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春日 ...
-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
农历己亥年丁卯月戊辰日二月廿六日,此时正值早春时节,天气尤带微寒,百花尚未争艳;唯树梢新绿,冲寒而出,引来春日消息,万物生发之时,春游最好。等到入夏气温升高,繁花似锦,虽然热闹,却失了早春的峥嵘生机。
京师周边地区庄上的农人早已将土地收拾平整,整地翻地,挑选种子,做春耕的准备工作,一家子的口粮指望都在土地里了。而富贵人家也活跃起来,天气渐暖,走动频繁,呼朋唤友,一时间路上车马不断,行人如潮。
范家三房二姑娘名叫新春的正是七年前的这天辰时出生的,当时是壬辰年甲辰月丁未日,也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儿,枝吐新黄,微风和煦,燕子即将归来,端的一派春光烂漫的好景象,并没有什么奇异天象。
二姑娘的祖父范老太爷恰巧那日休沐,通过某些特殊渠道,虽然损失了五百两银子,却得了升迁的准确消息,大约一个承宣布政使司的右参政是错不了了。
这位大人年纪虽然不算太老,但熬到这个职位不容易,文采平平,表现中正平庸,以素日墙头草的做派,以后想再进一步也难,也许就要在这个职位上致仕告老也说不定。
彼时正高兴之际,打算写书信给外放实职的本家亲戚朋友们和在四川做七品县令的大儿子,就赶上婆子来报信添了小孙女儿,当即就说她是个时气好的丫头。
身边的清客师爷们总是顺着老太爷的话头往下说的,察言观色,勾芡加油是他们的本能,这“好时气”无形中就被放大了许多,要不是真找不出什么其他与不同寻常的地方来夸奖这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小婴儿,怕是说她仙女下凡神女转世,他们都不嫌肉麻。
这帮闲人反正都是讨生活,有人靠嘴,有人靠腿,有人出钱就有人卖力气,他们动动嘴儿,就又有吃又有拿,连带养家糊口,何乐而不为呢!管他丫头小子,运气好还是时气糟,只要东翁高兴按时出银子就行。
其实大约就是婆子报信的时机好吧!这主要归功于老太太范林氏了,是她遣来的婆子,而且她还隐瞒了小女婴早产的原因,有个有体面的丫头不经心,惹了祸,过后悄悄把她发卖,没让人知晓。反正京城里的官宦人家那家还没有这样的事儿呢,那些高门世勋,动辄人命,更加不堪,范府只不过卖个八惹祸事的丫头,就像往大海里倒了一杯水,悄无声息,一点儿涟漪都不曾出现。
反正那会儿范老太爷正悦从心来,喜不自胜,看什么都是好事儿,就是当时有人说家里柴房厨下着火了,他也会说火烧旺运、日子越过越红火的。
因二姑娘春天出生,属龙,辰龙五行属土,主水,壬在五行中属水,主生发,在春天是兴旺之象,是以范老太爷郑重翻了“玉匣记”,给她起名新春,取万象更新、春风送暖之意
二姑娘父亲范府三老爷提早准备的名字都没了用武之,结果有一个就便宜了一个酒肉朋友的庶女,很多年以后,三老爷听说这个庶女过的还不错。
“新春”的寓意应和了范老太爷踌躇满志的心理状态,当时嘴里还叨念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时候用这样名字来表现自己喜不自胜心情,菩萨啊,祖宗啊,终于升上一级了。
应该理解他万年四品,最后终于混上从三品的慨叹,人家范进中举还疯魔了一阵子,最后是别人央求岳父把他打醒,而他老人家只不过是给个小孙女起名字抖擞一下罢了,当然,随后也请至交亲朋吃了升迁饭,众人该随礼的随礼,该孝敬的孝敬。
韬光养晦是范老太爷驾轻就熟了的,官场上有时候恰到好处的装傻充愣是保全自己的好法子,能吏虽能,全身而退的却不多,诏狱里的凶神恶煞正经招待了不少大臣名士,自古以来最让人看不破的就是“名、利”二字,也许还有“财,色”,但只不过是前两个附带的好处罢了。
接连满月,范老太爷又备了一些好彩头的礼物指明给二姑娘,长房长孙的出生礼也就是这样了,这个体面让全家上下亲戚朋友都重视起来,正正经经的送了些不敷衍的实用东西,就连老家送来当年的年货都有一份专门指定给还在炕上老实窝着的小婴儿。
这体面实惠让二房里范董氏眼热叨念了好几天,从她的儿子明煜先生的选择到女儿娇凤的待遇问题,从丫头的数量到她当初的聘礼全说了个遍,最后是二老爷听烦了,抬脚去丫头那里才算完,要不然二老爷的耳朵非起茧子不可。
二房的通房翠菊倒是这件事儿的受益者,因此她在第二年也得了一个丫头,总算是后半生有了着落,比那些人老珠黄又无儿无女的老姨奶奶们强多了。
这些个东西随后除了小个儿的金锁、玉佩、银铃铛、拨浪鼓之类的小玩意儿留在二姑娘身边把玩之外,绸缎布料摆件进了她母亲屋后的小仓库,书画文房四宝等都放在了二姑娘父亲书房的书架案头,美其名曰帮着保管。
反正二姑娘当时还在喝奶吐泡,她既不知道自己的东西“被保管”了,也不知道她出生时候的这些小插曲,更不知道她的到来帮助老娘干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且她今生的第一笔财产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流失了。
话说回来,就是知道了也没办法,别说是别人送给她的些许礼物,就是这位二姑娘亲手赚的又如何,更别说她身为女儿家不能抛头露面,行商贾之事了。当今仁孝治天下,孝道压在头上,父母长辈怎么做都不会有人异议,但极个别不慈的亲长是不包含在内的。
而全家都随着范老太爷“新春新春”的叫,二姑娘的父母亲并没有象其他范家的孩子们那样,给范家这位新春姑娘在百天之内另取好养活的乳名,例如虎妞、黑丫、阿毛之类的,因此她躲过了将来嫁给骆驼祥子的某种可能性。
二姑娘的名字这么“新春”又喜庆,各房亲戚还有家里的姑娘少爷们是不会放过的,尤其过年的时候,或者立春的节气,总是要趁着机会多叫几遍,二姑娘小小年纪,就从容面对,不管别人出发点或者居心如何,一律用微笑回应,不嗔不怒。
当时被老太太撞见,就夸奖她小小年纪有深沉,当即比其他人多送了一对精致的小金鱼儿。二姑娘回去后发现是空心的,还容易被压瘪,虽然十足真金,但也属于伪劣产品,哄人的东西,但却要一直“深沉”忍让下去了,因为这是长辈认可的优点,就像某件产品被打上了标签一样,只能照着这个宣传方向走过去,喵了个咪的,二姑娘心中万“马”奔腾。
托名字的福,每年这种小来小去的玩意儿得了不少,她平时打赏祖母、母亲和各房里下人的钱都省了,这些精巧的小东西在家仆眼里更体面,作为高级打工人员,她们不缺小钱儿,需要的是认同和尊重,二姑娘就顺应民意,给予她们这种认同,盗墓资优业者雷老虎都吃这一套,别说这些卖身打工仔了。
接下来的好几年里,这位二姑娘的“好时气”好像除了出生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其他明显出众的地方,大伯父升官,堂哥成亲,二叔家添丁,大堂姐出嫁,跟她都没有一个通宝的关系,她就是想出把子力气也使不上劲儿。
范家也不需要她来锦上添花,老家在山西阳平还是有些根基的,声称世代耕读传家,那些练摊儿的、做“小”买卖的一律被称为旁支,什么时候家里有出息的读书人得了功名,再回到嫡宗来,条件摆在那里,大家都没有异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
虽然与京师世家们、扬州盐商大爷们、泉州海商海盗们相比差距不小,但小康以上的生活是有保证的,起码二姑娘每天的红枣桂圆粳米粥都能按时放在桌上,而距离范家三条街外的街口还有衣衫褴褛的乞丐在为残羹剩饭终日忙碌。
全家从上到下都知道三房二丫头的脾气是出了名了和顺贞静,不笑不张嘴,小小年纪就寡言少语,平时就在自己屋子里呆着,或是替母亲描花样子,或是和身边儿妈妈学女红,或是替哥哥们绣帕子扇套,就是速度不是一般的慢,一个月也出不了一两件成品,但人小力薄,可以理解。
不过别看范家的这位二姑娘平时不声不响,就像隐形人一样的存在,但亲戚走动闲聊的好些时候都会附带提两句,三房二姑娘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二姑娘自己也很奇怪,一直低调行事,为毛还被流言传来传去呢!还好不是什么负面的,要不然真是躺着也中枪!
至于二姑娘真的有没有大家闺秀的气派?到底是怎样算大家闺秀的气质?会不会惹不惹别的姑娘们嫉妒红眼?那些人是不放在心上的,唠家常吗,都这样云山雾罩,真假莫辨。
没在未出阁的姑娘面前随便瞎传京城里那一家大人后院倒了葡萄架,那一家兄弟不合祸起萧墙,谁家外室比正室嚣张打上门去,谁家少爷是玉春楼红牌的常客,这就不错了。
且不说亲戚朋友中间的胡乱攀扯,单说三房。还没到二月廿六这天的时候,新春姑娘的娘亲就早早备了她生日那天的衣服鞋子,爹亲准备了笔墨纸砚------女儿应该学几个字充门面了,哥哥姐姐也都各自准备了礼物。
而二姑娘在大家忙碌的时候,还在自己屋子里和绣花针奋斗,完全没有八虚岁的自觉------她已经过了男女不同席的年龄。当然,她是不把这个放在心上的,同不同席,兜兜转转,都是一个圈子里混的,规矩在那里,间谍一样的下人们无处不在,这么小的年龄还能传出什么才子佳人的佳话不成;除非这姑娘大脑被门挤了,走路倒栽葱了,或者新月格格突然附体了,想要下半辈子体验庙里的清净日子,才会有这样不明智的行为。
这时候私定终身、追求爱情、要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到底有没有?处于典型封建社会的二姑娘暗中观察了好几年,从自家到亲戚家,也没找出什么蛛丝马迹,丫头爬床小妾偷人倒是有好几宗,最后只好得出结论,张生崔莺莺、梁山伯祝英台到底都是书中才存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