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从空想到实际 ...
-
从空想到实际
(2004年9月5日)
我看书的范围不拘,但总的来说水平不高,并没有达到文学研究的高度,也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益,只不过是率性而为,处处浅尝则止,涉猎百家,一无所长。但对于文字的敏感程度,却越来越高了,对好的作者,会产生由衷敬佩;看到好的文章,会欢喜莫名;有感想时,会心痒难搔;看到盗版书或网页文字上的错别字连篇,会痛苦不堪;平时并不爱哭,看书看到感动处却会泪流满面……
总之,整个人越来越受到书和文字的左右。
这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不好界定。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光喜欢看书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下去的,做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得有工作、赚到钱,才能养活自己,才能买得起书来看。
为了这个实际的问题,不得不认真工作,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惜,我这个人也许正因为书看多了,为人处事往往有点书生意气,一味纯直,常常得罪了人还不自知,一时生气骂了人,等想起来自己的错处就去向人诚恳道歉——可惜他们常常口是心非,一边说没事,一边疏远你,这人世,真的与书中有所不同,但也惊人地类似——自古以来,可不是有数不清的文章来写人情冷暖吗?不是有话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吗?
可见人都是要经过磨难的,唐僧取经不还得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得取到真经的嘛,我还得继续磨练、磨练。
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唯一给我带来精彩感受的,还是书。
不光是文字的书,各种画报,特别是介绍异国风情的画报,都是我的最爱,身体不能去,眼睛却可以看,心可以想象——曾看到有人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快?全球收集的答案中,只有一条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思想最快!
没错,只有思想最快!
在实际的时间和空间里,脚步也许还没有踏出一米,思想却可能已经穿越了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仙界、人间、鬼域,没有思想不能去的地方,没有思想不能飞越的高峰,其速度超过光,渗透性超过纯净水,转折巧妙处胜过轻烟、细致入微处胜过纳米技术……
想象力,实在是人的一项宝贵财富。现代世界的各种奇妙发明、科技的进步,都与想象力密不可分。
而作家的想象力,比一般人更加丰富一些,也更自由一些,与科学家的理性想象力还有所不同。文字作者的想象力,还是离不开文字的范围的,只不过想象力越丰沛的作者,文字的灵活性越强,对于他(她)们来说,文字是做为一种灵敏地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存在的,不会是一种玩不转的蹩脚工具,也不会成为束缚。
能够随心所欲地写文章,对于喜欢文字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幸福啊!
古时有爱竹的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对于爱看书的人来说,则是“宁可食无肉、居无竹,不可读无书!”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就好比蜜蜂采蜜一样,总要采过了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也就是说,要想写文章,总得先多看书,看得多了,自然感悟于心,流露于笔,文字的各种巧妙细致处,可以自由掌握,表情达意,游刃有余。
于是,看的书多了,我的肚子里也开始酝酿啊、酝酿,渐渐发酵,冒出泡泡来,心痒通过神经传达成为手痒,终于开始动笔写点东西。
鲁迅先生刚才的那句话还有一半,就是:“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至理名言!(嘿嘿,也为我博览群书、杂而不精找到了一个借口)
我深以为然,决定把先生的话奉为今后写文的宗旨(除了‘戒泛杂’这一条不好实行),不管写得好不好,总要留下一些笔墨痕迹,把头脑中纷繁的感想表达出来,不再只是空想。
丰富的想象力,如同海市蜃楼,终不过是过眼云烟,春梦了无痕,只有落在了纸上(电脑里面也一样),才是真实的,才能留存下来,供自己或他人欣赏、研究、回味、挑剔、反驳、臭骂……也才有可能在文字的领域里提高、进步。
在此过程中,‘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这九个字,可是成功的关键哩。
江洋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