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汉代多情妖娆的男宠们1 ...
-
基情这回事,受时代的影响很大。汉代男风之盛行,比现代最开放的国家还要常见。汉代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男宠,在历史中留名的人也有数十人。其原因也没有一个说法,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自己推断了一些原因。
首先,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是受高祖的影响,从而产生的模仿效应。本来刘邦就是打下大汉江山的第一人,在后世的心中也是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他的男宠籍孺虽名气没有哀帝的董贤名气大,但是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大汉江山初定,先是威加海内兮归了故乡,也得了猛士兮守了四方。这几日高祖心情颇佳,班也不想上了,这对一个勤勉的皇帝来说是少见的,他就给自个儿放了个小长假,结果一放没注意,十天都没有去上早朝,大臣们也无人敢去请,这个时候伟大的勇士樊哙大大挺身而出,要去看看高祖究竟在做什么不出来上班。这一去发现刘邦天天和籍孺在一起玩呢,具体在干什么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这个司马迁也不好意思写出来。然后樊哙就说;“始,陛下与臣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和惫也!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这句话信息量真心好大。首先我们通过这个事情都知道了籍孺是男宠,但是又好像拱除了另外一个宦官赵高是男宠.这句话也就是说赵高和籍孺是一个类型的男人--男宠。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赵高当时权势滔天,可以指鹿为马这种事情,在朝中的影响力之大,恃宠而骄的可能性太大了。而后世哀帝和董贤的故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樊哙这句话说的就是籍孺误国。这个时候正常男人的反应应该是走过去打他说:“不准你说我男人!他才没有怎么怎么样呢!我们是真爱!“之类的话。但是刘邦这样一个在项羽手下活了下来,又在各种背叛中活了下来的皇帝不是一般男人。刘邦笑了~~~笑了~~~~这个时候不生气就说明他没有怎么把籍孺当成一回事儿。而且犯不着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男宠与樊哙生气。历史上记载着‘高祖时有籍孺。以婉媚贵幸,与上同卧起。’‘高帝宠幸,盖止一籍孺矣。’当然,这些故事绝对不是我的yy,司马迁写了一个佞幸的专辑哦,讲述了各个皇帝和男宠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和他的后人比高祖既不像文帝宠了一大堆男人,也不像哀帝那样专宠一人连女妃也没有,到没有留下子嗣。而是完全把握了养男宠的精髓,而且还没有得罪可怕的吕后,相比这样的行为也是在吕后的忍受范围之中足以证明,当时的国家就有这种风气,而且不以之为耻。
古代的男宠,应该就和古代的妓女一样,是一种风月的代表,就像现在的文艺青年喜欢坳各种造型让别人觉得孤独寂寞冷一样,那个时候的文青觉得和妓女一起玩耍,喝酒作诗是再文艺不过的了。就像李白有诗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家中有个男宠也是风雅的事情。这是汉代皇帝的男宠多原因之一。
这第二我觉得是从国家国力发展上来看的,如果一个朝代经济不发达,国力不强盛,人口又很少的话,那么男风不可能盛行的。男宠的盛行,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流失,男人是主要的生产力,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然后交税。但男宠们都是弱柳迎风,千娇百媚的,是干不了这种汉子干的事情的,大户人家养着不是用来种地。而汉代当时国力强盛,风调雨顺。男宠也势必会造成生育的减少这个是不用详谈的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霸气的话也就是在汉代说出来的。说明国立的强盛也是推动基情发展的有效动力.
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脑内,如果有其他的想法可以交流交流。
我突然就偏离了YY的本质走上了分析的道路。猛回头觉得这是不对的。所以我把我的重头戏都放到了说汉哀帝和董贤的故事上面去了。
汉哀帝的故事,强力的证明了一点。如今广泛用于各个小说的话。
强极必辱,慧极必伤,深情不寿。对一个人极端的爱会毁了一个人,更何况是帝王的爱。下一章,马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对基,哀帝和董贤断袖的故事。
如果这章不喜欢的话可以直接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