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1、明皇蜀国把难逃 太子灵武来称帝 ...
-
马嵬兵变后,玄宗任命了韦见素之子韦谔为御史中丞,担任置顿使,让他先行安排沿途的食宿。
玄宗将从马嵬驿出发,继续向蜀地而行。却有众将士言称:“杨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便有人建议去河西、陇右,有人建议去灵武,有人建议去太原,亦有人建议还长安。而玄宗决意入蜀,又担忧与众意相违,不肯明言。此时韦谔尚未动身,向玄宗进言道:“若回归长安,应当有防御敌人之准备。然当下兵力这般少,又不能东归京城,不如先到扶风郡,再从长计议。” 扶风在入蜀途中,玄宗闻韦谔言,甚为满意。众人亦皆认为此是万全之策,于是继续西进。
却在此时,不知从何处拥出许多百姓,只见众百姓跪于玄宗面前,止住玄宗去路,并言道:“宫阙乃陛下居住之所,陵寝系陛下之祖墓。现舍弃这些,又将往何处去呢?”百姓言至此处,正见太子亨与陈玄礼二人暗中彼此交换了个神色,二人皆悄悄观察玄宗神情。玄宗按辔未动,不发一言,停顿片刻,只令太子亨留下宣慰父老,而自己却不愿久等,骑马而去。那太子亨不禁微微露出些许喜色,那喜色转瞬即逝。
众百姓眼见玄宗执意前往,便转而向太子亨言道:“至尊既不肯留,我们愿意率子弟从太子殿下东向破贼,收复长安。若太子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中原百姓俱群龙无首,将陷万民于水火啊!”
太子亨见众百姓这般恳求,心下虽已为所盼。然神情仍显出几许惆怅与犹豫,行动欲追随玄宗而去。此时,建宁王李倓、李辅国、郭子仪、陈玄礼皆拉住太子殿下马鞍,极力劝留。只听建宁王李倓说道:“如今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顺从百姓的意愿,何以兴复唐室!若父王与皇爷爷一同入蜀,贼兵烧绝栈道,则散关以东广大地区非我朝所有,等于拱手授贼。那时人心相背,不可复合,若想再回到此地,恐已失机会。倒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使李光弼将军之军队由河北调来,与他们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复存。到那时,扫除宫禁,奉迎至尊,此乃大孝啊!何必朝夕陪侍,区区为儿女之恋?!”
郭子仪、陈玄礼与李辅国亦异口同声道:“建宁殿下所言不假,请太子殿下三思!”
李俶此时亦上前劝道:“皇爷爷执意入蜀,我等怎可坐视百姓疾苦于不顾、视社稷危难而不顾、视宗庙毁而不顾?请父王三思!”
众百姓亦皆一拥而上,堵住太子亨去路,声泪俱下,场面撼人。
那太子亨见状,亦做了个顺水推舟。而此时玄宗未见太子亨追随,久等不至,乃命韦谔查看究竟。待韦谔回转禀告实情后,玄宗不禁长叹口气,道:“此乃天意!” 于是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随从太子,并告谕将士们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你们当好好辅助于他。”又告太子亨道:“你亦要努力,勿要挂念于朕。朕待西北诸胡一向不薄,你可得其用。”太子亨听罢玄宗告诫,南向大哭。玄宗又宣旨欲传位给太子亨,太子亨却不受。
于是,玄宗执意入蜀,太子亨分兵北上。
太子亨虽北上,却不知往何处去。此时建宁王李倓分析形势利害关系,并言道:“儿臣以为当下可有三个去处,乃西北三大军区,即河西、陇右、朔方。论距离,河西、陇右最近。然哥舒翰统帅河西、陇右兵马,于潼关之战败而投敌,对河西、陇右而言,父兄子弟大多于贼军中,有可能怀有异心,不可不防。除此之外,朔方最近,且我朝兵马强盛,应该是一稳妥去处。再者,从此处赴朔方,一路上亦较为安全,一是河西行军司马裴冕留后,他出身士族,世代为官,对我朝不会有二心。二是贼兵进入长安,正忙着抢掠,顾不上扩大地盘,因而此路较为安全。趁此时机快入朔方郡,再从长计议兴兵讨贼之重大行动,此乃上策。”
建宁王李倓言毕,众人皆认为此意甚好,于是护卫太子亨北上朔方,直至灵武。灵武城防坚牢,兵器充足,粮食丰裕,太子亨位处灵武,可北面召集各城守军,西面调发河西、陇右的精骑,南向平定中原,正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七月九日,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听说太子亨驾到,便一同出城迎接,并设宴接待。魏少游之前为太子亨营造豪华宫室,帷帐俱模拟长安禁中,饮食备山珍海味。李亨见之,颇为不悦,乃命人全部撤去,并责此时战乱,这般奢侈实为不该。
裴冕、杜鸿渐等人皆向太子亨上奏,请太子亨遵玄宗于马嵬驿时之嘱咐,即皇帝位。太子亨仍未答应,言称此时登皇即位,实为不孝。裴冕等人齐口奏道:“将士们皆系关中人,日夜思归,之所以历尽艰辛追随太子殿下至这沙漠边塞,是希望获得一点功名,有所晋升。若一旦离散,俱无法再召集。希望殿下尽力满足将士们之要求,为国家社稷着想!”他们反复五次上奏,太子亨才勉强答应。
七月十二日,太子亨于灵武郡城南楼正式登基。群臣舞蹈以相庆贺,李亨却流涕唏嘘,悲不自胜。于是,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载,李亨即为肃宗。此时李亨业已年有四十有五,中年于逃难中登基,却是唐帝中前所未有者。
李亨登基后,上表玄宗。玄宗闻知后,只沉默黯然。
李亨于灵武登基后,重整朝纲,广纳人才,招兵买马。并任命杜鸿渐、崔漪为中书舍人,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并同平章事。
李亨闻李泌之才,效仿昔日三国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之法,使李泌入朝,任命为丞相。李泌乃系一亦仙亦凡之人物,自小与李亨一同出入。成人后,他虽有才干,却不愿受官场所累,宁愿以闲人野鹤而居。此时正值国难当头,故而李泌受命于危难之中。
正是:风流明皇俊朗才,却把蜀国当救星。太子危难来登基,身披重任众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