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二十六回 光绪心思 ...
-
二十六回光绪心思
作为表姐弟,光绪皇帝有义务把学到的射箭技术交给静芬。但是光绪皇帝的性子正如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所说,体质弱,性格不好,总爱生闷气。
光绪和静芬来到花园。静芬不敢说话,光绪更不说话,根本不理会静芬,就当没有这个人的存在。光绪皇帝自顾自地射箭,打拳。太监宫女们都看着奇怪。更有那些损到家的太监指着静芬窃窃私语,偷偷发笑。静芬感到自己在下人面前失了身份,极不自在,但偏偏她也是懦弱的性格,见到生人,有几分胆怯。她不敢多说什么,也不敢教训宫里的太监宫女,只得尴尬地站在原地,希望光绪能回过头和自己说上一句话。可直到光绪离开花园,才对静芬说了一句话,“朕回毓庆宫了”。静芬赶忙施礼,目送皇帝离去。
静芬到回到长春 GONG跟慈禧太后辞行,偏赶着太后正在召见大臣。等了好久,也不见太后。静芬先回了桂公府的家中。
慈禧太后处理完事情,才知道静芬走了。她让李莲英去找光绪皇帝身边的太监来,她要问话。小太监被带到。慈禧太后问道:“万岁爷今天教给二格格射箭了吗?”。小太监跪在那儿回道:“回禀太后,万岁爷教给二格格射箭了”。慈禧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好啊。他们玩儿得开心吗?”。小太监答道:“回禀太后,万岁爷和二格格玩得开心,有说有笑”。慈禧高兴,“皇帝今天射箭的成绩怎么样啊?”。小太监赶忙叩头,“太后,万岁爷成绩好着呢”。“哦”,慈禧太后点点头,“那二格格成绩怎么样?”。小太监答道:“也好,不过肯定没有万岁爷的好”。“哈哈哈”,慈禧太后笑了,“你可真会说话,下去吧”。小太监叩头,躬身退出长春 GONG。
当晚光绪来到长春 GONG向慈禧太后请安。慈禧太后心情很好,说道:“皇帝,听说你今天射箭成绩不错,我真是高兴啊,皇帝文武双全”。光绪虎着个脸,“不是的,亲爸爸。朕今天的成绩糟透了”。“哦?”,慈禧太后问道:“怎么了,皇帝,那二格格的成绩好吗?”。光绪小脸儿上没有笑容,“她一分儿也没得。朕根本就没教他”。
“啊?”,慈禧太后的脸也沉下来了,“为什么呀?”。光绪答道:“亲爸爸,儿臣不喜欢和她一起射箭”。慈禧太后双眉紧皱,“皇帝,不管你喜不喜欢,她都是你的表姐,是你的亲戚。你有责任和义务交给她射箭”。
光绪答道:“亲爸爸,儿臣每日都是责任和义务。儿臣作为一国之君,责无旁贷。可是儿臣总该可以选择想教谁,不想教谁吧。难不成儿臣一点自主的权利都没有吗?”。“呃”,慈禧太后一听,明白光绪的拧劲儿又上来了。慈禧想起当年的同治皇帝,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到了这个年龄,就事事找别扭。自己越使劲儿,结果就离自己想要的越远。这个年龄的孩子,尤其是光绪这样性格很闷的孩子,还是得顺毛儿摸。
慈禧太后转而笑着说道:“皇帝,我这么和你说吧。身为一国之君,时时事事都要以责任为第一。不管大事小情。朝廷的事情和家里的事情都是一个道理。你现在年龄还小,遇到的事情还不算多。将来皇帝大婚了,亲政了,才要遇到各种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你唯有一心想着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想怎么做,才能举重若轻,把国和家都治理得好好的。皇帝不是总说要向康熙老佛爷学习吗?你还记得,我给你讲过康熙老佛爷选皇后的事吧”。
光绪点点头,“亲爸爸,儿臣知道。康熙老佛爷最终选了自己不中意的赫舍里氏做皇后”。慈禧太后说道:“是呀,当年康熙老佛爷比你现在也大不了几岁。他能不愿意由着自己性子来吗?可是不能够呀”。
光绪低下头,“亲爸爸,儿臣知道错了”。慈禧太后微微一笑,点点头,“行了,没什么错不错的。往后想着自己该怎么做就好了。皇帝累了一天了,去歇着吧”。
光绪皇帝回到养心殿。他十分生气地问身边的太监,“你们谁在太后面前撒谎了?”。那个被慈禧叫去的小太监赶忙跪倒,“皇上,太后召见奴才问话”。光绪说道:“你为什么说谎?”。小太监叩头答道:“皇上,太后问奴才您有没有教二格格射箭,还问您的成绩如何?奴才怎么能实说呢?”。光绪脸涨得通红,“为什么不能实说?”。小太监答道:“皇上,您想想。是太后下懿旨让您教给二格格射箭。奴才要是回禀太后皇上您没按着太后的懿旨办。太后不就不高兴了嘛。那样的话,奴才不是给皇上惹麻烦嘛”。
光绪说道:“可是朕都实说了”。小太监说道:“皇上,您实说了。奴才就少不了一顿板子。可这也不要紧。不过皇上,下次再有这样的事,奴才觉着你还是该说得让太后高兴一点才好”。
光绪想了想,说道:“虽然朕不想说谎,可是说了实话,太后确实是又给朕讲了一番道理”。小太监说道:“是啊,皇上。太后的意思还是劝皇上按着她老人家的意思办。可是您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只是在回禀太后的时候,稍微说得让太后高兴一点,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光绪脸上的表情十分严肃。他打发太监下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一早,翁同龢来到毓庆宫。光绪皇帝早已在温习旧书了。君臣见礼,光绪问道:“翁师傅,为什么太监们让朕说谎呢?”。翁同龢问缘由,光绪把昨天的事讲了一遍。
翁同龢想着自己既不能直说得罪了太监,又不能告诉皇帝应该撒谎。翁同龢想了想,告诉光绪,“皇上,您贵为一国之君,说话办事前,都要先想想孔圣人的教导。这样行事就不会出错了”。光绪听完有点疑惑。他觉着太监们讲的话不无道理。可是翁师傅让自己想着圣人的教导,那还是不能说谎啊。
光绪皇帝叹了一口气,说道:“翁师傅,朕从小就一直没有弄明白过。到底你谁说的是对的。朕四岁进宫,王商待朕最亲近。每时每刻都是他提醒朕注意自己的身份,高兴不能大笑,生气也不能大哭。那个时候,朕都快活不下去了。后来听说醇王福晋殁了”。十一二岁的小光绪眼睛里含着泪水,不说话了。孩子想起亲娘,想起自己在宫中没有童年欢乐的生活,委屈状让人心疼不已。
光绪皇帝突然问道:“翁师傅,你说太监们有好人吗?”。翁同龢吓了一跳,“皇上,他们都是忠于各自的主子的”。光绪说道:“王商对朕是忠心的。可是有的就不像好人。尤其是那个李莲英,长得十分丑陋,朕看他绝非善类”。
翁同龢赶忙说道:“皇上,李总管是太后身边的人。他对太后是忠心的”。光绪理直气壮地问道:“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他即便是亲爸爸的奴才,就可以对朕另眼相看了吗?”。
翁同龢赶忙解劝,“皇上,李总管若有惹怒皇上的地方,还望皇上不要与一个奴才计较才是。将来”。
光绪打断翁同龢的话,“将来等朕亲政之后,一定要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