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四月廿五,淮阳,南郊。
月色很亮,但土坎上头的地里种了树,挡住了月光,照不亮脚下的路。路并不平,路中间偶尔有一两块突起的石头,很容易绊到。但白玉堂早已走了几个月,到如今,他闭着眼睛都能走到。
二百七十八步,白玉堂走到茅屋前。伸手要推门,却听见背后有人唤自己。
楞了一下,回转身,见竹稍漏下的光照出个人影,人影走近,重复一遍他的名字:“白玉堂,好久不见。”
月光分明,那人昔时清秀的面孔如今已染了尘霜,瓦蓝色僧衣上浮动着月光,清苦的味道。他笑了笑,眼睛依旧很美,眼角却有了不一样的纹路,藏着失去的光阴。
“你还记得我么?”他问,又一笑,忽然伸出手似是要抚摸白玉堂的头顶,像他孩提时做得那样,温温柔柔地说道,“我可是还记得你呢。”
白玉堂认认真真地看了他一会儿,嘴角勾起一个懒散的弧度:“当然记得,你不就是西潭寺里的那个青灯和尚么。”
他当然记得,八岁那年,他陪着展昭走了很久的山路,寻到西潭寺,正是这个小和尚帮展昭燃起那盏长明灯。
为猫儿那个夭折的小妹妹。
他还记得,展昭每次见到这个人,都会很有礼貌地叫他“小师傅”。想起那只随着包拯正四处奔波的猫儿,白玉堂眉眼弯得开心了几分。
青灯和尚笑了笑,不动声色地收回了手,点头道:“贫僧正是青灯,一别九年,小施主原来已经长这么大了。当年与常一起来寺中的那位小施主可还与你经常在一处么?他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他点的长明灯了呢。”
白玉堂笑道:“虽不常在一处,可我心里念着他呢。青灯师傅你放心,回头我见了他,会告诉他的。只是最近我们都有些忙,也许要过一阵子才能陪他去。”
说这话时白衣青年的眉微微皱着,眼底的疑惑愈来愈浓。颜查散已在来淮阳的路上,丁家兄弟也出发了。可父亲留下来的那些重要的证据却还没有踪影,虽说展昭和包拯他们都在搜集其他证据,可这份证据,却关系到当年他们白家的冤屈,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
白玉堂双眸中冷光闪过,忽而抬头望向青灯和尚,似笑非笑道:“青灯师傅,这么晚了,四野无人,你为何在这里?”
青灯望见了白玉堂眼底的质问,微微笑道:“贫僧每次下山,都会经过这里。”
“这个时候下山?”白玉堂挑眉,摆明了要追问到底。
青灯仍旧那样温柔地笑,眼角的纹路越来越深了:“因为贫僧刚刚听说了小施主回来的消息,故而特意下山寻你。我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你,只是想着在这里等你,总该是可以的。”
白玉堂皱眉:“你听谁说我回来了?”
一个在深山古刹里清修的的僧人,为何会这么关心他的行踪?这和尚的出现令白玉堂深感疑惑,他对青灯的了解并不算深。然而小时候他父母与此人颇有渊源,这才对他多了一些莫名的信任。
白玉堂记得很清楚,父亲当年还是个贫寒书生的时候,与母亲共居于此,曾经多次受过西潭寺一个僧人的接济。那人未曾遁入空门时,是他母亲的爱慕者之一,后来入了佛门,反而成了父亲的方外知己,一直往来。
小时候他还因青灯对母亲曾经怀有的爱慕而感到愤怒和排斥。
现在想来,这和尚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当年确实有些孩子气了。
青灯含笑看着白玉堂皱眉沉思的模样,神态怡然静和。他瓦蓝色的僧衣在月光夜色里轻轻浮动,隐约有一种出世的寥落感。
“袁棠。”
这个答案让白玉堂惊讶起来:“你竟认识袁棠?”
青灯摇头笑道:“非也,他今日暮时曾来过寺中上香,我恰好听到了他与方丈的对答而已,他说起过你的名字。”
白玉堂问道:“你为什么要找我?还要连夜下山?”
青灯叹一声,慢慢道:“九年前,你家出事之前,你母亲曾经来过寺中,交给我一些东西。嘱咐我到了适当的时候,再转交给你。”
“什么!”
白玉堂猛然抬头盯着他:“九年前,我娘曾经找过你?”
“是。”
青灯坦然的注视着白玉堂,任由那个青年在他的眼中寻觅当年的真相。他已不再年轻,而那些故事,这孩子应该知道他该知道的部分。
九年前,时任淮阳太守的白远山正是白玉堂的父亲。这书生出身贫寒,却娶了一个大家闺秀,白夫人正是青灯的青梅竹马,曾是淮阳大族的某个小姐,与青灯一般家世尚可。后世事多变,白夫人下嫁白远山,而青灯则因他由遁入佛门。
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情谊深厚。
白远山出仕之后便搬离了这茅屋,携带妻儿入城赴任。他为官清正,几年后便发现淮阳王勾结太平寨山匪,伪做剿匪功劳,实则暗中招兵买马,构陷淮阳的正直官员,意图不轨。白远山暗查数年,终于寻得一些证据。可当他写好奏折的时候,墨迹未干,太平寨的山匪已带着火把包围了白家。
他当机立断,将那份奏折藏到了儿子的怀中,遣府中高手送走了白玉堂,自己却与妻子一起,不幸遇难。
事后淮阳王上书,称白太守一家在太平寨围攻太守府时壮烈而亡,誓要剿匪为其雪耻。
帝闻此事,嘉勉之。
……
青灯悠悠道:“你父早知此劫难逃,却不思避祸,终究是君子心肠啊。你母亲她虽然决意与你父共死,却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物证,嘱咐我,倘若他日你有机会为父澄清事实,必要将这些东西交给你。”
“所以我在等你,拿回你应该拿回的东西,去做你爹娘想要你做的事情。”
“爹娘……”白玉堂蓦地握紧了手中照雪,低下头时声音不由微微哽咽,“我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东西藏在你哪里,却告诉我要记住这茅屋?”
青灯负手而立,微微低了眼去看瓦蓝色的僧衣和漂浮的月光,他的声音好像遥远出传来的诵念之声,悠长而惆怅:“还记得么,那时候你只有十一岁。”
“当然记得。”
青灯叹道:“淮阳王何等势力,若你贸贸然去寻仇,恐伤及自身性命。你爹之所以只要你记住东西在茅屋,是想着若你找不到证据,便不会轻易去拼命,而是要另寻他法筹谋。另外也是想着,万一消息泄露,不至于多年苦心收集的证据被王府和太平寨中的人拿走,你爹娘当真是用心良苦。”
那夜家中烈焰灼人,直映天际,时年白玉堂方十一岁,被他二哥的父亲救走。淮阳王府的人马和太平寨的山匪一道追上来,混战中父亲的奏折被抢走了,韩伯父身受重伤,若不是他那些结义兄弟及时赶到,二人必同赴黄泉。
往事历历在目,那夜淮阳王府总管下令屠杀的声音白玉堂终身难忘!
白玉堂缓缓抬头,他看见青灯眼底微微怜悯和忧伤的神色,不由冷笑道:“青灯师傅,我们走吧。过了今夜,那些人欠我白家的,迟早要还。”
青灯微微叹一声,转身时他瓦蓝色的僧衣拂过春天的草木,夜色里恍惚间有檀香轻巧漫过。
残月如刀,寒光流淌。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