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戴花是有史可考的。此风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生于前隋,成于唐朝,盛于宋朝,元朝期间还偶有关于男子戴花的描述,至明、清男子与戴花就逐渐无缘了。
清代的赵翼在《陔馀丛考•簪花》中说到:“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今制殿试传胪日,一甲三人出长安门游街,顺天府丞例设宴于东长安门外,簪以金花,盖尤沿古制也。”
所以按史查下来的话,《隋史》卷十二:“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绔,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这是隋太子去打猎时的服饰。这与中古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上流社会的装扮有相似之处。(《恒野王图》中的花饰,元,钱选)。
还有一些佐证,比如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的习俗是,在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折茱萸花插头上。看来至少在那时,男子头戴鲜花,不会引起非议。杜牧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由此可知,当时的男子非但可以头上插花,即使把花插满头也是有的。
反观宋朝,苏东坡有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陆游也有诗:"春晴闲过野人家,邂逅诗人共晚茶。归见诸公问老子,为言满帽插梅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与男子戴花有关。
根据一些相关的考察,“男子簪花”指的是男子用时令鲜花或金银制、绸制、绢制假花插于发髻、鬓角或冠上以作为装饰或礼仪程序的一种风俗。据考,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样式。
只不过为了写文,采用了“白玉堂”一花,但是我很怀疑这花戴在头上的效果~~不过玉堂花属于蔷薇科,在古代就因其洁白华美而用以比喻美人、宫殿等,如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回归戴花的问题,古代民间男子戴花自不待言,为官者一样戴花,而且有过之无不及。皇帝赐大臣戴花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比如,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记载关于李隆基亲手为臣子赐戴鲜花的事情。再如,《太平广记》引《羯鼓录》中也有记载,可见非孤例,其真实性应当毋庸置疑。
成书于南宋的《梦粱录》记载:孟冬,赐群臣以下簪花,从驾、卫士、起居官、把路、军士人等,并赐花。快行官帽花朵细巧,并随柳条。教乐所伶工、杂剧色,浑裹上高簇花枝,中间装百戏,行则动转。诸司人员如局干、殿干及百司下亲率等官,多有珠翠花朵,装成花帽者。惟独至尊不簪花,止平等辇后面黄罗扇影花而已。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由此可见不但猫,恐怕包大人都戴过花啊!>////
再上一个证据,宋朝诗人杨诚斋曾有诗赋此:"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在人类花卉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有宋朝男子这样能把花戴到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
所以小白只戴一朵花以明志的做法并不为奇,恐怕还是戴少了吧(笑)。
关于那个“戴花若采花,必死乱刀下”的说法来自田连元的评书“七侠五义”。其中有个地方小白被陷害为采花贼,蒋平为其在包拯面前争理曾说到过这句话。所以算是挪用了~~至于古代武林中是否真的有此说法,偶要再去考证!>////<目前关于“戴花不采花,采花不戴花,戴花若采花,必死乱刀下”俺能找到的较早说法是清代的《大八义》(第一回 左云鹏恩收八弟子 赵华阳私访霸王馆)。如果有哪位亲找到了更可靠的说法,请告诉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