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第 71 章 ...

  •   进了四月,大名鼎鼎的文天祥终于到了福州。

      这位名传千古的忠臣义士民族英雄,是真正的百折不挠之人。

      他父亲是个书痴,见着书就要买,没钱当时脱衣服都行。家中藏书为文天祥提供了极好的阅读材料,所以文天祥也是那个时代世所公认的大儒。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中了贡士后改名文天祥。二十一岁在病中参加考试,他的文稿被荐与理宗(就是那个平民出身,靠梦境选了个半傻子当继承人的皇帝),人说他写的文意“坚如铁石”,理宗皇帝点他为状元。撕了卷子封皮一看他的名字,皇帝大喜,说这是我朝之祥瑞,所以文天祥改字“宋瑞”。

      说他是祥瑞,但理宗并没有重用他。文天祥年轻气直,多次建议改革朝政,扩充兵力,面对忽必烈首次南征,他坚持抗蒙救国。后来忽必烈家里出事儿,回去平定后院了,贾似道定了丧权协议可又不好意思告诉大家,就瞒天蒙地,说没事了。接着,这帮大力要求充兵强国的人就被贬的被贬,被冷藏的冷藏。文天祥这个二十四五岁的小青年自然就被排挤出了中央,安排去当一个江西南昌的公务员。文天祥赌气——我不去!朝廷说,呦呵?那你去建昌军(江西南城)的仙都观当个主管吧!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没事干的职位。一个正年轻的状元在这个位子上被晾了三年。可他还不老实,理宗启用了一个文天祥大力攻击的宦官,文天祥上书辞职!这还了得?怎么能向朝廷撂挑子?要离开职位也得是贬官才行,就把他贬到了瑞州(今江西高安市)。

      瑞州曾被蒙古南征时掠抢,房屋大部分毁坏,百姓也被杀被抢过。文天祥一个二十七八的青年,到了那里,没时间自怨自艾,马上着手恢复百姓生计,实行宽惠制度,还建立起了“便民库”,有点小银行的意思,用借贷的方式刺激建设,让瑞州重新有了活气儿。他才干了一年多,那个点了他状元的理宗就死了,后面那个半傻子皇帝专注于每夜与众多宫女们探索生理机制,把朝政交给了拥立他为帝的贾似道,朝廷更加混乱。

      鉴于文天祥在瑞州做的不错,六年后他终于重回临安,当了武器制造的头儿(军器监)还兼职对皇帝讲解些史书经意之类的职。可他直脾气不改,贾似道托病要回乡,皇帝苦苦挽留之际,文天祥竟然说要以国事为重,不该这么找借口伤皇帝的心,结果贾似道记恨,免去了他一切职务。文天祥被贬回乡后,在文山上建屋隐居。所以他又号“文山”,加上他姓文,有人尊称他为“文文山”,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写错字了。(谁能不隐居?怎么面对乡里乡亲呀?一个状元,大儒,才三十四岁,正当年,谁要是问一句:您整天在这儿瞎转悠干吗?怎么回答?面子薄一点儿的人就该出家了。)

      又这么浪费了三年时光,朝廷大概觉得这么闲置着个大状元引人非议,就启用文天祥做湖南提刑,掌管讼狱。文天祥上任,再一年,被任命为赣州知州。他还是宽以待民,正赶上风调雨顺,赣州丰收,一片安乐。可惜就在这一年,那个半傻皇帝死了,贾似道扶了个四岁小儿当皇帝,蒙元得了消息,应该说是喜上心间!(风雨晦暗之际,您南宋立了个四岁的孩子当皇帝,蒙元这边的皇帝是久经战事连自己的兄弟都杀了个七零八落的忽必烈大汗,此时不打南宋,不显得蒙元白痴吗?)在这个小孩子登基的两个月内蒙元就二十万人南下,分两路进攻南宋。立一个小儿为帝,多成灭亡之先兆,几百年后的清朝又重演了历史。

      襄樊失守后,南宋国门大开,谢道清,理宗(平民皇帝)的皇后,下了“哀痛诏”要求大家举兵勤王。三十九岁的文天祥卖了家产,找了三万人要去抗元。朋友都劝他别这么干,简直是“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他说:“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结果三万义兵有的在常州有的在临安外,都英勇牺牲了,文天祥被招到临安。元兵逼近了临安,一片混乱里,大臣们逃的逃降的降,文天祥被派去与伯颜谈判,伯颜想此时还有什么可谈的?称孙子也晚了,就把文天祥扣住了。谢太后没了人依靠,就投降了。(您都七十几岁了,也活得差不多了,怎么就不知道守个晚节呢?老了老了,落了个……别提了。)

      文天祥虽然被扣了,可这个人死硬,就是不降。伯颜没办法,又不敢杀了他,怕影响太坏:他成了义士,更加鼓励宋人了。就把他送往北方。船到镇江时,文天祥逃跑了。他到了真州(扬州西南)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好不容易见着个不降的临安大臣了),可李庭芝中了元军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了,就命人杀了他。结果文天祥被双方追捕,只好离开真州。正好有人说可以带他们去高邮,文天祥就决定去那里。据记载,他们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一起逃离元营的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跌倒了又爬起来,挣扎不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从泰州,又往通州(江苏南通)去,这一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多次与对手遭遇,终于到了通州。那里,他听说两王在温州,就决定投奔两王。闰三月,他终于到达了宋人控制的地区,扬帆入海,到了闽地。

      历史上,张世杰忌讳文天祥的名声,怕他分兵权,加上陈宜中的排挤,文天祥只好离开福州,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开府,各方文武义士纷纷前来投奔,声势一时浩大。可惜南宋的臣子们勾心斗角,无法统一作战。元军进逼福州时,文天祥率军迎战,失利。福州失守后,文天祥退到广东梅州,整顿后再次出战江西,一度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蒙元出动了精锐骑兵,在大规模的铁骑冲击下,文天祥的军队和义兵们惨败。文天祥一家只剩老少三人。可他还是不放弃,带着剩余的残兵进入广东地区,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战斗,直到两年后,他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厓山战役后,灭宋的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文天祥写下了大量表述尽忠尽节的诗歌,号召大家“时穷节乃见”——越艰难越能显示节气,此时不拼了更待何时?元朝把他作为一个标志,觉得如果这么个铁杆儿都投降了,那么天下太平。所以把文天祥压往元大都。

      去元大都的沿途,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其实他不必如此,文天祥不比他坚决?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可劲儿折腾。后来离开了宋朝的土地,文天祥觉得要留着有用之身斗争到底,就不绝食了。一年后,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有人用投降了的宋恭帝的名义去劝降:皇帝都降了,您还扛着干吗?可文天祥坚持“君降臣不降”:皇帝降了怎么了?其他大臣都降了怎么了?国灭了又如何?!我就是不降!他不再为了皇帝效忠,不再为了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朝廷而抗争,而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气节而坚持到底。由此可见文天祥的确人如其文,可谓“坚似铁石”!

      他死时,上万人聚集道路两旁围观。这是元大都,不是南宋,大多是看热闹的。文天祥从监狱走到刑场,神态自若,举止安详,他问明了方向,向南拜了几拜。行刑官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说了可以免死。但是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年四十七岁。

      张弘范虽然把南宋二十万军民逼到了海里,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厓山石壁上,但对于文天祥他说错了一句话:“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天祥被写入了史册,何止“国史”,文天祥的名声超越了古代史,也许比他奋不顾身维护的南宋本身都更有名,几百年后,也许平常人们已经不知道张弘范、伯颜、谢道清,甚至常州之战、潭州之战,厓山海战,可没人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两句诗。而张弘范则在史学家中落了个“为人曲”的名声,即使不是宋人,也被当成了汉奸。

      关于文天祥的种种,这个历史中的张世杰和陆秀夫都已经从梦中的片段知道了大概。所以文天祥到达福州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张世杰带领着群臣亲自迎接文天祥,称他为我中华之英杰,我朝忠贞义勇之臣,表现出了极为高涨的热情,陆秀夫暗中怀疑张世杰是心中不满那梦中对他排挤了文天祥的记载,刻意改变。文天祥对此十分惊讶,但也深感欣慰。南宋三杰终于聚首福州,而这次,他们再也不是各自为政,有一根无形的线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初到福州,文天祥海路奔波,疲惫不堪。陆秀夫直接就把他接入了自己的府中修养。两人虽然同科及第,年纪相同,都是四十来岁,但一个状元一个进士,一个因为直言政事,被闲置多年,一个一直在李庭芝帐下做事,并没有过多往来。到临安陷落之前,一片混乱里,两个在朝廷里有过短暂的共事,可并没有过深的结识。况且李庭芝还认为文天祥降了元,到处发消息要人们对这个人防着点,陆秀夫是李庭芝的老部下,按理说应该听老领导的话,可现在对文天祥如此接纳,倒让众人连同文天祥在内都有些不解。当然,只有张世杰明白里面的缘由:那梦里坚定抗元而最后都舍身而死的属他们三个人最为有名,此时不团结一致,更待何时?

      等到文天祥休息了几天,张世杰就来拜访,三个人在客厅里,说了些客套话,终于转入了正题,讲了元军三路攻势,和赵宇的北伐。

      文天祥为人从来不怕说真话,毫无隐晦地问道:“吾在通州听闻君等与陈公拥益王和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立元帅府,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发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旧物。可怎么到了福州,君等立了一位不知所来的赵官家,而檄文也改,变成了暂不勤王,保存实力之语。其中所变为何?”

      把这里面的曲折要讲清楚,大概需要半天。陆秀夫沉默,张世杰在三人里年纪稍大一些,就担任了讲解工作:“文公以为,如果吾等立益王,此时可有胜算?”

      相对于张世杰对赵室的忠诚,文天祥更在意国家的兴亡。他向来认为南宋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的混乱,提出了许多当时看来离经背道过于理想主义的建议:比如革除祖宗专-制之法——乖乖,不专-制,您是要共和吗?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什么叫“从众谋”?就是听大家的话,服从多数。这还了得?没有一言堂了?!他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这是古来的老调子),收用君子(就是有品格的人,不是像贾似道有几十个妻妾天天收集宝物的下品之人),起用直言敢谏之士(他自己就是一个,自然是希望朝廷不要这么脆弱,连真话都不敢听)。

      文天祥沉思,他其实比张世杰和陆秀夫更容易接受一个能立得住的人当皇帝,他一路困顿艰辛,从元军中挣命逃脱,深感战乱的险恶。一个孩子怎么能执掌大局?立一个儿皇帝,必然要依靠众大臣辅佐,可南宋严重的问题是臣子间的不和。一盘散沙,怎能对抗蒙元铁骑?!

      张世杰见他沉默,就拿出了他们唯一收到的诏书便条和抄下的董家短信,文天祥默默地读了。他经历了太多挫折,已经不再轻信什么,看着这便条上的数字,微微摇头。

      张世杰完全理解他的心情,也叹息道:“吾等也觉不可置信,但市井传言就更耸人听闻。有言说,坐化的和尚留下了偈语,术士也有论断,直指官家乃天降之人。还有道士说,天上派了文武天将青龙白虎双星,辅佐官家北征,所以官家毫无危险,才能率十骑而去,元军之中也往来自如,就如他曾穿过元军封锁扬州献马潭州取粮。日前还闻听有人亲眼见到了官家迎敌,身高入云,手擎闪电,从空中掷下,光芒万丈,片刻就杀死了千万元军。如此种种,难道不比这便条更让人难以相信?”

      文天祥紧皱了眉头,问道:“这赵官家到底是何等样人?”

      张世杰摇头:“初见时,相貌如一书生。可话语间,似是见识远大之人。君实以为如何?”他问陆秀夫。

      陆秀夫也面露疑惑:“如只按他的谈吐,应是无经学礼教之辈,可说出的道理,却是只有饱读圣贤之书深谙道义之人才能有的见识。官家字体潦草无章,明显从来没有过私学教养,可举止中,却似天下尽在其胸臆,毫无胆怯卑微之态。”

      “而且,”张世杰斟酌着句子,“官家长相不俗。”

      文天祥问道:“张公方才说官家是书生相貌。”

      陆秀夫也努力解释:“吾明白张公之意,官家的确相貌儒雅,可就是与众不同。”

      张世杰说道:“他与那个李官人往那里一站,就是千万人,君也能认出官家。明明那位李官人更加面目朗俊,可最后,还是官家让人不能释怀。”

      文天祥沉吟:“人说贵人形殊,若是如此,也许官家真是深谋远虑之人。”

      宋朝是个重相术和易算的时代,许多后世流传市井的相术书籍都相托宋代。人传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著名道士隐士)听见赵匡胤称帝,笑得从驴上掉下来,说天下太平了。而贾似道,小时候就有人说他会发达,但最后会死在郑姓人之手。贾似道一直以压制郑姓的人为己任,甚至残酷迫害姓郑的官员学士,可后来还是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了。

      张世杰继续说道:“官家未出城之前,曾与我相谈与蒙元之战术,他离开后,吾反复思想,发觉其中奥妙难以尽言。吾将出海迎战元军船队,福州十万宋兵,就分兵七万与文公,等文公身体康复,请以左丞相兼枢密使之名,多募义军,前往江西抵挡元军西路南进人马。”文天祥是由谢道清命为右丞相去与伯颜谈判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可以说左丞相是正职,右丞相是副职。

      文天祥吃惊道:“此位可是经由官家任命?”

      陆秀夫忙说:“官家已经签了诏命。”当然赵官家也不知道签的是什么,给他的东西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名。当初陆秀夫和张世杰商量,梦中是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为最高执行官,既然不能让他再掌权,直接把官位给自己两个人就会惹人非议,索性给名声远达的文天祥这个高位,能让众人心服,又显出自己无私。为了不伤认为文天祥叛变了的李庭芝的心,就如梦中一样,以赵官家的名义遥封李庭芝右丞相,但让他坚守扬州,等待赵官家的反攻,而不要奔赴福州,以免遭元军截获(如梦中所发生的一样)。张世杰领了枢密副使之职,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与梦中的职位一样。

      文天祥惊讶之余,又问道:“中路元军正直指福州,当此时怎能分兵?若张公信任,吾将率兵北进,协助官家抵抗中路元兵。”

      张世杰忙摇头说:“文公千万不可,官家诏中明言再三,不可勤王。他说以免误伤我军,而且也可能拖累他的行动。我虽不信那些市井之言,但官家离开福州已经如许天数,还未有任何噩耗传来,明显是官家掌控了战局。吾等虽不知官人如何做到,但现在应该相信官家。尽力将其他元军挡住,以免三路元军合围,并攻官家一人!”

      文天祥点头道:“好!吾虽从未见过官家,但他敢如此迎击元军,就是吾等现今可靠之帝。吾必尽快出征江西。”

      张世杰又说道:“官家再三叮嘱,元军铁骑势强,决不可与之相战于平原丘陵之地,此为以他强势对我弱势,必须要坚壁驻守,以有形之障碍,阻元军之攻势。听他言下,只要挡住元军就可。他似乎暗示,他出闽地后,进入江南地界,广招兵马,元军必撤军回防,与他在长江之处决战。而他似是想……”张世杰都有些不想说了。

      文天祥疑惑地看两个人,最后陆秀夫言道:“官家想打到元大都,还命张公预备粮草。”

      屋中一时安静,好久,文天祥才出言道:“这位官家,可是有什么……”癔病?要知道,刚死去的那个半傻皇帝就不是个正常人。

      张世杰叹息:“看着应该不是有病之人,只是他说的许多话,当时听了,如同疯言疯语。可事后,却又不曾落空。”

      陆秀夫说道:“正是,当初官家等十人骑驴出城,人都说他们几日必死,可现在这么多天了,只有越来越神奇的传言,可官家却未丧命。”

      文天祥沉思,如此张狂的人,别说是官家,普通人也没有见到过。这不知道是国家的福还是祸。但不管如何,紧要关头,有一个敢出头单挑元军的人,而且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被灭,也许他真的……他现在都不敢希望什么了,只能说:“无论官家胜负,吾都会全力抗元,致死无休!”
      张世杰和陆秀夫都点头,这一点他们深信不疑。

      文天祥是根本不想耽误时间的人,次日就大张旗鼓,招募愿随军去江西抗元的义兵。他忠义之名动天下,一时四方来者甚众,福州城内城外都聚满了兵丁将士,十分热闹。

      入晚,张世杰就会来与文天祥相谈战术战略。当初赵宇对张世杰谈的都是行兵手段,许多是针对南宋屡战屡败的教训得出的。南宋多是文人领军,在战术上远不及蒙元灵活多变,而在对战中又缺乏科学的战略,总是以血肉之躯去抵挡铁蹄。赵宇努力想让他理解:行兵要务不是只争一战之胜败,而是如何在打击对方的同时,保持实力,伺机再战。是持久战,是一盘棋,进退有方,取舍讲究,决不能让对方掌握主动权。他介绍了许多科学的分析方式,比如判断对方兵力的优势和弱势,如何避开锋芒,一击而退。如何在自己能掌握的范围内以多胜少,而决不让己方陷入对方的合围中,给对方歼灭自己的机会。如何运用那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之类的游击战术,如何利用地势来加强自己的力量……自从那个梦之后,张世杰觉得脑中豁然开朗,看清了他原来固执的战术中的错误,他也向文天祥讲述了许多自己的心得。

      又十日,文天祥备军完毕,十五万余宋军和义军浩浩荡荡开往江西,去抗击西路元军。

      他们离开后,元军的海路船队也接近了福州城。张世杰同样整兵上船,去海上迎战元军了。福州只余了万余兵力,一时,城中显得空空荡荡的,人心惶惶。董家兵勇和其他义兵都加入守城,由秀王赵与檡统领,日夜巡逻城墙,盘查往来,同时关注着四方消息。其中最让人们担心可音讯最少的自然就是有关正对着福州的中路元军和已经去迎战他们的赵宇一行人的近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