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皇帝(2) ...
-
眼见时辰又近,李恩年思虑再三,终是上前两步,低声启口:“圣上,今日太后宣了小的去问话。”
皇帝不甚在意:“哦?”
“太后忧心圣上龙体康健。”
这话从何说起?皇帝抬眼询问望去。
李恩年垂首道:“小的去时,可巧良妃娘娘也去向太后问安,亦是十分关心圣上龙体安康。”
原来却是为了这个。皇帝皱眉不语。李恩年跟在他身边多时,自然是个伶俐人。只是暂且自己是顾不得太后她老人家的心意的;至于良妃,仗着太后偏疼一贯有些不识分寸,他可从未打算滋长后宫之人如此习气。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声响,宫人来报,敬事房送了牌子来。
皇帝立时扬声道:“打发了!”
宫人惶恐依言退出。
留在殿内的李恩年知道触了逆鳞,忙恭敬退立,再不言语。
皇帝却未苛责,径自回到御案上码放的奏折中。
那日他下的旨意,今日果然等来了这一堆折子。
粗略翻看之下,皆是些意料中人意料中事。倒是今日在朝上再议此事之时,之前领了皇命先行返京的裴家长子裴令威殊无异色更无言语,睿王神色坦然亦无动静,一道圣旨竟像是正合了他们的心意。
心下有些烦乱,皇帝撂了手上的一份奏折,偏眼之间却瞥见御案上那一堆中的一册,抬手抽取了出来。
原来裴家不是未上折,而是换了人——裴将军庶出的这个小儿子在朝官中并不起眼,亦甚少上折,于此时这般,恐怕……
开了折略察看了察看,皇帝疑惑更深:这道折竟与朝堂之事毫不相干,却是裴小都尉和方左相之子为裴二小姐询求入宫探望裴家的那位太妃娘娘。
朝中这些人谁不知晓,当年先帝依了那时还是皇贵妃的裴太妃之请托,欲将其妹指给睿王,谁料却遭到睿王亲自上殿抗婚不说,连那位受到抬举的裴将军的次女据传也在将军府中闹得不可开交。虽然后而先帝另寻了个由头撂下了这份媒人差事,裴二小姐也于第二年转嫁于方相的三子,但裴府二位千金不睦却也成了众人心照之事。
想起当年指婚之事,皇帝不由又觑了手中的奏折一眼。方侍郎之妻、裴小都尉之妹要拜望的这位本家姐姐,当年在指婚一事上可是出了大风头的。
真要说起,当年最早提及睿王成亲一事的,并非先帝、亦非裴贵妃,乃是自己的母上、当日的皇后、如今的太后。
其中的缘由,自己又最为清楚:那时他还是太子,父皇年事已高,处理朝政之事渐显力不从心,母后私下里也开始更多提点他对某些人某些事需早做打算。
事为何事他自然明了。至于人,裴贵妃那边他其实从不认为会真正生出什么事来;而睿王,则着实碍眼了些,不得不防。只是当时,自己的力量尚不足够,贸然生事只怕适得其反。
正筹措间,却听闻母后对父皇提议,睿王年纪不小一直不涉婚娶并非妥当,合该挑一门好亲事予他。
他自是知晓母后口中的好亲事所指为何——适才李恩年言及的、极关心他龙体康健的、当日还待字闺中的良妃娘娘。
怎奈何母后还是棋差一招。
彼时裴贵妃圣眷正隆,听闻了母后的提议,对着父皇甚表赞同:
——皇后娘娘所言极是,睿王丰神俊伟,与我家玉洁年纪又合宜,恰是一双璧人。
此语一出,母后明里无甚反应,第二日见了他去问安却大发雷霆:
——皇家的脸面都被她丢尽了!以为她旧年里与睿王的那些事事旁人都忘了不成?况她那妹妹与她同龄,‘年纪合宜’?还知不知羞!
身为人子,他自然明白,当年父皇要封这个年岁上差了二十余载的裴将军之女为妃,母后就颇觉难受,现下居然又要派出裴家女子来搅乱日后的布局,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次睿王的婚事,朝堂中亦是传得纷纷扬扬,诚如母后所言,青春正盛的贵妃论及与自己年纪相近的亲王竟脱口而出“丰神俊伟”,这不由不让人想到更早年间的那些事情。
偏偏最应以为意的人却最不以为意。
他还记得那日听了裴妃的言辞,父皇并未生怒,只笑言一句“你那妹妹未必如你这般看重皮相”便打发了过去,后而仍是依了贵妃之言欲将裴将军的二小姐指给睿王。
当年那样极力主张的亲事,最后却几乎为此反目成仇,他和母后原本怕两家因此而结盟的担心也就此消弭。
皇帝撂了折子,心下并无半分轻松。
这折子是准还是不准?准,裴氏姐妹见面若有异变,自己的顾虑恐要节外生枝;不准,显得自己为人主上的气量着实太小了些。
皇帝凝神半晌,终是提了朱砂笔。
他倒要看看,结仇数年的两家究竟能有怎样的变通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