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眉潮流 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是一种名叫“石黛”的矿物,简称为“黛”。使用时必先放在石砚上磨碾,使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 隋唐以后,妇女画眉多用螺黛,这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为各种固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要蘸水即可,无需碾碎。到了宋代,又发明了一种色泽细腻、使用方便的墨,遂取代了螺黛。
早在战国时期,画眉之风已经出现,及至秦代,已相当普及。两汉时期,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出现了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至隋大业年间,隋炀帝从波斯国进口大批螺黛,每颗值十金,分发给后宫的嫔妃,以供画眉。后来一名叫吴绛仙的女子,因画长眉而深得炀帝恩宠,被封为婕妤。后宫乃群起效之,弄得日给螺黛五斛仍不够用的狂热情景。这是画眉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到了唐代,妇女画眉已成习尚。据史籍记称,唐玄宗有“眉癖”,他对妇女画眉极为重视,甚至命画工画《十眉图》,所绘之眉有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及倒晕眉等。这段时期,是画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继唐代之后,画眉之风依然广为流行,直到近代,仍为广大妇女所喜好。黛眉样式 先秦时期的画眉样式,虽然宽窄、曲直略有不同,但都是一种长眉。西汉初期,广大妇女仍承继著这一馀风,以描画长风为尚。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八字眉、阔眉和远山眉等。到了东汉,妇女又恢复了画长眉的习惯;桓帝年间,愁眉亦成为一时之潮流。 魏晋时期,画眉仍以长眉为尚,直到隋代,这种纤细修长的眉式依然深受妇女喜爱。
唐代画眉之风的盛行是历代之最,各种眉型争奇斗艳,无所不有。初唐流行又浓又阔又长的眉型;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则流行纤细而长的眉型,如柳叶眉、却月眉。盛唐末期後开始兴起短阔眉,甚至八字眉也重新流行。一般而言,唐妇女的眉型偏好浓艳,但偶然也会出现如玄宗时虢国夫人「淡扫娥眉朝至尊」的情景 宋代妇女的眉式大致承唐、五代馀风,只是更趋清秀。不过,最值得留意的一种,叫倒晕眉,很有特点。
元代后妃不分年代先後,都画成一字眉,这可能是蒙古贵妇的特有妆饰。
明清妇女崇尚秀美,眉毛大多画得纤细而弯曲,长短、深浅等变化日益减少。
八字眉
史称汉武帝宫人“扫八字眉”,其实这也是一种长眉,不过在画时,常将眉头部分抬高,并将眉梢压低,使形如“八”字。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这种眉式不仅很长,也很纤细,想必是剃去原来的眉毛再画的,否则无法达此效果。正如刘熙《释名》所说:“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阔眉
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
远山眉
据说是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所创,也有说是出自汉成帝宠姬赵飞燕之妹赵合德所创。《史记》司马相如传的上林赋中有“长眉连娟”的诗句,所谓连娟就是说眉型弯曲而细长,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眉式,眉色浅淡,仍是长眉的一种,这种式样到魏晋时代仍然流行。
愁眉
《后汉书》“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愁眉也是一种长眉,当时京都妇女流行作“愁眉啼妆”的打扮,据说是梁翼妻子孙寿率先作此妆扮的,所谓的愁眉是将眉毛画得细长而弯曲,眉梢向下,好似皱眉一般,而所谓的啼妆则是在眼下擦上白粉,好像刚刚哭过似的。
柳叶眉
又叫柳眉,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以秀丽如柳叶而得名,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女性的喜爱。
却月眉
又叫月棱眉,比柳月眉略宽,两头尖锐,形状弯曲如一轮新月,同样因妩媚秀美而流传于后世。
短阔眉
大约从盛唐末期开始流行短阔眉,到中晚唐时更为明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中,仕女浓丽丰腴,眉型都是短阔往上扬的样式。诗句“桂叶双眉久不描”中所说的桂叶便是指这种短阔的眉型。
八字眉
唐元和、长庆年间,八字眉的样式和汉魏六朝不太一样,不仅更为宽阔,而且相当弯曲,眉型倒竖头高尾低的情形更为明显,更接近“八”字的实体形状。当时无论宫中还是民间,八字眉都受到妇女普遍的欢迎
倒晕眉
眉毛画成宽阔的月形,另在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逐渐向外部散开,一直过渡到消失,别有一种风韵。书剑
一字眉
这种眉式不仅细长,而且整齐如一直线,再配上小嘴,看起来整齐、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