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你们大学生” ...
-
吴哲大四了,优秀得在国防大学无人不知,天之骄子。但天之骄子也要下部队实习,大四期间,为期半年。分配前大家传说,实习的地方都是穷山沟;又传说到哪个部队实习,很可能会和分配挂钩,还传说实习期间的表现在毕业分配时会起很大作用……总之,实习很重要。即使是在这个中国最顶尖的军事院校里也一样,毕竟扎根在一个好的科研院所,跟分配到基层搞“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可惜的是这些在吴哲眼里都不太重要,因为学院的领导、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把他收入门下,现在就考虑毕业分配的事,对他来说有点太早了。
吴哲是打定了主意“献身国防科研事业”的,“国防科研事业”对他似乎也很青睐,军事、外语双学位,他修得空空闲闲,但光电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部分。用他的话说,“了解军事,精通外语,有助于我将来的科研项目更贴近军队”。
综上,吴哲的希望就是,他要去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基层部队实习,不要科研院所,不要机关。
于是吴哲和他的同学们来到某团,他和他的同学们被化整为零,分别成了某连某排某班的一员。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太多信息化设备需要他们去研究。他需要做的,只是接受一段正规的、军事化的训练,请注意,是“正规的”,而非军校式的。
这对吴哲来说的确是个考验,因为他和他的同学们,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
第一天他和同学曹波一起被介绍给大家的时候,连长说:“给大家介绍一下啊,这是两个大学生,来咱们连体验生活,大家呱叽呱叽!”他用了“体验生活”这4个字。
战友们确实把他当作是来“体验生活”的。每当他想主动打扫个卫生什么的,总有人赶上来说,“大学生,这粗活哪用你动手,我来我来!”和他聊天的时候,开场白也都是“你们大学生”如何如何,语气里满满的都是羡慕。
吴哲很想主动帮班里做点什么,但他不知道有什么可做的。这里的生活千篇一律,起床、出操、训练、唱歌、吃饭、午休、读报、打扫、开会……班长唯一想到能让他做的,就是每天读报,理由是“大学生普通话好”。
所以吴哲很郁闷。
吴哲还发现,当他成了一个“兵”之后,就不再是最优秀的了,而是拖后腿的。每天固定的5公里,他总能跑得气喘吁吁,回来之后食不下咽;打靶,他在学校10发能打86环,但班上的平均成绩是90环;格斗,他摔不了班里的任何一个人,别人也不愿意摔他,“太金贵,摔坏了我可赔不起”。
就连最最简单的内务,身为学校的“内务标兵”,吴哲还是做不到像班里的战友一样好——他们能在几分钟内把盖着的背子切成豆腐块;自己需要至少15分钟,并且总有一面是皱巴巴的。
这一切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班上丢了流动红旗,甚至丢了“优秀内务”的锦旗。可是没人怪他,用班长的话说,“连里一共来了两个大学生,一个就放在咱们班,说明领导信任咱,咱就要照顾好”。
吴哲更郁闷了。
吴哲最郁闷的是,自从到了部队,他似乎就没了娱乐时间。不是他不愿意,而是,很尴尬。
学长们都说,在部队的生活很无聊,所以吴哲带了很多书,还带了笔记本电脑,里面下满了经典电影。
第一个周末,吴哲没有外出,一个班两个外出名额,他不好意思一来就占用,而且县城距离驻地20公里,不通班车,出去一趟太麻烦了。他决定看电影。“吴哲,看电影呢?”“嗯,《阿甘正传》,挺有趣的,一起看吧。”“好嘞!咱们连都好久没看电影了,整天《新闻联播》,真没意思”,侯军立马端着凳子坐过来。可是只看了一会就说,“你慢慢看,我出去抽根烟”。“怎么了?不好看?要不咱换一部?我还有《憨豆的故事》,也特搞笑。”“不用不用,你看吧,我这人就是坐不住”,笑笑地就出门去了。
过了一会班长进来,听着电脑里的声音说,“这大学生就是大学生哈,电影都是全英文的”。“不是班长,我也看字幕呢,一块看吧?”“不了,我要是一块看,就光顾读字幕了,要么就光看个样子,怪累的”。班长笑得很憨厚,吴哲笑得很尴尬。
不能看电影,看书吧,吴哲带了很多书,《巴顿传》、《战争论》,《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但只要他捧起书,战友们就会好意地噤声,“大学生学习呢,别吵着人家”。吴哲解释自己只是在看小说,陈耀就叹气:“我从小就不是好学生,怎么也看不进书去,现在想好好学习也晚了,不知道这次去士官学校能不能通过考试。”
吴哲又郁闷了,很郁闷,他知道别人只是羡慕,别人没有恶意,但每次别说叫他“大学生”的时候,他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军营里,跟别人不一样。说白了就是,别人没把他当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