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家在蓬山烟水隔 ...

  •   新年过后鄂州旱了近三个月,农户们祈雨的祈雨,拜观音的拜观音,土地庙里香火更是鼎盛,可是眼瞅着地里还是干得裂开了口子。正当农户们欲哭无泪、笃定今年的春耕必然是耽误了的时候,仲春时节的鄂州终于慢慢悠悠下了元懿二十四年的第一场雨。

      芸娘看着雨滴激起的灰尘,心里欢喜,口里不由念了几声阿弥陀佛,潘家大小姐素娴知道她是想着自家地里的庄稼,掩着嘴笑了。潘府里一向清贫,并没有家生奴婢,芸娘原本是佃户的女儿,是几年前那场大旱,因着家里芸娘的父母养不起三个孩子,才与潘府签了芸娘的卖身契。

      元懿十一年中,素娴的祖父潘季逊大人因着为已故宰辅张锦年的家眷求情,触怒了皇帝,又是罚俸,又是降职,折腾了两三年,家里头的奴婢几乎都散光了,直到元懿二十二年底,经过太学生上书,潘大人被重新启用为抚台,府里这才又买了芸娘她们这些人来服侍。素娴是元懿十年正月初一生的,因此算是吃着苦长了这么大,纵然身边只有芸娘和小玉两个并不怎么能干的丫鬟,也没有觉得不够使的,反而有时候还不自觉地自己缝补缝补衣服、闲来做些小点心,主仆三个,倒也相处颇为和乐,因此素娴忍不住打趣道:“你先别忙着念佛,昨儿才洗的那些个棉衣服,还没晒干呢,这一场雨一下,别霉了才好!”

      芸娘撇了撇嘴:“小姐别逗我了,春雨贵如油,老天爷才舍不得多下呢!”
      没成想老天爷太慷慨了,这雨一下就没怎么歇过。不只越冬的棉衣要生火烤干,平日里穿的衣服,也开始弥漫着一股潮味儿。因着芸娘挂念家里的地,潘大小姐也忍不住跟着她数着日子的盼着天晴,可这都是第十七天上了,还是一点儿要住的意思都没有。

      眼瞅着就是出嫁的日子了,这雨还是疾一阵、缓一阵地下着,有时候三四天都不息。素娴叹了一口气,放下手中还没绣好的嫁衣推开窗户,眼见着庭院里的花草都被打得七零八落,芸娘也没心思去收拾,那雨铺天盖地,天边儿透着一股不祥的黑气,叹了口气,又接着绣起了五色鸳鸯身下的碧绿水波。

      倒是小玉因她家里老子娘都不在了,也没甚牵挂,依旧没心没肺地跑前跑后,尽力逗着快要出阁的小姐开心:“小姐,那次荣府三少爷来下聘的时候您见着了吗?”
      素娴的脸慢慢红到了耳根上,轻轻啐了她一口:“你也不小了,还这样不知道害臊。”

      说起来小玉比素娴还大两岁,都足十七了,可到底是庄户人家的姑娘,有一股爽利泼辣的劲儿,并不觉得小姐说说自己未来的夫婿有什么好害臊的,所以不以为然地给潘大小姐倒了杯茶递到她眼跟前儿:“这有什么好害臊的,以前同村的姐姐还有自己跑到婆家去相相公的呢。荣三少爷既然下聘到了咱们府里,咱去瞅一眼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日她因出门去买绣线,并不在府里,所以并没有看到未来姑爷的真容,一直引以为憾。

      因外面下雨,天色暗,素娴终于放下了手上的活计,有心与丫鬟说说话,她今年不过十五岁,就要离开家里嫁到京城,心里又是忐忑不安又是憧憬期待,荣三少爷来的时候哪有不去看的道理?毕竟嫁了他就是一辈子的事,府里是大小姐的亲生母亲王氏当家,自然也给了她方便,不过,也就是悄悄儿在窗户外面看那么一两眼的方便。

      “……是看了那么一眼,”素娴的脸又红了,把头几乎垂到了领子里:“就看了那么一个影子,仿佛比大哥要高些。”
      “穿了什么衣服?”小玉兴奋地追问。
      “穿了件雨过天青色的长袍子,一条寻常的月白色腰带。人挺瘦的。”
      “哎呀呀,还说我不害臊呢!小姐自己看得不也挺仔细么。”小玉笑起来。
      素娴的脸红透了,认真恼了这没大没小的丫头:“我再也不同你说了。”说罢拿起针线,任小玉如何告饶都不肯再多说一个字。

      说起来,荣家是真正的簪缨世家,潘府能与荣府联姻,真真儿是高攀了。
      自从太祖爷明皇帝马上夺了天下,经历了这许多代皇帝,就没有哪一任朝廷里没有荣家的人。荣家祖上有一条家训:绝不送女入后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不掺和皇帝后宫的事儿,让皇帝相信了荣家的忠诚,但皇权更迭之下,荣家确实都有惊无险地走了过来。荣家出过九位太傅、五位太尉、刑部、吏部、工部尚书不计其数,礼部尚书更一直由荣氏子弟担任,荣家一直以诗礼传家,荣氏子弟也多清俊聪颖、年少有为,因此一直是京城最受各门阀世家青睐的女婿人选,这次竟然舍弃一直有意联姻的清河卢氏,而来潘家提亲,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那日她在窗后看去,那一身青色长袍,锦带束腰的挺拔男子恰好侧了侧脸,她心如鹿撞,欣喜地发现未来夫婿是一个面如冠玉、举止优雅的少年,那侧脸轮廓分明,虽然还年少,但是已经隐隐有了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模样。只是……素娴伸出手掌,看了看自己布满伤口与薄茧的手指,眼神有些黯然,不禁又想起了娘亲那日说过的话:“素娴,说起来,咱们家族兴于你祖爷爷入仕,败于你爷爷因为张大人的事得罪了万岁爷,可是真正有了令名,也只因你爷爷为了一个不同政见的人仗义执言,咱们家以往虽然也曾风光过,但却是自你爷爷被贬官开始,才在清流中占据一席之地。京城中不乏高门大族,荣家更是其中翘楚,在荣府的众少奶奶中,必不乏比你出生高、家世好、财帛多的,但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身为天下的士子都敬重潘老大人的嫡长孙女,你并不比她们少一分底气,只需要谨守本分,好好服侍夫婿、伺候公婆,其他人不会来挑你的不是。”

      素娴瑟缩了一下,苦笑了一声,如果祖父没有得罪圣上,潘家不过是普通的官宦之家,祖父被贬,复又擢升,倒是成了清流中的重要人物,可是家中到底不如以往,祖母病逝后,母亲虽苦苦操持,开源节流,但她的嫁妆依然微薄。她是吃过苦的,往日寒微时与舅家来往时受过多少闲气她怎会忘记,就这样嫁入那赫赫有名的荣家,她确实没有底气。但是她也知道,这场婚事是她、以及她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她嫁入荣府,意味着潘家获得了一张进入门阀圈子的通行证。就算她不愿高攀,家中也绝对不会允许她拒绝。

      “只是……”母亲脸上稍露犹豫之色,终于语带怅悔地说:“只是你小时,家道艰难,没有多余的奴婢服侍,娘又怕你吃了苦楚,因此上没有给你缠足,这时节看,真是对不住你。想那荣府几百年的簪缨世家,只怕姑娘奶奶们个个都是三寸金莲,只有你……”

      素娴看着母亲一脸的纠结,反而凭空生出一股勇气来:“母亲,别担心,给人家家里做媳妇,看的也不是一双脚。”
      王氏看着女儿那张透着坚毅之色的小脸,和那一双水光闪闪的清澈眼眸,终于硬着心肠点点头,却在心底叹了口气。
      是福?是祸?她也不知道。对于家族,大约应该是福,对于女儿来说,却是一条未卜的前途。
      可是不管雨水如何绵延,不管素娴心中如何忐忑,离家的日子终于到了。四月秀蔓,满目本该是“杏花飘雪小桃红”的景色,只是因这连日阴雨,触目竟只有乌云与泥泞。拜别了祖父和母亲,出了自家两进的院子,素娴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与雨水一同滚滚而下。素娴的父亲潘俊成已经等在了马车旁边,潘家大少爷潘允宁怜惜地看了妹妹一眼,强笑道:“素娴……”张了张口,却不知道如何劝解,只能说:“别哭,□□后一定多去看你。”

      素娴看着自家兄长一脸的怜惜,心口一暖,想起父亲与兄长要护送自己去京城,心中略好过了些,于是笑着点点头:“哥哥可千万别忘记了今日的承诺就好。”
      鄂州离京城并不太远,潘家主仆一行不过十九人,轻车简从不过十来日也便到了进京的最后一站,在这个云来驿站歇一夜,休整一番,明日便可以找到素娴在京城做官的叔父府上,素娴三日后便要从这里出嫁。

      潘俊成刚报了名号,又给驿官看过了文碟,那边忽然有一名身穿乌锻袍子的年轻人迎了上来,向着潘俊成深施一礼道:“敢问阁下可是鄂州潘世伯?”
      云来近着京城,贵人众多,潘俊成不敢怠慢,还了一礼道:“某正是鄂州潘俊成,敢问阁下是?”

      那青年微微一笑:“晚辈乃靖海荣氏长子孝安,字(注1)濯川,见过世伯。”
      潘俊成吃了一惊,没想到荣家竟然派了长房嫡子、荣家大少爷孝安迎出京城,这一份郑重实在是他始料未及的,心中愈发感激,热络地叫过潘允宁与世兄见礼,素娴也戴着帷帽与未来的大伯哥问过了好。这时候荣孝安身边一个穿一身葛色细布,做上仆打扮的中年管家模样的人才垂头上来向潘家人见礼,恭谨地笑道:“潘老爷、二位少爷、小姐,鄙上已经着奴才荣福备好了酒菜,就请各位梳洗一番,下来用餐吧。”

      仲春,正是“莺啼陌上人归处,最羡烟柳满皇都”的好时节。云来驿的景色颇好,虽然修筑在大路边上,但是后院却有一个小小的湖泊,湖边种着垂柳。微风徐来,水波不兴,然而多情的杨柳却袅袅婷婷地摇摆着纤细的腰肢,播撒着春的妩媚。
      荣孝安年纪虽轻,处事却颇周到老练,不仅备好了酒菜,还将房间与沐浴用品一应打点妥帖,让潘家主仆一行不禁有如沐春风之感。

      然而素娴毕竟是未出阁的少女,因有荣孝安在,并没有跟着父兄一起下楼用饭。梳洗过后,疲惫消失了大半,她坐在荣孝安特地安排的上房窗边,看着湖边的垂柳,身边的小玉端上了几碟小菜,也只略吃了几口就放下了,反而伏在窗口,贪看风景。

      “小姐!多吃点呀!你看一路上你都瘦了这么多了,再不好好吃饭,到时候嫁衣穿上都不合适了怎么办啊!”小玉端着碗劝道。
      “吃不下了。”素娴有些恹恹地说。
      “是不是不合胃口?”小玉热心地说,“不然我亲自下厨出给小姐做个开胃的,小姐想吃什么?”
      素娴摆摆手,打起精神说道:“京城的菜有点咸,又多是面食,我确实不惯,但是以后要长住这里,迟早也是要习惯的。这些饭菜都是荣大少爷遣人送上来的,你现在下去为我开小灶,让大少爷看到了,免不了觉得我轻狂娇惯。”

      小玉想了想,点点头:“是,小姐想得周到,是我莽撞了。”
      素娴摇摇头:“小玉,这次娘选你当陪嫁的大丫鬟,是看你在鄂州没什么牵挂,可以安心陪着我留在京城,可是你性子直,没心眼,到了那边……府上,可万事要三思而后行!我去了之后论年纪、论辈分可能都是最小的,要是你闯了什么祸,我可是救不了你的。知道吗?”
      小玉的神色中露出几分畏惧和彷徨,小声说道:“是,我记下了。”

      【注1】《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孔颖达疏曰:“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可知在古代,名是一个人成年以前的称呼,其使用范围比较小,多局限于家庭这个私人生活的小圈子内;而字则是一个人成年以后的称呼,是在社会生活这个公共领域的大圈子中使用的。称呼的变化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荣孝安与潘俊成第一次见面,便介绍了自己字濯川,后面更与潘允宁以字相称;而潘允宁此时还不到十八岁,没有及冠,所以还没有字,只能以名称呼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家在蓬山烟水隔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