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24/7 工作方程式 ...

  •   今天,老板人性大发,居然让我们提前两个小时下班。当他宣布这一惊喜时,定是期待着我们全体躁动,欢呼雀跃,但是习惯性地接受加班、加油;再加班、再加油的单一指令,我们对这突如其来的逆反信息,竟然一片茫然。稍有清醒点儿的,只是问了一句:“现在就下班,您是说让我们现在就回家啊?”
      看,我们已成了加班的奴隶不是,连“现在就下班”的含义都搞不懂了。见我们的蒙头蒙脑相,老板也愣住了,他期待的我们集体向他唱颂歌,感激涕零式的捧场没有上演,于是悻悻然道,“怎么,这么简单明了的话你们都听不懂了。难道我说的是阿拉伯语,还是你们都不是中国人。快回家吧。放心,工资照发。”只有这最后四个字,还带点刺激的作用,让我们的面肌抽搐了一下,算是微笑;眼睛里忽闪了一下,算是感激的泪花的精华。
      数月以来,我们几乎是24/7地连轴转。所谓的周末,其实是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接力——加班。而周一到周五,工作到十二点以后是常事。回家,只是睡觉而已,而如果做梦,都是和工作有关的。可以说,睁眼闭眼,都是工作。7天24小时,我们被工作霸占着。同事间周一的问候语就是,这周还是不是24/7。现在的工作,除了在国企外,哪里不都是工时超长化,工作量超强化,工资超薄化,竞争超热化。如果再圈定一个范围,新生的IT民营企业,那么这所有的职场运行指标,则要更加超标运行。这就是我跳槽半年的这间君威公司,老板曹君威,三年前辞去在一家国际IT公司的经理之职,开办了这间公司。
      高风险的行业就是和高回报相连,曹老板就是看中了高回报的潜力,所以,不惜老本地倾囊投注于这间公司。尽管人说现在IT业疲软,不过,哪个行业热销?而且,所谓的疲软,只是相对于以往的大热罢了。在他眼里,IT业实际是回落到正常水平线上。这电脑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不可更改的,而且电脑还会更加无孔不入地渗透。放眼世界,盖茨长期坐在世界首富的位置上,最近才坐腻歪了,把首富的位置让给了新人。而中国呢,IT大腕财富积累的速度跟捡钱似的迅速。总之呀,IT业,机会和潜力可是大大地。
      他的美奂蓝图,把我们个个铸造成了铁人,24/7,简单的代号,精确地概括了我们的工作模式。记得阳历年将近时,大脑皮层首先发出的条件反射是,咦,终于可以不用24/7式的工作了。至于其它的什么新年快乐,新年计划等只有到梦里去安排了,我在家睡了两天三夜。
      现在好了,这被我们称作炼狱的项目终究告一段落,换得了提前两小时下班的恩赐。脑力、体力都极度透支,哪里有欢跳庆祝的气力,即便提得最后一口气跳得起来,也没气力可以落下来。噢,好在地球引力尚在,不担心落不回来,不过,恐怕只落得个全身瘫软在地的狼狈相。想想,能挺过这难熬的几个月,可真不容易。在此高压期间,有四位同事舍我们而去。
      一个是救护车抬走的,突发性胃出血。一个是出租车拉走的,辞职不干了。一个是警车押走的,意欲在公司闹事行凶。一个是奔驰车接走的,老爸是有实力的靠山,犯不着为这小公司卖命。剩下我们这些,穿过了炼狱关,可以咬牙切齿地宣布,铁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大家敷衍着对曹老板笑了笑,撤退。高速电梯刹那间将我们从十七层托运到一楼大厅。一楼是餐饮中心,虽然过了饭点时间,还是看到不少打工族在狼吞虎咽。定是有什么火急的工作,所以压后了午饭时间;也定是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所以恨不能一口把饭吞下去。
      我刚来君威上班时,还欢喜这个黄金地理位置。地处城东,这一带是九十年代初起新建的商业区,环境崭新,交通便利,而且近海。本以为有一望无际的海景可望,但在众多高楼大厦构筑的围城中间,我们这座十八层高的楼就像是侏儒,将将巴巴地只能看到窄到一际天线般的海景。其实还不如看不见,因为这一丝端倪,倒让人白爪挠心,心痒难骚。而那一楼的饮食中心,是阻止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屏障。既然楼下就卖吃的,还往哪里跑?跑出去干嘛?这是曹老板的一贯态度。所以,我们时常是被困楼里,足不出楼。
      大街上,冬日的阳光不冷不热地普照,寒意料峭的丝丝北风拂面,但吹在我们的脸上,则有春风唤醒枯树枝的功效,冬风唤醒我们枯木人的几分精神,令我们这个动物组成员活跃起来。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我们的姓都可以和动物牵扯上。小马,小侯,小朱,小陆,而我,遗憾地已经过了可以享用“小”这样的称呼期限,他们叫我汪姐。
      其实,我是不喜欢什么姐呀,哥呀,叔呀,姨呀等等的辈份称谓滥用的。被叫的人给叫老了,而叫的人,又觉得自己矮了身份。每天左一声汪姐,右一声汪姐,就像催老祝寿灵一样,让我时时刻刻自我觉悟到,我老了,我和这些二十几岁的人是两代人。本来还有混迹于青年人中间,拽住青春的尾巴再晃悠几年的奢想,可硬是被这一声声姐,大姐,老姐叫得我不得不与青春断绝关系。
      我曾经力主在公司里推行直呼其名的新规矩,在外企做事,大家都是互叫英文名,直截了当且平等,影射不了他人的年龄层次,而且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刚进公司时,一个会计部的女孩,遇见我,总跟没看见似的;实在装不过去了,就嘿嘿咧嘴一乐,算是打了招呼;真到有事非说不可时,就直不棱登地冒出一串话,之后拉倒。在我再三告诉她我的名字之后,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每次不叫我的名字,名字是个人的代号,是用来彼此交流的起始语。她这才解释到,因为每次见我,都不知道是该叫我汪姐还是汪姨。
      当时,我真是目瞪口呆,这是怎么了,我真的那么老吗?我还没过三十岁生日呢。这些年,论职位,论工资,都像蜗牛一样蠢蠢蠕动。如果加进通货膨胀的因素,那薪水的升幅基本就是维持在水平不动的位置上。而这越不想升级的东西,怎么像坐着火箭似的,嗖地一下子就蹿上去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叫我阿姨?
      为了打压这刚露出尖尖头的汪姨称谓,我在曹老板那里积极建议员工之间应该互道其名,老板日理万机,根本无闲暇理睬我的闲论,告诉我,经年累月而成的社会习惯不是可以一朝一夕之间强行改制的。而且,在他眼里,我这闲想法暴露了我还有闲时余力,随手甩下一些杂碎活让我们去做。偷鸡不成蚀把米。
      没有老板出面,我的改称呐喊如蚊声般被充耳不闻,同事们要不就是今天记住了,明天就忘了,真像老板说的,积习难改。不过,也并非全无功效,至少那些年龄大我的,都叫我汪南,说服他们对我直呼大名,他们还有点不适应。
      “汪儿,这直接叫名,汪南,叫上去有些别扭,听上去也显得生疏。”
      “生疏?我这汪南的名字,从我一落地到今天,跟了我三十年了,这要是生疏,我不知道什么是亲密了。就你们那汪儿,汪儿的,像叫狗似的叫我,就亲近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