片,在空中飞舞,来回旋绕,一片雪白而已。
有一扇窗户打开了,有人把头伸出窗外观看。那人丰致潇洒,然而,神情却显得惨淡,带着愁思,显露出倦怠的样子,因为,他为窗外的梨花感到担忧,一整夜都没有睡好。
这时候,他倚靠在窗户上,站立着,两眼直注视着残落的梨花,吃惊地说:“一夜东风,已坠落成这样子了吗?我可爱的梨花,为何如此薄命?”
说话的时候,微微叹息。
这人是谁,他是苏州人,叫何梦霞。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这诗的人,真是在骗人。“惜花春早起,爱月夜眠迟。”这才是诗人的真话。
世上多情的人,无不钟情于花月,既然钟情了,没有不对她们表示爱惜的。花好月圆,一年能有几度,自认为是多情的人,哪会贪恋睡眠,撇开月亮,抛弃花儿,辜负这宝贵的美好时光呢?
何梦霞寄居他乡,住在他人的家住,一个人愁绪满怀,羁旅的愁苦,没有人可以倾诉,可以借来陪伴自己的寂寞,作为凄凉之中的朋友的,只有庭院中的一树梨花。
这一树梨花,何梦霞真把她当做自己的第二种生命,只怕自己爱惜得不够,保护得不尽力,白天吃饭也对着花,晚上梦里也还梦见花,梨花的颜色清香,梨花的魂魄影子,时时萦绕在他的心里,缭回在他的脑中。
这时候,杂乱的鸟儿,悲伤地啼叫,何梦霞便披上衣服,急忙起来,想着自己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昨晚还没有入睡的时候,刚好是十五月圆之夜,梨花开得正盛,如此大好良宵,正好遇到客居他乡的人。
何梦霞不忍抛掷这一刻千金的好时光,来回徘徊在梨花树下,不知道已有多少个来回了。
时而对着花说话,时而替花默默祈祷;或者对着自己的影子,长声嗟叹,或者攀折枝条,手舞足蹈,独立独行,憨态可掬。
等到银壶中的水已经滴完,灯花在桌上渐渐熄灭,已是深夜,寒气逼人,砭入骨髓,难以支撑的时候,才和梨花分别,倒在床上睡去。
可是,辗转反侧,一阵夜都难以入眠,睡不安稳,时时想着月光下的梨花,想着她的神采,而睡意全消。
直到东方发白,都没能好好入睡。
何梦霞寄居在这里,仅仅过了二十多天,他刚来的时候,还不见梨花盛开,枝枝梨花,带着冷雨,挂在枝头,毫无生气,显得憔悴可怜,有时候,还有萎蔫的花瓣,随风飘落。
见到何梦霞到来,花儿好像有情一样,收敛起哀伤的面容,展开笑颜,似乎在欢迎这多情之人的到来。
何梦霞在一路舟车劳顿之后,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身世凄凉,生涯暗淡,偏偏就与这薄命的梨花无端地遇合,相互怜惜之情,像磁铁吸引铁针一般,这就是感情的同感作用,其中的原因,让人难以弄明白。
当时,何梦霞推开窗户,向窗外望去,看见枝头的梨花已飘落了,地上躺着她们的尸体,白茫茫一片,如此悲惨的情景,触目心惊,心里顿时一阵悲痛。
何梦霞爱惜梨花而早早起来,而梨花却抛弃他长逝了。
何梦霞痴痴地望了好久,逡巡着返回屋中,慢慢地从左边的屋子出来,绕过回廊,走上庭院的台阶,一路上踏着残碎的梨花,似乎每次落下脚步,脚底下都发出清香,直来到梨树下。
用两只手抱着梨树,哭泣着说:“我可爱的梨花,她的魂儿在哪里?梦霞来了。薄命哉花乎,生在这寂寥无人的地方,重门静掩,深锁东风,不求他人知道,也不邀人来观赏,而偏偏和我这穷愁之人结缘,我开的时候,我没有见,等到花落的时候,我才来。寻芳有意,而却已嫌迟了。花命真薄,我的命不也更薄吗?我要是迟来几天,那么满树的花儿,就已被冷风吹落,冷雨摧残了,玉碎珠沉,不见其倩影,不留于心中,一点残香也难找到,就算对着空枝,也会伤感。然而,已属于过后的思量,总不会像这样在心中怅惘难耐,为何不在我来之前,或我走之后,而却在邂逅的时候,便就是别离的时候,难道冥冥之中,有人颠倒撮合,胡乱牵引吗?”
何梦霞真是痴人了,花难道真能听懂他的话吗,却和她刺刺不休?
满地落花,永远不能回到枝头上去了,然而冷风肆虐,并且乘着何梦霞神伤魂断的时候,为何要增加他的悲痛。
一阵狂风乱打,树上没有落尽的花,也簌簌而下,犹如急雨,纷乱地飞扬,落在了何梦霞的衣领上,袖子中。
何梦霞望着空荡的枝头,面临着残败的落花,不觉柔肠百结,喉咙哽咽,流出了泪水,和残碎的梨花,一起飘落。
带着悲痛的声音,大声呼喊道:“奈何,奈何。”
花真有知,听到梦霞的哭声,她的魂儿也该为他醒来,勉强起来,围绕着何梦霞,翩翩起舞了。
何梦霞自想道:我既然是花的主人,该到尽到保护的责任。现今目睹她横被摧残的惨像,已是爱莫能助。那么这花死后的收场,除了我来收拾,又还能有谁呢?我还再忍心看着她们飘荡无依,落入肮脏的泥水之中吗?
于是,何梦霞拍落衣服上的花瓣,径直返回屋中,扛着扫帚,拿着囊袋出来了。一路慢慢地收拾,装在囊袋中。一边走一边扫,一边扫一边流泪,花费好老半天的时间,地上的残花,都装到了口袋中。
何梦霞提着装满花片的囊袋,想要把她供在桌上吗?还是要收藏在箱中呢?这是花残躯,还停留在人间,这时候虽然暂时免于被泥水玷污,他日恐怕仍然没有一个结果。
想要把她们放到池水中吗?这里有不是园林,哪里能找到一泓清泉。
何梦霞急切地想找一个妥善安置梨花的办法,然而,显得很是踌躇犹豫,怎么都觉得不当。
忽然,猛然醒悟说:“林黛玉葬花,成为千秋佳话。埋香冢下一块土,就是我今日效仿的法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情人用情该当如此。我何不能有此举手投足之劳,不能负责,而让林黛玉笑话呢?“
说完,又自我欢喜地说:“我有办法报答知己了。”
于是,欣然收住泪水,找来锄头,背着花囊,显得精神抖擞,走到假山旁边。
找了一块净土,挖成一处土坑,接着,把花囊放进去。接着,又把松土掩盖在上面,并让其隆起来,形成一个坟堆的形状,以便后面能好辨认。
掩埋好了之后,又走进屋中,取了自己常用放在桌上,来饮水的玻璃杯,从瓶子里倒出些许酒来,再走到坟冢前,在四周滴撒祭奠一番。
这时候,何梦霞的脸上又出现一种愁苦凄惨之色,心里正感概自己的身世和浮萍一样,像柳絮一样,来回飘荡,没有一个安定出,命之薄,正这和这梨花如出一辙。
薄命之花,还能遇到他这么个痴人,深深怜惜,给她收拾了残躯,给她找了一个好地方埋葬。草草一抔土,魂魄也有个栖息之处,不能说这不是梨花的幸运之处。
而他却潦倒半生,凄凉地栖身在孤寂的馆舍之中,依傍着人生活,行踪飘忽,知音难遇,流水长逝,哪知道今日又是明朝,前途五路,后顾难堪,生不逢时,命运如此穷困,谁能在他死后有记得他呢?
于是,何梦霞高声吟诵着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句,不觉触动自己的心绪,生出悲伤,兴起感伤:只叹莺花易老,天地无情,感叹时光流逝,已一去不返,盼望知己,犹云一般飘遥。对此茫茫不定的人生,百端交集,无限感慨,不知道泪水该为何而流了。
埋香冢前的黛玉,还有一个宝玉作为知己,今天何梦霞独自一个人在那里,继续林黛玉的行为,林黛玉又在哪里,笑何梦霞憨痴的人又是谁呢?能对何梦霞表示共同之情而陪着他流下泪水的人又是谁呢?
何梦霞的知己,只有这坟冢中的花了。
何梦霞含悲带泪,召唤着的花的灵魂而为她哭泣,道:“坟冢中的花呀,三生痴梦,醒来了吗,还是没有呢?你的命为何如此短促,而我的愁恨正长。香泥一捧,以安汝骨;芳草一丛,以伴汝魂;残酒一杯,以为汝奠;凄禽一声,以为汝吊。你能知晓吗?还是不知呢?嗟呼,旧日的风情,今日已成泡影,身影已消逝,仍还像留在尘寰之中,花儿要是有感知,则来年春回之时,应先着东风,早早生发,长出花卉,以赔偿我这一片深情,安慰我的一片痴望。”
到了此时,何梦霞已是哭不成声了。
忙碌了一半天,心儿碎乱,神情疲惫,加上昨天夜里,一夜未能安眠,经过这一场剧烈的伤痛,身体更加感到难以支撑。
于是,便返身进屋去了。
庭院中又寂静无人,只有一堆心隆起来的,一尺来高的坟堆,四周都是何梦霞的泪痕,点点滴滴,沁入了泥土中,粘成了一片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