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三十八章 ...

  •   洪熙十七年夏,袁思懿通过顾西江,向内阁递交建立惠民局的建议上书。内阁视之为儿戏,不准。
      十七年秋,大元北方气候反常寒冷。北蒙草原流行瘟疫,波及东三省、山西、陕西一带,大同宣府一线军营告急。袁思懿一面二次直接上书内阁,不仅再次提出建立惠民局,建立男女分开的新式医药资格制度,而且提出了一整套以各地医药行会为基础,以皇家太医院为领头的义诊志愿行会的建立计划。
      这一次,内阁没有立刻把折子还给太子,甚至没有立刻否定袁思懿的构想。

      之所以袁思懿一介女流的上疏,被内阁划归了议题之列,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事急从权,或者摄于顾西江与袁思懿的身份地位。其实,这主要是跟大元传奇性的建国历史有关。
      太祖在金国境内起兵之际,北蒙人可汗蒙哥正于前宋西境大举进攻。双方在四川境内展开了激烈的大战,北蒙军队围城五月不下。当年秋季,北蒙人军营中突然爆发了极为严重的疫病,大量蒙古士兵因为五脏出血而死。正在此时,太祖于北方出师,截断了北蒙人的后路和运输线,处于重病中的蒙哥汗不得不带着疲弱的蒙古军队回头,试图返回草原以保住南下的部落将领,并和负责后方的忽必烈产生了嫌隙。
      元军一路坠在北蒙人大军之后,也因此有军医记载下了当时的惨况。太祖一面派出小股军队实行狼群撕咬战术,一点一点减少恐慌北逃的蒙古军队数量,一面下令一路焚烧处理北蒙人扔下的病疫尸体衣物等,沿河遣散当地居民,防止瘟疫扩散。蒙哥汗最终死于北蒙军中,同时死去的还有哈散纳、李桢等一大批北蒙重要将领,剩下忽必烈带着残军撤出原金国境内,仓皇回到草原。
      不得不说,除了太祖携大胜之利追击与北方汉人的众望所归这些原因之外,北蒙人在四川当地沾染了疫病,并且一路扩散至整个北蒙大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元的史书对这一笔只做了轻描淡写,把笔墨着重放在了蒙哥汗兄弟的决裂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起来实在巧合得不太科学,写在正史上,未免有过分吹捧皇帝将之神化的嫌疑。

      然而,无独有偶。数年后,就在太祖与临安宋室谈判失败,双方准备开战之际,赣南、闽西、粤东等地,竟也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瘟疫,症状和流传于四川、湘鄂一带北蒙人和当地人的可怕症状几乎完全吻合,内腑大量出血后全身紫黑而死,并且同样伴随家畜家禽成批死亡,状况十分惨烈。
      宋室因此变得更加衰弱不堪,太祖并没有继续讲什么同为汉人的恩义,而宋室君臣也没有作太过激烈的抵抗。前宋战败举国而降之后,太祖立即命令部分整修完毕的元军南下,接管疫区当地的事宜,迅速大举焚烧疫区尸体,隔离未感染的百姓,将瘟疫控制在了一定区域内,并声称瘟疫就是由各地的鼠群泛滥引起,号召百姓积极参与灭鼠和疫病防治。
      大规模疫病在太祖占领临安后一年,奇迹般地被压制了下来,各地的灾情都在逐渐缓解好转。前后两场大瘟疫的出现和消失,让顾寒城被无数人传颂为上天之子,生当坐拥天下。一百多年过去,大元各地还有迷信的百姓,生病的时候习惯性去拜一拜太祖的牌位,认为这样可以得到保佑。

      但并不是说,疫病成就了大元,大元人就会放松防备。太祖在攻占大元全境的过程中,每走一地,都要召集当地的大夫郎中,和他们讨论交流疫病的经验。他用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说服了人们相信他着人总结出来的那套常年防治瘟疫的论断。时至今日,大元医药行会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完善。
      可是,所谓的医药行会,说到底还是属于民间的自发组织,距离大元官方的正式构建,还差得很远。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大元民间富裕程度的节节攀升,各地的医药行会也因为各行其政,而迟迟无法走得更远。
      同时,妇科病在民间也开始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传统和理学观念的影响,女人们想要看病,总是要比男人们困难上一倍。无论是民间这方面的空白,还是内廷和权贵命妇中对于会医懂药的女医的需求,都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不得不说,准太子妃的提议,确实是掐在了节骨眼儿上,恰到好处。
      但内阁的疑虑,也恰恰就在这里。袁思懿等不及成婚之后再拿出这个方案,一是不会再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二是一旦她成为太子妃,内眷干政的嫌疑将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容易遭到朝臣非议。此时提出,也无法免除内阁关于这方面的怀疑,御史丞谭信炎就隐晦地表示,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在就开始积极行事,其动机实在让人无法安心。
      顾西江自然站出来维护了她。皇太子明白地对内阁说,身为将来的一国之母,主动关心国民悲天悯人,总比只会呆在后宫壮大外戚争权夺利要强。他用他近几年刚刚树立起来的那些威信,再加上了太皇太后的默许,终于改变了内阁的态度。考虑到有明光太后的先例存在,内阁最终同意,如果太皇太后愿意插手,那么内阁可以将惠民局的事宜放上议程,并在太子大婚后交由太子妃筹理,毕竟惠民局涉及到了太医院和内宫女官。

      但袁思懿的野心,怎么可能就此终止?
      她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全国建立惠民局系统,让女医可以成为走投无路的女子们可以选择的行当。她可是还筹划把医疗和慈善,统统划归进入皇后的日常事务范畴,并且带动朝廷命妇和高官眷属们有更多的事情可做,她甚至想要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牵扯关注到教育问题,所以,怎么可能就此满足?
      不过,她并不着急。谁听说过,有人可以把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放在一天里完成的?大元皇城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当务之急是,开始和未来的交际圈子,一干真正的皇亲国戚打交道。

      ====================

      自从读了《顾氏家训宗妇卷》,受到了老顾家的媳妇教育,袁思懿就开始借鉴里面的一些经验,比如养成了画图列表分析事情的习惯。
      用这种办法,她很快借着搜集来的情报将未来要打交道的人分为了三类。
      一类是天然的盟友。袁氏族人自不必提,如顾西江母族季家,太皇太后母族夏家,隐隐倾向顾西江的谢功静等人,都属于这一类。
      一类是天然的敌人,如柳家,清贵中柳家的一干铁杆支持者,以及身处后宫,对着顾西江隐露毒牙的李妃。
      第三类,就是中间派。袁思懿细数着,这里面人数相当之多。多半阁臣,即六部二院一大半的长官,都在老神在在地看戏中。还有顾西江两个弟弟顾西涵和顾西沧,这两个从一开始就被划归为无法构成威胁的类别了;外加一干皇亲国戚,众多京城权贵。

      袁思懿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里面,很多人以后都可以借机慢慢接近,毕竟身为上位者,架子一定要有,可了解对方底细,也是万不可缺的。太皇太后可是其中能人,袁思懿上一世陪她聊天时,太皇太后就能随口细数京中某个官员什么背景什么家世什么人品做过些什么事,只要有些能耐的,连七八品的小官夏太后都记得,这样的记性袁思懿只有五体投地的份。
      而有些人,袁思懿就必须以未嫁媳妇的身份,现在开始打交道了。
      比如说,偶尔拜见后宫诸妃。比如说,难缠的延庆大长公主。

      袁思懿的为人处世原则,其实很简单,也很直接。
      人不犯我,但互相看不顺眼互相不理睬互相不搭界,都行,咱们大家维持平行线走向,保证互不干涉。但人若犯我,没门儿,我得先把我的损失捞回来,再视情节是否严重恶劣,打击报复回去。
      做坏人很简单,做好人很难,做既能维持好人品性,又不想让别人欺负的好人,更难。

      其实袁思懿跟延庆大长公主并没有什么过节。柳家走延庆的路子打通关节,主要还是延庆驸马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他出身清贵世家,和柳敬辉关系不错。
      延庆一开始没把驸马的嘱托当回事儿,她自打见了柳映玉一面之后,觉得这姑娘还不错。自家侄儿也到了成婚年龄了,娶谁不是娶,柳映玉家世人品相貌才能都很好,她从中间牵个线,也不算什么大事么。
      一带人进宫,太皇太后态度明显不对,延庆才发现,坏了,自己掉以轻心了。一段时间忙着自己吃喝玩乐,没注意这宫里风向不对劲啊。

      稍微一打听,袁思懿的名字就冒了出来。延庆不由得皱眉头,元人并不特意拘束女孩儿家在街面上行走,但是这丫头大大咧咧好吃好玩儿的名声那是很多人家都知道的,虽然并不是真的不靠谱,但是作为未来一国之母……
      延庆觉得不满意。但她不满意也没法子,她的太后母亲、皇帝侄儿和太子侄孙儿都已经选定了人。
      于是延庆就一直对袁思懿冷处理。集会上各种不搭界,平日里谈及也是不咸不淡,别人说酸话说闲话也当成没听见纵容着。没过多久,袁思懿的流言又有往上涨的趋势。
      一开始延庆还觉得没什么。但袁家人实在太过沉得住气,连身处流言中的袁思懿本人都不见动静。直到人多嘴杂的情况愈演愈烈,延庆终于察觉中间的某些问题。她是不是一开始就中了某些人的计,被人当成矛头指向了袁家?
      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迁怒冷却之后,她静下心来想了想又有些恍然,这三位掌话事的主儿都不是傻子,那么说不定自己一开始就存了偏见。这世上,流言猛于虎,但她也不是别人说三两句话就能彻底糊弄住的。

      于是,延庆决定,眼见为实,亲自去观察一下。
      大长公主素性无所顾忌,她想一出就有一出,于是也不搞个茶会什么的把人邀请回来观察,就这么直剌剌地大摆车马,跑到袁思懿家里去了。
      也不知道是大长公主比较衰,还是袁家一家子比较倒霉。延庆去的当天,陈氏很积极地跑去镇国公府看望自家的小外孙了,袁成柏在宫里跟玄宗皇帝陪吃陪喝陪玩儿三陪得不亦乐乎。而袁思懿袁思严兄妹,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他俩正在酒楼里,跟太子殿下喝酒聊天,外加讨论怎么对付自家姐夫的外宅。
      于是乎,家里只剩下了还在用功读书的袁思恒。

      要说袁思严当官当不了多久那是真遗憾,袁思恒可能连进士都不需要再考,这就不知道是真幸运还是真倒霉了。虽说是宁远侯府的庶子,但袁思恒在家里的地位之复杂,远远不是庶子这两个字可以概括得出来的。
      父亲宁远侯对他忽冷忽热,但绝对是不会允许家里的下人轻视他的。母亲陈氏倒是对他一直很不错,从前不多亲近但关照绝对到位,父亲接手管教了陈氏也没有完全撂开他,生活起居无一不精。林姨娘死了之后,陈氏对他那是越发的好了,弄得袁思恒有时候私下里作小人自己犯嘀咕,林姨娘的死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但说到底,他是侯府的庶子。而且,他比自己的嫡长兄足足小了十来岁。年龄上和出身上的差距,让袁思恒一度感到很憋屈。可惜,有袁成柏这个想一出是一出的不靠谱的爹在,没过多久袁思恒就让他的耳提面命折腾得观念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觉得有个哥在可真好哇,老爹抽风的时候,还能替自己挡挡驾。
      自家两个姐姐也很好,大姐姐很有长姐如母的范儿,二姐姐……咳,其实打是亲骂是爱,爱到死了用脚踹,能理解能理解。大约是因为同岁的缘故,他跟袁思懿还挺亲近的,比大姐姐还觉得亲近些。
      可惜,袁家兄弟姐妹四人再亲近,出身上天然的差距也是免不了的。袁思恒被父亲自小冷热交替地管着,心里也不是没有气,最起码,他一直想考上个进士,然后自己出门做官,留不留在家里继续住,那是另外一回事。
      现下里,这条路也基本没戏了。袁思恒不怨怪姐姐挡住了他的路,这又不是二姐姐自己能决定的。他认为,其实是老天爷看他不顺眼。

      大长公主来的这天,袁思恒还在家里种蘑菇。低谷期这种东西很难说,有时候人一低落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上到想要报复社会,下到想要撕扇子取乐,那都是无需大惊小怪的。
      所以延庆坐在厅里的时候,也跟着觉得很憋屈。
      一家子都不在,就剩一个十二三的小朋友,这到底算是怎么个事儿?

      没奈何,教养决定一切,延庆公主开始和袁思恒和颜悦色地搭话。但也仅此而已,她单刀直入地就问,袁思懿去了哪里。
      袁思恒也不是喜欢往别人头上撒气的,就算他有那个毛病,面对满京闻名的大长公主亲自驾临,他也不敢。袁思恒谦恭有礼地表示,晚辈已经派人去找了,请殿下担待些许。
      于是,当袁思懿急匆匆跑回来的时候,就听到自家小弟和大长公主在花厅里聊天。

      “……说到底,应属诡辩之道,虽有道理,总让人觉得,并不踏实。”
      “你这孩子。”延庆摇头,“说你实在你也实在,说你狂傲你也狂傲,六祖慧能的诗你也能说是诡辩之道。岂不闻,这世上大凡有用者才是真实,不踏实又如何?慧能终究是六祖,神秀为人实在是不假,但可惜,这世上大多数人都不实在。”
      袁思恒不太好意思地呵呵笑了两声。

      ……“你这孩子”?
      一半会儿的功夫,怎么关系就好到这种地步了?
      袁思懿有些惊悚。
      延庆大长公主冷遇自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上辈子她就漠视袁思懿的存在。人家说,爱屋及乌,反过来推,这个道理也是管用的。怎么自己就出去和顾老头儿喝了个小酒外加整了个姐夫,就成了这样了?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袁思懿不及细想,脚上没停,直接跟在通报的下人身后进去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2章 第三十八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