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壹 时空倒错 飘零异世 ...

  •   眼前一片眩晕,头痛欲裂,等我看得真切了,就已经到了这里。首先看清的是仰面鲜红色的金银杯纹绮,这个图样我是见过的,在长沙马王堆,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历经千年已褪去鲜艳,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这菱角交错纹样甚是清爽,所谓汉绮唐绫,这个花色唐以后应该是没有的。记得刚才是在大教堂的密室里,如果穿越了,难道现在是汉唐?再往周遭一瞄,三面均有同色帐幔围裹,包的密密实实,挂檐横眉镂着凤凰牡丹的吉祥纹案,右手边纱幔下有两阶浅浅踏步,外有飘檐,垂花拔步床?那应该是明清才对!我也要玩,四四八八三角恋么?脑中迅速的翻覆出无数的信息,这是哪儿?刚才怎么了?什么情况?

      此时帐外一阵清脆的话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好了好了,太夫人、老爷,小姐醒了!”话音未落,窗前便围上了一群人,先是一个鬓发灰白,清朗健烁的老太太,哭腔难抑道“儿啊,你怎生如此想不开,纵是不愿也不该寻短见啊,叫为娘情何以堪啊”我上下打量这老太,五十开外,一袭银色锦袍外罩一层素纱单衣,领口袖口裹着墨色乌金线花开富贵的花纹,看来是这家的主母了,且是孀居的,不然断不会着这皂色纹样,是我寡母?

      接着是一个披着外袍,着素色常服的老爷,眉眼坚定,五官周正,只是面色倦怠,形容憔悴,由两个丫鬟搀扶着道“洛儿,若你不愿,为兄便是拼上性命也要拒绝,本以为长安动荡,移居于此,怎想惹下如此祸事,咳….咳….”这老爷越说越激动,竟喘不上气来。

      后边的两个女子,同时说话“老爷/哥哥,莫要动气,洛儿没事就好”,只听年长的女子继续说“洛儿倦了,让她好生将息吧,一切从长计议,天无绝人之路。赤霞、丹碧你们好生照顾小姐,莫要再出了岔错!”那年幼的女子,探头进账轻声对我道“妹妹休要着急,就算为了他也好”

      之后一干人等,袭袭离去,独留已然短路的我……

      那个威仪的老太太是母亲,那个面有病容的老爷是哥哥,那个年长女子应该是嫂嫂,最后探进帐子里的是姐姐,那“他”是谁?身体的主人又惹上了何等祸事寻了短见?刚才几位的打扮不是明清,那现在是什么时代?我又是谁?

      时空倒错,天地混乱,一缕幽魂,飘凌异世。

      半月后,已是数九寒天,十冬腊月,躲在闺阁,闭门谢客,并非心情苦闷抑郁,只是花费很久,才从两个丫鬟口中得知,前尘往事,今夕为何昔。

      现今是兴平二年,当今天子乃灵帝三子,少帝幼弟,姓刘讳协,也就是历史上的汉献帝,初平年董太师挟帝迁都长安,我哥甄俨因在大将军府任大将军掾一职,举家亦由雒阳迁往长安,只是这董氏狼戾贼忍,暴虐不仁,六年前为逼百姓迁都,火烧室屋,荡尽宫庙,使得雒阳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孑遗。后迁至长安,挟持天子,败坏纲常,玩弄权术,倒行逆施。我哥因屡次劝谏,刚正不阿,看不得礼乐崩坏,世风日下,索性弃官而去,思量着冀州乃是袁家地界,而袁家郡望汝南汝阳,我亡父原是上蔡县令,也略有些交情,来到冀州总算有个照应。

      我姓甄名宓字洛姮,我父为上蔡县令时生我于河洛之地,故闺名洛姮取河洛儿女之意,宓是哥哥在我七岁开笔之时为我取的,只因我自幼体弱多病,三岁那年父亲和长兄相继殁了,取个宓字也是希望我伏穆安康,一生平安。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是家中幺妹,长兄去世,中兄甄俨主持家务,三哥外放曲梁县令,年长的三位姐姐,甄姜、甄脱、甄道都已嫁作他人妇,唯有四姐甄荣与我因年龄尚轻,待字闺中。

      这些日来,我不断向赤霞、丹碧问及往事,以至于她们以为我触柱求死撞坏了脑袋,大夫也说恐是跌伤时撞击过大,气血凝滞,外加心中郁结,不能散去,故而失忆。因着头伤未愈,女子又以容貌为重,怕落下疤痕,总是推脱不肯开活血散瘀的药,说要等伤口大好以后才可用陈汤酒芩、川芎细辛之类。我暗嗤笑,何处庸医,本末倒置,哪有先治脸伤再治头伤的?可看那医生,谈吐不俗,礼仪有节,颇知进退,本病末病,不通岐黄之人尚能分清,况是这冀州城的名医。转念一想,我是穿越而来,不记得过去是真,倒未必是什么气血凝滞,不用吃那劳什子的化散汤药,先把这皮相保住也好。

      据丹碧所言,甄家去年迁至邺城以来,袁家对我家百般照顾,哥哥见多官场龌龊,及至这乱世更是民不聊生,便不愿再领差事。靠着家中积蓄,置办田产,倒也落得富贵自在。只不知何时,坊间开始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
      江东联壁炤,河洛谁称翘?

      想是我父为上蔡县令时为官清廉,全心为民,我兄长宁愿弃官而去,也不远在董贼手下苟且荣华,外加迁至冀州以后,母亲与哥哥操持家务,善待佃农,时常施粥舍饭,乐善好施。这“前”甄小姐据说也是心善貌美,德才兼备的。在长安时,因着迁都,天下兵乱,饿殍遍野,百姓被董氏驱赶数百里由雒阳抵达长安,都只带些细软,初平二年春,青黄不接,米贵金贱,一石麦市价五金,甄家因在长安由祖产积业,故而大量屯粮,管家唯利,以米换金,收益颇丰。甄小姐时年十岁于,对其母说“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遂从所言。自此这德貌双全之名,广为流传。

      本是百姓感念甄家三代恩惠,胡诌的市井民谣,不想却害了甄小姐。这江南二乔,生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嫁得江东孙仲谋与周公瑾这等风流人物,当得这句奇姿联壁炤江东。而将甄小姐与二乔并提,一是害得宵小觊觎她的美色,总想据为己有;二是世人偏爱缘木求鱼,把孙郎称霸江东抱得美人归相联系,搞的逐鹿中原的群雄,仿佛只有取了甄小姐才能称霸中原,对垒江东似的。

      这些年多亏袁家庇护,才得以安宁,虽时有上门提亲的王孙公子,但甄俨皆以吾妹年幼搪塞之,倒也无人为难,不想袁家也是存了这个心思。

      上月长至节,北方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遵循百官绝事,官方关扑,鼓瑟吹笙,享祀先祖。袁府席开百桌,大宴宾客,吾兄甄俨亦是坐上宾客。那日席间宾主把酒言欢,觥筹交错,酒过三巡,茶过五味,这十八路盟主袁绍,便借着酒劲对众人说“那袁公路仗着自己嫡出,居然诋毁吾是家奴,因着不可告人的私心,阻挠我等拥戴幽州牧刘伯安为帝。最后怎样?还不是万众拥戴,连孙伯安亦被我盟军乱箭射死!吾虽是庶出,确是名正言顺过继与我父的,论来吾乃长子长孙。”一众宾客附和吹捧,无外是天命归一,统领群雄之类的便宜话。其中有一好事之徒道:“听闻孙伯安之子孙仲谋与旗下猛将周公瑾,退回江东后,竟得江南大小乔为妻,聘礼已下,说是择日赢取,真是便宜这两黄口小儿了”。另一好事之徒接道“江南二乔委实可惜,不过盟主的邺城之内尚有甄家小姐,这甄小姐德貌兼备,咱们也不算失了颜色。”袁绍听闻自是心中得意,于是便在席间问道“甄家兄弟,汝父任上蔡令时与我家颇多交往,算来咱们两家也是世交,不知犬子可配得上你家小姐啊?”哥哥不好驳了袁绍的面子,只好说:“盟主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令郎更是玉树临风,气度不凡,只是拙妹年纪尚幼小,自小宠溺,怕是配不上公子”。袁绍此人外宽内忌,是出了名的,听此搪塞之言,立现不悦之色,又问我哥哥:“那甄兄到底是愿还是不愿?”我哥哥为人老实,见袁绍盛气凌人,咄咄逼人,怕惹恼他,只得答道:“能与盟主攀亲,普天这下莫有不愿的,只是我妹……”“愿意就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父早逝,长兄如父,就这么定了,这三书六礼,繁文缛节,且要花些时日,过几日我便遣人去纳采”还不等我哥回话,一众人便围将上来,不断恭贺,也就不便多言了,只得悻悻回府。

      于是袁家少爷要取甄家小姐这天大消息,在邺城不胫而走,有溜须拍马的,有见风使舵的,有好事围观的,反正自长至节后,甄府门庭若市,车马不息,门槛都要踏破了。后来这甄小姐得了消息,知道要嫁与袁家公子,百般不愿,却又无可奈何,不声不响竟寻了短见,触柱而亡。甄家对外,却是称,甄小姐失足跌下楼梯,撞到了头。

      然后,我就变成了甄小姐,怕是甄小姐真的去了,我是借尸还魂的主。这些天总算从丫头们支支吾吾的只言片语里,理清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只是心中还是诸多疑惑,这甄小姐为何不愿嫁与袁家?那日姐姐甄荣,探进帐子里说的那个为了“他”,又是谁?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壹 时空倒错 飘零异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