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 “预考”那件事 ...

  •   一九八八年5月14号,今天是国际劳动节假日后的第二个周六。太阳的热度已经有了夏天的架势,不再是春日温温和和的天气,从早上5点40就开始工作了一天的太阳,终于疲倦地下了山。西边的天空依然是红彤彤的,那光晕照在绵延数里波浪起伏的麦地里,有预兆丰收的沉甸甸的重量。通向高桥乡窑村的公路上,一个骑着脚踏车的身影,从那团红光里渐渐显现,那飞驰而来的身影,清秀而奔放,原来是在润江中学就读高三的张有胜,他今天放学回家了。
      D县润江中学,位于长江中下游小镇--高桥镇上,是一所“完全”的镇级中学,具有办学规模:初中一个年级4个班,高中一个年级2个班。这里的初中生是附近各村上的孩子就近入学的,高中学生则是经过县“中考”统招后,被录取的最后一批普通高中的学生,连张有胜在内一个年级共117人。
      高中入学一个星期后,数学的第一次测试试卷发下来,江山一片红。在教室里,张有胜拿了只得了54分的试卷,发了好一阵子的呆。晚饭后回到寝室,发现大家成绩都差不多。大家已经同室共处了一周,有点熟悉了,便就着这次考试议论“高中与初中学习的不同”。对不停出现的“难”这个字眼,一直沉默的室友顾浩宇说:“是我们的书太简单了”。
      顾浩宇村上有一个叫尹静的男生,是跟他一起长大的同学。同一场中考后,顾浩宇上了润江中学,尹静则考取了县中,县中是属于重点中学。第一个星期天,他们两个都回了家,聚在一起谈起新的学习生活,才发现他们使用的教材书是不同的,重点中学用的是标着 “甲种本”字样的高中教材,而润江中学使用的是“乙种本”字样的,虽然都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但是“乙种本”教材里知识点要较“甲种本”少很多,比如语文范文的题材就有局限,理科的例题和习题在题型上差别也很大,难度上的不同就更加不要说了。听了顾浩宇的话,大家都沉默了。以前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中考是人生分水岭”不是骗人的,原来一次的小转折,大家走的路真的就注定了不同。
      张有胜自从知道自己读的书本跟其他人不一样,就留了心眼。回家以后,让他妈妈谢芳找人到处打听,好不容易找了一位考取了大学的县中生要了一套旧书。他在高中三年里,一直坚持用借来的旧版的“甲种本”教材配合学习,遇到不会的就去问老师,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很喜欢他的勤奋好学,在润江中学,老师们对张有胜普遍有:认真坚持的评价。
      在润江中学,每年高三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的资格考试--预考,只有“通过”的人,才能和重点学校的学生一起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才能参加在当年7月进行的江苏省高考。在润江中学,每年能通过“预考”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尽管张有胜上高中以来,一直都是班上的好学生,他还是不得不参加5月3日到4日的“预考”。
      在青年节的两天假期里,张有胜参加了z市高三的高考资格考试—“预考”。五场文化考试一结束,他听从学校广播里的通知,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把全部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整理好,跟大家一样,带回了家。直到三天后,学校用电话通知他“你过关了”,他才又带上夏天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学校,去继续他的高中学习,准备迎接最后的一场挑战-高考。
      早晨7点半,张有胜骑车到了离家10里路的高桥镇,重返校园。踏进三天前才离开的男生宿舍楼,在初夏的闷热里却感觉到一股冷清。原来的高三宿舍楼,是紧邻高中教学楼的一栋,三层有12间房间,一共住了78个高三的男生。平时一到休息的时间,那说话声、争执声、碗盆碰撞声像一锅粥似的鼎沸着,院内难得有安静,嘈杂得很。现在,其他年级的住宿生已经去上早自习了,一栋楼房孤零零地立着,只有一楼的四个房间开着门,门边的墙上贴着写着名字的布告。他在101室的布告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跟自己同一个寝室的还有原来一个班的老同学华俊,两个有点头之交的新室友:徐子航,吕朝辉。以前张有胜住的宿舍里有7个人,八张床多出一张放行李等生活用品。现在架子床上铺都空着,各人的东西都放在自己睡的床上面,取放与别人不相干,虽然少了很多摩擦,可里里外外却透着生分疏离。
      安置好自己的住处,张有胜虚掩着门去了高中楼。上了三楼,教室原来的门牌“高三1班,高三2班”,现在已经没了。只在原来的高三1班门上贴着名单,张有胜数了一下,其中男生15人、女生8人,新的高三班学生名单中,原来是自己同班同学的有10个。教室里,原来拥挤破旧的课桌已经挪走了一些,23张课桌比较整齐地排成4行,前后都空出来很多空间。
      他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有11个学生了,张有胜想:“自己算是蛮早就出发的了,不想还有比自己更早来的”,想起接到“过关通知”以后的喜悦心情,早早地就回校也在情理中。毕竟辛苦了近三年,终于离目标更近了一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自己已经拿到了参加高考的“入场券”,自己能够去参加7月8号开始的高考了,有机会去挤千军万马都要过的“独木桥”了;有机会去他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了!
      在开心之余他也不免有些忧虑,整个学校,全年级原来2个高三班,一共117个同学,现在连他在内只有15个男生8个女生通过了预考,回校的23名同学新组建了高三班,这个班里的同学实力应该相当。他早就听说,往年学校高考的升学率一直就很低,听说最好的一年也就只有6个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数人最后还是名落孙山。自己这一届最后也不知道会怎样,只有全力以赴才行。
      正在教室里闲聊着的几个,见有新同学加入,便停了下来,“张有胜,这里来坐”,已经先他而到的华俊喊道,那白白胖胖的脸上满是开心的笑意。张有胜轻快地朝他走去,加入他们的谈话中。原来他们在讨论“新教我们主课的老师换了2个”。听说教了自己三年的丁老师不再教自己数学了,张有胜有些愕然,那么好的老师怎么?化学老师也换成原来教另一个班的吕老师了。听到这个消息,张有胜知道,在新的环境里学习,他首先要做的事是“去适应”,他必须尽快的去适应新老师的讲课风格,以便学习的路上更顺利一些。
      23名同学陆陆续续地重返了校园,随着新的班主任吕老师作了自我介绍,“新的同学”也逐一自报家门。沉浸在“尽快适应学习”思想中的张有胜,没有仔细去“认识”新同学,也就没有注意到,在他作自我介绍时,那个说自己叫“杨晓云”的女生,看他的眼睛里满溢的崇拜和爱慕。
      上课的时间表张贴在墙上,高三的学生开始恢复正常作息。自从回校进入“高考班”以后,学习的节奏已经明显变快,老师讲的题目跟以前的比,难了许多,也深了许多。特别是数理化三门,连题目设计的问题,都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递进,而是跨度很大,那些讲究技巧性的题目也加了许多。
      张有胜、华俊、徐子航、吕朝辉在宿舍里讨论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问题,“不懂”几乎变成口头禅了。其他同学在课下互相讨论“啃骨头”时,也都深深地感叹“真有点跟不上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去老师那里反应,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是没有历届高考试卷那样深度难度的配套训练,那他们考大学就真叫“空想”了。
      本周五,是学校安排离校的高三学生回校,拿毕业证书的日子。上午10点以后,只有23个学生的高三教室,突然涌进了近百人,冷清了一周的高中三楼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校给高三的学生停了课,让他们话别。这些“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在人生的转折处相见,留下来的还要继续为理想奋斗。离开了的,要重新给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在痛苦的重生前,为着三年同窗的情谊,他们强忍失败的沮丧,强忍离别的悲伤,来给 “这些被留下来的幸存者” 加油!短短的告别,掩不住浓浓的离情别意。
      跟张有胜同学三年的班团委书记唐亮来时,得到大家震耳欲聋的掌声。唐亮在高中三年里,为大家组织了很多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是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难得的轻松话题。去年,他代表学校,去县教育局领取“团工作县优秀集体”的荣誉,回来后,在学校的操场上给全校师生展示锦旗时,全校师生掌声雷动。张有胜坚持送“自己的团书记”去车站,两人一路走一路互相激励。已经离开学校在车站等车的5个女生看见了他们,跑过来跟他们道别。五个女生拥在一起,不顾路人惊讶的眼光,失声痛哭,为学业的提前终结流泪,为不知何日再见的离别伤怀。看那一张张灰败伤痛的脸,张有胜暗暗发誓:下面一定我要更加努力,要拼到最后,一定不会跟他们一样,两手空空就狼狈地卷铺盖回家!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一 “预考”那件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