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等闲平地起波澜 ...
-
那是我自出生起第一次见到母亲。与画像上绝然不同的是,她绝美的容貌惊为天人,十年的时间,所有人和事都在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巨变,唯独她,仿佛一切都是静止。牡丹园里花儿开了又谢,而她的年龄却像一张保存完好的宣纸,干净的,不染半点尘埃。
“母妃,我是治儿!”
“好孩子,母妃知道,母妃什么都知道!”
我跪在母亲面前的时候,我看到母妃眼里强忍的悲伤。她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什么话都没说,我以为她是不想让我看到她难过。直到后来,舅舅在无意中提起,母亲之所以没有哭,是因为她是看着我长大的,比之别人,她幸运很多。可真正的原因,我们心知肚明,却谁也没有点破。见到母亲的那天,父皇破例和我们一起用了午膳。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都很忙,忙得连见自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可以想见,承乾说父亲最在乎的人是母亲,这句话有多实际。
“父皇,宸妃娘娘可真美!”
“哟,朕可是头一遭听见我们小公主这么夸人啊!”
“儿臣说的可是实话!宸妃娘娘,兕子的母后在兕子很小的时候就去逝了,这么多年来,兕子一直想有个娘亲来疼兕子,不知道宸妃娘娘愿不愿意当兕子的娘亲呢?”
“兕子,来,过来!”
“宸妃娘娘是不是不喜欢兕子,不想要兕子做你的女儿啊?”
“傻孩子,母妃怎么会不愿意呢?有你这么乖的女儿,是母妃求之不得的福分!”
“父皇,你听到了吗,宸妃娘娘愿意做兕子的娘亲了!太好了,兕子终于和九哥哥一样,有娘疼了!”
“蕤儿,看来这孩子跟你有缘,既然她喜欢你,那朕也乐得清闲,兕子有你照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二哥哥放心,蕤儿会好好照顾她的!”
兕子的心思我一向琢磨不透,从母亲回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腻在母亲身边,母亲也不嫌烦。每次我去请安,总能听见她叽叽喳喳的声音。而父皇,则每日亲自监督我的课业,得空还会亲自指导我的弓马骑射。这忽如其来的重视,让我一时间有些不习惯。几次跟母亲提起,母亲只是淡淡地笑笑说,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一国之君,也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听母亲的语气,便知这话中另有玄机。
时过不久,父皇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突然决定效法西周,将皇亲和功臣都封到各地为王。大唐朝廷因为这道圣谕炸了锅。从老成持重的宰相房玄龄,到正言直谏的魏征,满朝文武大臣排着队进谏,要求父皇收回成命。可父皇并没有动摇,甚至连分封的名单都已拟好。看着宣政殿外跪着的诸位大臣,我有些于心不忍。想到眼下局势危难,能劝动父亲改变心意的恐怕也只有母亲一人了。就算,这是我为大唐江山尽点绵薄之力吧。
“母妃,听韦妃娘娘说您喜欢吃得月楼的水晶鹅掌,儿臣今儿一早就出宫给您买了一些,您尝尝!”
“母妃,儿臣猜九哥哥肯定遇上了什么麻烦事儿要求您帮忙,父皇不是说过吗,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臭丫头,不许打岔,一边玩儿去!”
“母妃,你看他,老是欺负我!”
“方嬷嬷,你先带公主下去,本宫有话要跟晋王说。”
“是,娘娘。”
像是早就猜到我的来意一般,母亲屏退左右,理了理浅金色的帔帛,走到我对面的绣凳上坐下,抬手,给我空了茶杯里续上了热茶。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
“母妃亲手泡的茶,的确比宫里的好喝!”
“治儿,你今天来,怕不是来母妃这儿喝茶的吧?”
“真是什么事儿都瞒不过母妃!不错,儿臣今天来是来求母妃帮忙解围的!”
“解围?”
“对!想必朝堂上的事情,母妃亦有所耳闻。最近父皇要把在朝的皇亲重臣分封到各地为王。房大人魏大人为了这事儿现在还跪在宣政殿外面,儿臣此来,是想求母妃您出面,劝父皇收回成命!”
“治儿,自古以来,后宫女子不干天下之政,这是规矩。如果你想劝你父皇打消这个念头,大可自己想办法,为什么一定要来找母妃呢?”
“因为现在,能劝父皇改变心意的只有母妃您,儿臣斗胆,请母妃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劝劝父皇吧!”
“治儿,听母妃跟你说。这件事情,母妃不能帮你。但是你可以去找长孙国舅,对付你父皇,他最有办法了!”
“舅舅,他都赋闲这么久了,能有办法吗?”
“治儿,听母妃的话,去找你舅舅,这会儿,能阻止你父皇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对于母妃的话,我有些将信将疑。可也别无他法,我只好偷偷告诉宰相房玄龄,让他出宫请舅舅支招。没想到舅舅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他说,我不去还不行吗?于是群臣恍然大悟,纷纷上书父皇,拒绝去往封地。贞观十三年仲春二月,皇姐丽质回宫。在提及父皇分封功臣一事时,她以不愿离开父皇为由,再次拒绝。眼看事情到了这一步,再进行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众人的压力下,父皇终于妥协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母妃的时候,母妃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这让我想起母妃让我去找舅舅时的胸有成竹。
那一刻,我才想起当初武媚娘对我说过的那番话。母妃过去的经历,足以让她在这宫里恩宠隆绝,如果她不是女子,那么今日之域中,又将是另一番景象。等闲平地起波澜,其实母妃才是幕后最大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