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米尔克 ...
-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我觉得我得说说《米尔克》,那一天晚上睡到凌晨,迷迷糊糊收到大盗的短信——
“我刚从一个同志party上回来,其间放映厅不间断地播《米尔克》,台下随着剧情时而唏嘘时而跟着一起right now,right now地喊(仿佛重回高三时的游行现场),甚至还看见一对真去打电话宣布出柜的,赢得大家一片喝彩!在场所有人都是如此动情,让我这个伪同志也热血沸腾!!咳,米尔克,不错的人物传记片,有空去看!”
我经常在夜半三更收到大盗的短信,内容涵盖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个精力旺盛的大红色试图把对生活的一切发现形而上地用意识流地方式表达,然后带着我一起YY——当然,我很喜欢。
关于同志,关于耽美,关于同性恋,关于米尔克。
这个话题或许我有很多地发言权,从酷儿理论谈论到耽美文化,从生理再谈论到心理,作为一个研究同性恋(……)文化的人而言,即便没有评价权,也至少有发言权了。
——尽管,酷儿理论在某种程度并不为所有人所接受。
当然,我只想说《米尔克》。或许是因为最真实地人物传记的关系,他所给的震撼与沉重,不仅仅是关掉视频后,发自内心的一声长叹。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至少很好地阐述了米尔克的一生——不算长,不过40余年,在一声“40岁了,我还未完成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声中,承前启后,岁月在峥嵘中走向终结,人生在奋斗中回归纯粹,想不出更好的词汇去形容,这样的40余年,究竟留下了什么。
我欣赏像米尔克这样的男人——虽然用大盗的话来说,他后期太男人了,没什么看头,但是我个人喜欢这样的家伙:直面自己的性取向,公开出柜,与情人甜蜜生活,为同性恋权利奋斗,走向政坛,付出一生,被刺杀身亡。
——结局的悲壮却是这人一生的升华,这么说有点悲哀,却是不可不说的真理,或许他如果没有死,并不会有如此震撼的效果,却是因为“我们尊敬的米尔克先生……离开了我们……”而让这一段岁月,变得厚重而黯然神伤。
关于同性恋对自己权利的争取,几百年来从来不曾停歇过,我试图去寻找一个起点,却发现连终点都没有方向,又何必去找什么起点——我们虽然有酷儿理论,有社会性别大同,有第三性理论……但毕竟掩盖不了现实。
我知道的一些同志,甚少有出柜的,偶尔遇到一两个,要么特别没心没肺,要么特别一往无前,带着神经质一般的敌意面对世界(异性的话只对同人女会关系好点),却大多富有自己对生命与世界的理解。
YX说过,真正的同志,拥有社会精英的地位,用上层人的眼光直视世界。
这么说或许夸张,却不见得完全没有道理,只是用理论解释不来的东西,更是无从考证。这个世界上像米尔克的人很多,却也很少,如果全都站出来,这个世界的性别大同,或许会早很多很多年来到。
事实上《米尔克》并不是一部讲述同志爱情的电影,他的立意更高,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感情地部分,作为同志的米尔克在这过程中的心态,无从考证,无从知晓,然则他为整个同志圈的奋斗——从一开始地被人辱骂殴打,到后来的无人支持,到逐渐走上正规,再到达到一个小小的顶峰,他做的已经够多,已经够好,却抵挡不了保守派的一颗子弹——
——于是,悲剧落幕。
所以,很感动于最后那成千上万的人们举着白色蜡烛为之祈祷,人生之最高荣誉,无外乎生前有为之奋斗的东西,死后有为人崇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