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电影感想 ...
-
从《沙器》看童年经历心理对命运影响。
童年经历与命运的齿轮
阿德勒说过:“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本浦秀夫长大后那种孤僻冷傲、阴沉古怪的扭曲性格,正是源自他悲苦的童年。
本浦秀夫因有个身染麻风病的父亲,从小被人欺负、嘲笑、唾骂,使小小年纪的他心灵重创,形成一种自卑的情节。阿德勒认为:“处在较为低下情境的人总要力求达到更为优越的地位。这种趋向在儿童身上就表露得极为明显。”从小跟随父亲到处被人驱逐的本浦秀夫,在青年警察吉村的帮助下,父亲被送到医院治疗,而他要被安置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这个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习惯流浪的他,自卑心作祟,排斥他人,悄然离开去寻找父亲。
不快的童年,受人鄙视的他,潜意识中存在着要受人尊敬的欲望,这促使他努力向上,成为受万民景仰的音乐家。而大部分出色的艺术家多是感性的,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阿德勒说过:“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弗洛伊德也说过:“潜意识动力则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 本浦秀夫从早期就遭受了这样的压抑,并因此在心理的深处积贮下来。当他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名音乐家时,他的潜意识得到了满足,他的压抑也得到了松弛。他的自卑也得到了抑制。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本浦秀夫的童年经历,造成了他具备艺术家的成分,推动了他成为可以让他克服自卑,克服童年阴影,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感的艺术家。
然而,作为童年时代的追讨者的吉村,在本浦秀夫改头换面,响誉盛名的时候,却要他去见让他的童年悲苦,让他被人鄙视的父亲。这让他不由得想到在童年里的不堪遭遇,在童年里,虽然他表现对他的父亲依依不舍,很爱他,但是,那只是他不知道离开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自己该怎么办,是处于一种对改变的恐慌,而内心里却是很讨厌这样的父亲,很恨他给自己带来的不平等遭遇,这在他长大后,一直拒绝去看父亲可以透视出来。所以,要他以自己手上的名誉作赌注,去见那位让他受尽屈辱的父亲,就相当于要他回去那段不堪的日子那样,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害怕和最抗拒的事情。于是,在担心自己所得的风光毁于一旦的心理驱力下,本浦秀夫把吉村杀了,成了一个杀人犯。这实际是潜意识里害怕童年,拒绝童年的一个表象。
所以,从《沙器》中,从本浦秀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经历心理对我们性格,未来命运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