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五、六、七 ...
-
五唯别而已
诸葛亮听到周瑜卧病巴丘这个消息的时候,很镇定的写完了自己手下最后一个字。他放下了笔,看着收尾一个墨点诡异的弧度,忽然对着自己微笑起来。
然后起身叫来士卒,动身去巴丘。
坐在车上的时候,他觉得应该是来不及了。所以根本没有叫车夫加快速度,也没有准备什么话。诸葛亮镇定的靠在车壁上,一滴眼泪也没有落。他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形象在吴军营门口下了车,在一众质疑而警惕的目光中施施然走向周瑜的营帐。
他举着手挑开帐子,然后停在那里。离得不算远了,但诸葛连不敢去认那个人。床榻上的人像是一副枯骨一样,骇人的苍白。偶尔睫毛的驿动,才看出原来还是活着的。
诸葛亮近乎苦笑。很想讽刺的说一句,为了消灭我,用费你这么大力气么。
差点把命都要赔进去了。我今日巴巴的的来了,请你杀。
诸葛亮整了整衣领,步履稳定的走过去。周瑜听到脚步声,睁开眼睛。看见是诸葛亮,唇角弯出个弧度:“孔明。”
一边叫,一边探手去试试自己枕头底下的短剑。看看够不够锋利,能不能一刀割开人的喉咙。诸葛亮走到他面前,俯下身来吻他的面颊,呢喃着说:“公瑾。”
真是没出息,到了死的时候还是这样。被一声名字就叫软了心,然而手还是很稳定的抓着剑柄,指尖轻触那华丽繁复的花纹。
病里面总觉得很冷,直到诸葛亮将手覆在他的手背上。诸葛亮的目光仔细描摹他的脸,最后才轻声说:“周公瑾,你真是……”
周瑜微微侧了头看向他,翘着嘴角问:“什么?”
要说什么,诸葛亮忘了。他很后悔自己在车上没有好好准备一番,说些感天动地的话出来。到头来还是准备不周,什么都想不起来。原来能够舌战群儒的人,也会有口拙的一日。诸葛亮忽然觉得自己是栽了。
栽在这人手里,他其实也没觉得很丢脸。这世界上最懂得他的人,就在面前。最有资格杀他的人,也在这里。
所以他轻轻握住那人藏在枕下的手腕,温和的说:“你若是动手,要快。外面有蜀军。”
电光火石之间,生死立判。诸葛亮本来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刻,却不能抵挡本能般闭上了眼睛。直到有刀锋落地声,清脆的一声响。像是什么东西开始碎裂,直到崩坏到一塌糊涂。
他缓缓睁开眼睛,周公瑾伏在枕头上拼命的咳嗽。看不见脸,声音闷而痛:“你走吧。”
诸葛亮安静的站起来,放轻了脚步。他听见背后周公瑾在身后用吴语轻声的念一首诗,他听不懂,可是觉得那声音像是细雨。
他记得那首诗,一直记到死。即使很长时间里,他根本不知道那首诗的名字。
六动如参商
周瑜死了。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少见的失态大笑。笑得喘不过气来,几乎要弯腰。诸葛亮静了片刻,抬头去看窗外。天不为何忽然就黑了,浓重如同墨色。
一个属于光的时代,结束了。
然后诸葛亮也跟着大笑起来,声嘶力竭的说:“公瑾不死,操之忧也,主公亦安能定蜀乎?”
他笑着出了门,没有顾及刘备异样的目光。他一路的笑,用羽扇蒙住自己的脸。走进自己的卧室,迎面就是铜镜。他趴在镜子前盯着那张布满了泪水,模糊而扭曲的脸,又是一阵笑声。
从此他再也没有照过镜子。他总以为镜子里映出的是他布满泪痕的,狼狈的面容。
整理了装束,他无比郑重的写了悼文。总是不满意,又推倒从来。写废了很多张金贵的纸,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一夜他没有睡着,盯着手中的笔。他原以为一支笔在他手里,有如刀刃锋利。才发现原来一支笔什么都做不了。
有人在他耳边带着笑意反反复复的念一句楚辞,恶作剧一般:“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他蓦然跳起来,将笔墨纸砚打落一地。片刻之后顿悟,那是周公瑾的声音。诸葛亮茫然四顾,室内空无一人,死寂如同窗外的寒夜。
君思我兮然疑作。周公瑾觉得,他没有真正的想念,所以回来提醒他。
诸葛亮苦笑,再也无法入睡。枯睁着眼睛到东方既白,第一缕晨光从窗子间漏进来,诸葛亮终于揽了袖子提笔。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酣畅淋漓,真是好才情。诸葛亮站在棺椁前面,越说越是痛哭流涕。泪水模糊了双眼,将周围人惊讶和痛恨的目光一并掩盖。他觉得心里好像有个硬核一般的东西,非要流泪才能将它冲开,然后他才能解脱。
如果不哭,他恐怕真的很想直接倒在地上,让人将他一并埋上算了。
所以他必须哭,他还不想死。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一时瑜亮,从此这世上没有周瑜,只有诸葛亮。
七无声寂灭
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非常的急切。他没有用什么故弄玄虚的卜卦,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况且人生中多次的失败已让他身心俱疲,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多次失败更是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绝顶聪明的人一般都绝顶骄傲,所以诸葛亮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
但是他已经退回到了五丈原,神志依然清醒,身体无法支撑。皇帝的使者大概马上就会到了,他在床上百无聊赖,勉力支起自己的手仔细的打量。
他年轻的时候,不相信手相之类的事情。但是周瑜曾经非常有兴趣的和他谈起,并且抓着他的手评论了很久。周公瑾想出各种各样的恭维话,比如儿孙满堂封侯拜相。
现在看来,周公瑾原来是最大的预言家。因为他说的每一句,最后都成真了。
这不得不让诸葛亮怀疑是否人之将死真的其言也善。周公瑾那时的笑容依旧非常鲜活的存在于记忆里,近三十年来让不断的折磨他的神经。
诸葛亮不知道自己是否是老了。因为曾经号称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现在只能保存那些辽远的回忆,却不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原来这就是老去。诸葛亮盯着自己手背,那皮肤因为久病而微微松弛。在他走向老迈的漫长时光里,他一直在嫉妒周公瑾无法老迈的能力。
就如同赤壁火光,一夕之间燃烧殆尽。在最绝顶的时刻结束,从此便可不朽。
等死其实非常难熬,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不由自主的升起恐惧。诸葛亮的手被人抓住了,但他还是没有办法专心听着那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他二十七岁之后的人生建功立业,也用二十七岁之后的人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没有那些自尊与骄傲,是否他可以与周公瑾有不同的结果。现在即将面对死亡,他还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更加急迫,更加的无法停止。他现在开始害怕起死后的事情,并且带着不能抑制的一些向往。
黄泉之下的周公瑾,到底怎样。
耳边的那人还在吞着哭声执着的问着各种各样令人头痛的问题,诸葛亮想起远在蜀中的那个永远像长不大孩子一般的君主。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终于意识到刘阿斗永远不能成为他的父亲,诸葛亮十年来的无限期许与叠生的绝望都是必然。
只是有些事情想清楚,这样的迟。
他无法把所有人都打发走,还他一个平和的死亡。诸葛亮默然接受了这种无能为力,提出最后一个请求:找到军中一个会吴语的人。那个士卒很快的进来,眼中全是泪水,趴在地上叩头不止。诸葛亮轻声叫他过来,看着那张年轻的脸。
曾几何时,他也这样年轻。正是遇到周公瑾的时候,他弹错了一个音,引得周公瑾回顾。笑容温和,眸子美而疲惫。
诸葛亮尽力的向那士卒倾斜,凭借着记忆念出那首诗。他撕扯着自己干哑的喉咙,一字不漏的重复。小卒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但是很快平复。接着有些尴尬而为难的重新念出那首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年轻人念得磕磕巴巴,似乎从来没有听过这首诗。那声音与周公瑾气力不济断断续续的声音,近乎完美的契合,仿佛把诸葛亮带回旧时光里。
诸葛亮已经失去了力气,无法控制自己干枯的眼睛。那里面重新涌上泪意,将世间的一切都淹没。他脑中回溯着周公瑾的影子,一张张笑脸不断的重合。他终于明白在笑容背后,从没有看清过的深深的绝望与无力。
他们从没有机会。这是在周瑜和诸葛亮死去的前一刻,顿悟的事实。
于是诸葛亮安详的,隐忍的闭上眼睛。耳边正听到那一句: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