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赶集 ...

  •   墟市上人们熙来攘往,十里八乡的农人商贩顾不得吃早趁着夜色带着几个烧饼备着填肚,便赶着脚程往镇里来了,都望着能占个好地早些将物什售出,也好早些家去。

      天色蒙蒙将亮,整个墟市却早已是人声鼎沸,热闹不已。小贩们瞅着空隔三差五地吆喝着。有卖菜的,卖粮食的,卖斗笠的,卖小吃食的,也有卖小陶器与其他的,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早集开得虽早,凌芷到这镇上时虽是依旧到处熙攘,却早已过了最最热闹挤不开脚的时候了,她抬着小小的脸,打量着四周。

      只见两边的店肆虽不如《清明上河图》里的那般有序显得有些杂乱,目光所见的小商小贩却是与图上的一般繁华。

      “瞅瞅,这就是墟了,看……大家乘着墟日都出来赶集,买些合意的东西回去。……那边卖布的何二小,是这镇上的人家……他旁边那卖小面人的,是隔壁王家村的,小面人却是捏得精细,瞧瞧,他的面人精细着哩,回头老婆子给橘娘买一个。”赵大娘牵着凌芷的手,乐此不疲地絮叨着,笑呵呵地指着前头不远的两处小摊子给凌芷看。

      凌芷听了点了点头,表示她的乖巧。这是她到了这朝代后头一回出门,她连蒙带猜的勉强能大概听懂赵大娘的话,顺着赵大娘手指的方向从人潮的缝隙中确实见一捏面人的小摊前围着一群孩子,全都巴巴地望着那些捏好的面人,眼里全是渴求希冀,虽是买不起,却都流连着不肯离去,仿佛再多看一会,指不定就能得到一个似的。

      走在人群中感受着四周的热闹,凌芷这边看看,那边望望,虽是依旧板着脸整个人看着却是多了几分灵动。

      她已经知道她所在的那个庄子叫水圻庄,所在的县城叫临河县,当地人说的正是临河县的方言。只是依旧不知如今是何朝代与年月。

      因为只是想带凌芷出来转转,赵大娘便不像庄上其他人似的赶早,而是用了早食看着太阳升起方慢悠悠地出了门,路上走了将近半个多时辰,开头虽没能在庄上找到同行的人,后来走着走着倒是偶遇了几个其他庄子的相识之人,结伴赶了路,到了镇上各人有各人的事,便各自散了自去买办。

      “婶,带橘娘过来赶集啊?”一个高觀骨的汉子迎面走了过来,跟赵大娘打着招呼,看样子极为熟稔。

      “是啊,二娃子,你也来了?”赵大娘对着那汉子道。

      凌芷听了那汉子的喊声抬头定睛一看,可不就是那日去她家赶走了一头花母猪的汉子。只是二娃子这名用在一三四十岁的成年男子身上,怎么听怎么觉着有些怪异。

      “是啊,镇上的东西齐全哩,脚程又比去城里近些,要是不买那精细大件的,可不是要比去城里省力许多。”二娃子回着赵大娘的话,然后他笑着与凌芷招呼,"橘娘有没有累着啊?"

      凌芷见那汉子本是与赵大娘说话,突然转脸对着她,倒是没如上回在家般被他的过分热络再吓一跳,他显然是想用笑来显示他的平和,却因笑得过了些,又因他那过高的鹳骨,那脸上的表情便显得有些吓人,凌芷不知原主从前与他人如何相处,便只是对着他笑了笑。

      赵大娘摸了摸凌芷的头对赵大道,“也是,进城一趟单那赶车的行程便得去了半日,再赶早摸黑的,去到那也得近午,不过城里的店铺与咱这的不同,关得也不早,若是像这墟里似的,午前便要散了,那咱们去到那里人家恐怕就都要收摊子家去咯,可还怎么买东西啊。”赵大娘笑道,乡下人家说话,没什么轻声细语的讲究,听着中气十足。

      二娃子听了赵大娘的话,接过话道,“婶,可还有要买的?我的板车就在前头,回头帮您先带回去,这样您带着橘娘也可便利些哩。”说着憨实地笑了笑,不等赵大娘应已是伸手去接赵大娘手上的东西。

      赵大娘任着东西给二娃子接过手去,稍稍地想了想,“本只想带着橘娘出来转转,没想我方才正好看上了些儿布匹和香烛,过些日子是老头子的祭日,家里正缺香烛呢,这正好,走,就在前头,刚已是看好的了,回去与他们议价便可。”说着脚下迈开了步子往那卖香烛的摊子走去。

      三人去了方才赵大娘看过的两处摊上,议好了价,将货物与先前在别处小摊上买的小物件全放在了二娃子的单轮板车上,由他先带了回去。

      “咚咚咚咚咚咚……”

      一连串急促的锣响,很快便引了许多人的侧目纷纷聚上了前去。

      赵大娘手上去了东西,就把凌芷抱在了怀里,此刻正与后来遇到的庄上女人们一道挤在人群前头带着凌芷看热闹。

      跑江湖卖艺?

      凌芷看着场地中间三个一身武人装扮的汉子,又看他们腰间系着的暗红色功夫带,不禁猜想。

      随即便有几分兴起,这,电视剧中古时方有的情节,此刻正在她身边上演着哩。

      “来啊,来啊,来看啊。”其中一唇上留着细长胡子的汉子边敲锣边吆喝着,说词简单,没有一丝花哨。

      他沿着众人围着的场地转了两圈,嘴里不断地念着,来来回回就是那一句,眼见人聚得差不多了,方停了敲锣,嘴里却依旧不停:“大家来看哪”地吆喝着。

      凌芷在边上听了他的那两句话,却是不觉呆住了。

      这男子说的话,与她前世家乡的土话竟有着五六成相似,意思她都能清楚明白地听懂。

      她的心咯噔了一下,盯着那场上的人瞧,一瞬不眨地生怕漏掉什么。

      她在这地方待了□□日,每日里听着身旁的人说着临河方言总使她觉着疏离。今日突闻乡音,虽说发音与她家乡的土话差别还是很大,要她说来她也决计说不来那般语音腔调,可就是这样,也让凌芷觉着如闻天籁。

      一时间眼睛一亮,竟忘了自己还被赵大娘抱着,想要上前去和那汉子攀谈几句,问他来自何方,怎会在这地方。待赵大娘把她前倾的身子拉了回来,她方醒过神来。

      是了,问了又能如何,在这朝代,即便是故宫一模一样地出现在她跟前,对她来说也是陌生的。她本不属于这里,一切于她而言,便是一草一木,也是陌生的。

      想到此手中那赵大娘给她买的被许多围观孩子艳羡的猪八戒面人木柄不禁被她抓得死紧。

      围观的人群中突然响起了掌声,场中一个精瘦的汉子时而把腰中的功夫带解开,拉直了对着人群致意,又系了回去,然后又解开,重复了早先的动作又系了回去,然后他突然鼓劲运足气大吼一声,用手掌把架在砖堆上的砖块一下子劈断,引得了一阵阵喝彩。

      凌芷听着叫好声茫然地侧头望着四周不断喝彩鼓掌一心看着场中热闹的人们。

      怔怔地望了一会,她心中苦笑起来,果然是说得容易,这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啊。纵使下了再大的决心想着要随遇而安,可也会在突然措不及防的时候被勾起那些对以往的思恋与不甘。

      且就这样吧,待时日久了,也就好了。总是要慢慢来的,她在心中对着自己道。

      收拾了心绪,不再多想,虽是觉着有些微难过,却也未曾再持久。

      看着场中两人轮替着上演头碎砖块,手碎酒坛,比武打斗,空翻大旗等等招法,便想着赵大娘待会不知会给多少赏银钱。到得最后,那三人却一个也没有拿着铜锣上前收钱,而人群中倒是有人主动去找那立在一旁未上场的另外两人。

      凌芷正疑惑着,赵大娘便已随着他人走上了前去。她从身上掏了几个铜板出来,给了那细长胡子的汉子,那汉子道了声谢,便自身后木头箱子里摸出了个黑色的小罐子来,从他半夹着临河方言的话中,凌芷才知道,这几个是卖跌打酒的。

      他们的所得,不是来自旁人看客心情好坏与慷慨与否,而是那实实在在的物品交换,不占他人半分便宜。

      ——————————

      “阿嬷,就让我带橘娘出去耍耍哩。她整日待屋子里也会闷哩。”说话的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个儿比同龄的姑娘要高出许多,眼睛长得与赵大娘有八分相像,正拉着赵大娘的胳膊撒着娇。

      这李淑儿是赵大娘的女儿的闺女,住得离赵家不远。

      上次墟日时在镇上遇见,回来时就是她背的凌芷。

      因着去赶集的路上凌芷已是试过自己走,奈何人小腿短走得慢,耽误了不少路程,在赵大娘对着第二拨偶遇的妇人隔着老远说我们不赶时辰要慢慢走,让那几个妇人再次先走时,凌芷便晓得自个虽是不想赵大娘累着才坚持自个走不让抱,但却是实实在在好心做坏事给赵大娘添累了,因此后来赵大娘再要她做什么时,她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回来时被这小姑娘背着时也只好受着了。

      直到李淑儿抱着她临出院门,赵大娘跟着走了出来千叮万嘱地对李淑儿说着要小心看顾什么的时,凌芷才醒过神来,这小姑娘是真的要带自己出门呢。

      “狗,橘娘,那是大狗。”

      “橘娘,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阿嬷说你总有一日会开口说话的,绝不会是个哑巴。嗯,我也是这么想的。"

      “来,跟我说,树,树。”

      大午后的阳光下,抱着凌芷走在泥土路上,李淑儿见了有大狗走过,便指着教凌芷说,见凌芷不语,又不时地指着路边的其他物事毫不气馁地继续教着,倒有几分得了赵大娘真传的模样。

      凌芷望着路边的柳树,对小姑娘的执着生出几分暖意来。

      村口的大榕树下,四五个男孩与两个小姑娘正在一边玩投石,一边巴巴地望着李淑儿走来的方向,不住地道,

      “怎的还不来?”

      “我们都等了半天了。”

      “快来了没啊?”

      "哎,要不¥¥¥"

      “诶,来了,来了。”

      见了李淑儿,众人七嘴八舌地高兴地叫着。有几个已是跑了过去,到了李淑儿身旁又蹦蹦跳跳地围在她身边往榕树底下走。

      “这就是橘娘?”待李淑儿到了榕树底下,其中一个略显调皮捣蛋的男孩一下子从长条石椅上跳了下来上了前去,眼睛转也不转地盯着刚被李淑儿放在长石椅上站着的凌芷看,其他的人见了也围了上来。

      “果然是长得跟咱们不一样哩。身上真干净,还带着香哩。”一看似七八岁脸上似是沾了脏泥巴的小男孩像发觉了什么了不得的事般大声地道。

      凌芷看着这群人,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也是五六岁的样子,衣着简单,一看便知是乡下里头的孩子,许是出来四处玩耍的缘故,衣服脸上都或多或少地沾上了尘土。此时都正好奇地望着她瞧,那神情,似在看什么稀奇的物件。

      “真好看哪,就跟过年时贴的画儿里的人一样,怪不得是橘娘了。”一六七岁的小女孩脆生生地说道,声音好听得如那黄莺鸣转。

      小女孩收拾得极为齐整,整个看起来比凌芷更显得粉雕玉琢。头上扎着的彩色绸带随着她的摇头晃脑一飞一扬的。

      大伙听了直点头,李淑儿更是道,“嗯,柳儿说得对。我上回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李淑儿望着那说话的小女孩脸上小大人样地装着老成,腾出一只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一派欣慰地道。

      凌芷听了直觉得这些小孩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毫无章法,不过却是透着浓浓的童稚之意。

      这时方才那略显调皮捣蛋的男孩又开口了,“淑儿,我们几个刚在小六家的地里偷了几个地瓜,只是个头小着哩。小六望风时,他爹刚好在瓜棚里觉醒了,见他在地旁站着,还问他在那做啥哩,他吓得拔腿就跑,我们远远地听到动静也全跑了哩。”说着在地上的芭蕉叶里拣起了个地瓜在李淑儿跟前晃了晃,又道,“橘娘,我是李胜,待会咱们去外头给你烤地瓜吃哇。”

      李胜的爹是个账房先生,在镇上的粮店管着账,娘是临县黄家村秀才家的女儿,也是识得几个字的,李胜平日被拘着在家认字,难得偷空出来玩儿,便如鸟儿出了笼子般,无拘无束,偶尔地闯个小祸,被她娘打骂了后,回头出来,依旧不长记性。

      他说着话正想用手去拍凌芷的头,被李淑儿给打了开去,“你手没洗哩。”

      他一听,缩手一看,果然是脏的,对着淑儿做了个鬼脸,跑开去了。

      一行几人朝村外走去,沿途摘了些芭蕉叶子,有当帽子的,也有当扇子的,也有些纯粹扛在肩头玩儿,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走在长着杂草两人宽的乡道上。此时那树上已是有蝉儿在上头断断续续地鸣着。

      凌芷被李淑儿牵着,走在了后头。

      “李胜,你再去拾些柴火来,这火快灭了哩。”另一个与李胜年纪相仿叫赵华的说道。这石头窑子一直是他在摆弄,李胜听了他唤竟是没二话便去找柴火了。

      此时那石头窑子里,已是飘出了地瓜淡淡的香味来了。

      凌芷是这群孩童中最小的,李淑儿想着出门时阿嬷的叮嘱,不敢让她下水,“橘娘乖啊,坐在这不要下水,待会柳儿他们捉了鱼儿我让他们给你带回家玩。”又怕凌芷不肯,又忙道,"我也不下水的,陪你在这溪边一起坐着哩。"

      说着见凌芷点头,自己脱了鞋袜浸着溪水,让凌芷并排坐在了小溪边只是看着其他的孩童在溪里嬉耍却不敢让她碰水。

      他们有的拿着小小的鱼娄在那娄鱼,有的则拿着草编的簸箕不时地在水里捞着,有的只是戏水,不住地往旁人身上泼水,只是对着女孩儿到底不敢泼起太大的水纹,怕真个把对方上身的衣裳泼湿,回去挨骂。有时瞧见凌芷,便挥挥手中的东西或是做个鬼脸,又自顾玩闹起来。

      见着那些孩童戏水,凌芷不知怎的,也极想去玩儿,她乘着李淑儿仰躺在地上闭着眼,自个偷偷地脱了鞋袜,学着坐在一旁的李淑儿般将脚泡进了水中。

      脚入水的那一刻只觉着舒适清凉无比。

      溪中的水浅得只能刚刚没过一个五岁孩童的小腿,水里的石头被溪水冲刷得颇为光滑,多数呈鹅卵石状。

      鱼儿游在水里,清晰可见。

      小溪的另一边隔着退了水的不宽溪床,是一大片的庄稼,犹如矮草般的绿油油禾苗在阳光下透着十二分的绿意,一望无际。

      不远的田埂处,三两个农人正荷着锄头走在回家的道上。目光所及处有那牧童骑着黄牛,渐行渐远。

      天高云淡,万里碧空,微风轻拂,鸟儿飞驰。

      果然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学着李淑儿将小身子往身后的芭蕉叶上一倒,不觉地笑了起来,发自心底,不带一丝一毫杂质。

      ——————————

      自上回凌芷来到这朝代第一次去田间耍,接下来的十几日里,李淑儿每日午后瞅了空就带着凌芷出去玩儿。

      他们在村头掏了几回鸟窝,去山里采过几次蘑菇,设陷阱抓过一只野鸡,又去溪边烤过几次鱼儿。

      凌芷就如回到了童年一般,更是尽情地想将前世因读书失去的童趣悉数都拣回来。

      她下田里抓过几回泥鳅,下水娄过几次鱼,戏过几次水,每次衣裳总是尽湿,李淑儿为此还寻了她自个小时候的衣裳在出门时给凌芷换上,待回时才换上出来时赵大娘给穿上的衣裳。

      尽管如此,还是被赵大娘撞见了一回她下水,训了李淑儿一回并不肯再让她出门,李淑儿求了几日方才被允了再带凌芷出去,自那以后凌芷也就不再下水。

      有时凌芷也是好奇,她明明不声不响的,为何李淑儿会那般喜欢带着她出去玩儿。

      便这般的,在欢快的日子里凌芷慢慢学会了说些简单的临河方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