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茶庄(二) ...

  •   潘家茶庄地处滇南,潘语茗老爷少时自滇南外出求学、考取功名顺利出仕,曾在北宋京都开封府内供职。

      据潘柳儿小姐所说,因着十几年前的一桩陈年旧事,潘语茗老爷认为权臣在上致使公道、天理不存,深感壮志难酬便萌生退意,借口丁忧暨潘老夫人丧事,遂扶灵回乡、修建茶庄置办产业再不还朝述职。潘老爷朝中好友只得以其突发恶疾需得居乡养病的理由,在皇帝面前凑请天子开恩,让潘老爷辞去官职在乡中长期赋闲。

      潘夫人与柳儿小姐均支持潘老爷急流勇退之举,潘语茗老爷敢于在其仕途顺利之时毅然退出官场,是因潘老爷看破了朝堂黑暗,也有觉悟从复杂斗争中及早抽身。潘老爷既保住了自身清流之名,也保全了家族,回乡后寄情茶道,平日里闲云野鹤也不忘济世,能使得一地富庶,还能同享天伦之乐。

      在燕三娘看来,潘老爷这似神仙一般的日子过得好不快意。

      一日,燕三娘正拉着潘柳儿兴致勃勃地研究茶叶的“新”饮法。

      通过之前潘老爷的考校与每晚的杂书识记,燕三娘知晓北宋茶道承继于大唐,当世茶客多用盐、橘皮、姜片、香椒、桂叶、桂皮等等香料混合着新鲜茶叶现场煮制后饮下,虽芳香四溢,但入口总带有姜片的微微辛辣。

      另有一种制式为抹茶,在宋代也是上层贵族的专属,茶农往往耗费大量茶叶繁琐加工后得出一点茶粉,但加工时间短,香气闷涩味重,仅凭物以稀为贵,比起饮用更像是达官显贵彰显身份的物件。

      此世相较于几百年后的大明,这些制茶技艺与方式就稍显落后了。

      燕三娘看着潘柳儿,满心欢喜的同时控制住了自己上扬的嘴角,心想:总算找到了一个机会,让这假作古板的潘老爷对我刮目相看了,是时候用新的制茶技艺给潘老爷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待到悄悄制好,一定要让潘老爷尝尝来自大明的普洱茶水滋味。

      ————————————————————————-——-

      潘家茶庄最为珍贵但来往贸易表现不佳的茶种名为“银生府茶”,乃是十几年前潘老爷亲自到原处古南诏国的银生府,在府内各村寨频繁游走、苦苦哀求、花费重金才求得的上等特色茶种。

      潘老爷取回茶苗后便在潘家茶庄后山划拨了一片好地栽种,得益于高山气候,这些茶苗经年累月下都长至三四丈高,约有十几米高,远远看去竟粗壮超过桂树,茶庄雇农采摘时必得搭起梯子,让茶农顺着梯子爬高方能采取鲜叶。

      这“银生府茶”所采制茶汤相较其他茶种更为色深,茶汤不带苦涩,却有独特的兰香回甘,但受限于烹制方式,这“银生府茶”只在一小部分茶客中受到欢迎。

      燕三娘在第一次品尝茶汤的时候,就凭借这兰香回甘厚味、整齐肥壮的条索认出,这在北宋并不闻名的大叶茶种,乃是后世大明朝内闻名一时的普洱茶。

      “普洱”一名,乃是明太祖朱元璋入滇后将地名普口改名为“普洱”,因着明时地名号为“普洱茶”,而今被潘家称作“银生府茶”。

      燕三娘一贯雷厉风行,在确认茶种优良后,就兴奋的拉着潘柳儿往茶庄露天坝中走去。嘴里轻快地说道:“柳儿小姐,昨晚我翻阅杂书的时忽然迸出一个奇思,这茶树鲜叶能煮着饮下,是否也能同药材一样进行烘焙、熏干呢?咱们闲在庄子里,要不就把每一种烹饪、制药手艺都在茶叶上试他一试。”

      “今早我让管家差人摘了五十斤银生府茶的鲜叶回来,咱们多分几个份数,就能多做几次试验来。”

      潘柳儿足下一顿,蹙眉说道:“师傅,你妄动了五十斤银生府茶的鲜叶?我爹可宝贝这茶种茶树了,你怎么敢的?管家竟也陪着你胡闹,我要告诉娘去,让娘收拾你。”说罢甩袖,挣开燕三娘的手作势要走。

      燕三娘连忙赶上前去,拦住柳儿:“我的大小姐,你果然心里爱重我得紧。”

      “你!你说什么!你又油嘴滑舌逗弄于我,果真是女中流氓!”潘柳儿语塞,口不择言,脸色涨红地指着燕三娘。

      燕三娘嘴角一扬,酒窝盈盈,抱着双臂笑得越发明显肆意:“你就是嘴硬心软,倘若你真恼怒、想让我受责罚,只需找到潘老爷对他陈述管家迫于我的武力威胁已将这五十斤鲜茶叶采来供我消遣即可。为何要找潘夫人,不就是害怕潘老爷知晓心爱茶树被私下摘取后怪罪于我,柳儿小姐你想提前告知潘夫人详情,希望夫人从中斡旋使我免于责罚。夫人一贯菩萨心肠,潘老爷又极其爱重夫人,夫人一开口,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你别害怕,按照以往鲜茶烹制的手段来说,一次性采这五十斤茶叶又消耗不完确是暴殄天物,实在当罚。但我琢磨的新技艺,若是成功,这五十斤鲜叶能做的也就是不到十斤的干茶。干茶储藏时间长久,便做不得浪费一说了。”

      潘柳儿听燕三娘此言,也知三娘主意既定自是不能轻易改变,只得边点头边打趣道:“既然你已有思路要制干茶,这鲜叶摘下来久了也不能浪费,那我就只能助你一臂之力、为你打打下手了。咱们需得把这五十斤茶拆分成十份,依次做这技艺试验,若有一份成功,能得茶水新味,那你便是在世陆羽,我便是在世陆羽的贴心茶友。若一份都不成,那也是我陪着师傅你挨我爹一番教训。”

      说罢,潘柳儿对着燕三娘笑了笑,转头利索的招呼仆从将五十斤鲜茶叶、晾晒物品用的草席及其他制茶物件归置于空地上。仆从最后给二人备好饮水,就悄悄退去,仅剩燕、潘二女在此间试验。

      微送西风,飞鸟低吟。经过十次试验,在燕三娘与潘柳儿二人的默契配合下,这干制茶叶之法还真被她二人摸出了一点门道。

      燕三娘往日都是牛饮茶水之人,只是凭借过目不忘、过耳能闻、拾人牙慧的路子对干制茶法有大概的思路。

      燕三娘先是将已经部分萎凋的鲜叶分好份数,再让潘柳儿动手分别将五份将鲜茶叶放入铁锅中,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下进行烘焙炒制,每待炒制出清香气息后就让柳儿将铁锅离火,把刚炒制出的茶摊凉降温后,用手将茶叶细细揉捻,待揉捻细碎后便将茶叶晒于张张宽大草席上,使之铺陈开来。

      在直接炒制之外,燕三娘也让潘柳儿划拨了另五份,将先茶叶蒸熟后再同上做法进行炒制、捻碎、铺开晾晒。

      潘柳儿做的仔细,燕三娘在一旁用纸笔也记得认真。

      待得余晖将尽,这五十斤鲜茶叶已变作十种不同样式、总重约莫九斤的干茶叶。潘柳儿用一品带有十格的木匣将不同干茶依次装好并行批注,便让燕三娘怀抱木匣同去大厅吃饭。

      ————————————————————————-——-

      待得二人一前一后步入厅中,饭厅菜品已经备齐,落日余晖和灯火映衬下,潘老爷肃穆端坐不发一言,潘夫人则冲二人颔首示意入座。

      燕三娘见此情景和潘柳儿对望一眼,动作轻缓,徐徐坐下,将木匣放置桌旁,不敢发出大动静。

      潘夫人见此不由好笑,看了看形神庄严的潘老爷,又看了看噤若寒蝉的二女,摇了摇头长叹一声,温声开口道:“今日庄内上下都在咬耳朵,耳报神是不少的,我和老爷都已经知道了那一块地的银生府茶们突遭横祸被抹秃五十斤上好鲜叶,也知道有两位茶艺高人想要一窥道门做做茶味变化特意制成了干茶。干茶不外乎是将鲜茶叶晒干就能得到么,何至于这一下午的敲敲打打、烟雾缭绕。你们相携而来却不忘这木匣,看来成品必藏于其中。”

      “咱们先好好吃饭,饭后我定同老爷好好品鉴一下二位今日的辛劳成果。”

      听完潘夫人一席话,燕三娘同潘柳儿均是一怔,随即冲着潘老爷潘夫人讨好似的笑了笑。燕三娘更是开口补充道:“夫人,这干茶不用煮制,劳烦管家阿伯下去通知厨房,用山泉烧一壶好水,咱们品鉴时用得。”

      说罢就同潘柳儿亲亲热热的开始吃饭,潘老爷见此面色转圜,心里滴血但一言不发、索然无味地勉强填了填肚子。

      饭后,仆从撤下了菜碗饭碟,将大桌清理整洁后告退。

      燕三娘将木匣打开放置于桌面,依照批注对应所作记录向潘老爷、潘夫人介绍起每种干茶的制式与细节。潘柳儿则将每种茶叶捻出一点放于杯中,再冲入烧滚的山泉水,在燕三娘的叙述中递给潘老爷、潘夫人品鉴,他二位依次喝去,有的苦涩,有的酸涩,有的茶渣涩口,有的汤色浑浊。细细喝去,十种中味道奇怪者多让人难以喜好,唯有两种制式茶叶,茶水均黄金透亮,一种味道兰香清甜,一种更为厚重略带苦涩。

      潘老爷饮罢眼前一亮,对这两种制式茶爱不释手,为之拍案叫绝:“这两味茶倒是超脱凡俗之品,饮罢口齿留香,无辛辣刺激,比那姜、椒、桂、茶熬煮之物不知清甜几何,茶客对此一定喜爱非常,这当真是好茶汤!且此制式为干茶,热水一冲泡便有如此口感,这泡茶比鲜茶叶耐得存放,倒是适合贸易往来的好物。”

      燕三娘见此心下思忖:来自大明的普洱茶水滋味如我所料,果然能轻易攫取潘老爷的心。

      燕三娘心下想着,嘴上也一刻不停,说道:“潘老爷好见识,这干茶制式,可存放多年,历久弥新滋味更加有收藏效果,陈年茶炮制饮下更为厚重有韵。若是商贾间的贸易,这碎茶色深看起来令人不惜,可以化繁为整将茶叶压制、裹成茶团,每一小饼团称重一斤、每一大饼团称重五斤,既方便储存、售卖,也可在压制时在茶饼图案上做做文章,茶客间可以此茶团作为礼物交往,既文雅也风趣。”

      潘老爷听着燕三娘所述,那眼中是越听越亮,赞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娘这等干茶制法真令我汗颜,我潘语茗寄情茶道多年,光研究怎么从各地搜罗孤品茶树、大叶细叶各类茶种,被世间烹茶规矩限定没有思考从制茶方式技艺上去推陈出新。三娘能有此妙思,真真厉害!”

      三娘汗颜:“潘老爷过誉,我也是拾人牙慧罢了。此干茶制式不难,所制干茶冲泡出的茶味好、各层人物都能喝得起,也利贸易,他人只要见过干茶样子、尝过味道,细细思索下,总有此道大能能轻松说出是何方法。我一为报恩,二也不愿看到这银生府茶良种埋没世间。”

      此间其乐融融。

      而后两年,这银生府茶所制茶饼在大宋境内贸易火热,潘家茶庄与其他各地茶农用这干制法如法炮制了其他品类茶种,但都没有此茶之奇味,众人皆意识到了此银生府茶种的罕见。

      燕三娘则趁热打铁,建议潘老爷将这银生府茶所制茶饼定名。随后世人皆知银生府茶所制茶饼无论大小,皆有一雅名为“银柳燕”。

      久而久之,这银生府茶一时之间茶苗难求,潘家茶庄除了对外继续进行茶饼贸易,也渐渐做起了茶苗培育、贸易的生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