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三、 ...

  •   从一中大门出来,沿着街往右走不远,有一家小吃铺。店铺虽然不大,却干净整洁,店主夫妇为人热情,加上离一中又近,诸葛亮经常光顾这里。

      清晨的风还是凄寒凌厉的,刘禅穿上厚厚的大衣,裹着诸葛亮的围巾,紧紧攥着诸葛亮的手走进小吃铺的门,略微有些嫌弃地打量着这间小小的店铺。陈旧的木质桌椅似乎已经经历了太多个年头,黝黑发亮。墙壁上只是简单地刷了层白粉,也早已变了色,斑斑驳驳,许多地方脱落下墙皮,被店主用鲜艳的明星画报遮盖住。然而那些粉面红唇的摩登女郎背后金碧辉煌的装饰,愈发衬托出这小店的寒碜。刘禅皱着眉头抬头看了看诸葛亮,却见他安然自若,在角落捡了个位置,掏出手绢将条凳擦了擦,招呼刘禅过来坐。

      刘禅这才慢吞吞地坐下,不自觉地微微撅了嘴,左右四顾周围桌上摆放的吃食。当时的哈尔滨这样的小吃铺到处都是,出售的都是俄国风味的小食,饮料便是牛奶,红茶,咖啡,主食无外乎面包,红肠,干肠,各种酱菜。其他诸如乳酪,奶油,果酱,酸黄瓜,也一应俱全,吃起来方便,价格也公道。

      店主早就看到了这二人,这时已经殷勤地迎了上来。“诸葛老师!您早!今天带了小客啊?还吃黑咧巴?”

      诸葛亮一听便笑了,“您老这是嫌我小气呢?要一杯牛奶,一杯咖啡,两盘白面包,一碟干肠,一碟熏鱼,一碟花生豆……?”

      说完征询地看了看刘禅,温和的眼神好像在问这些够了吗,刘禅赶紧用力点点头。

      店主老头儿笑得爽朗,对刘禅道,“这可真是难得,诸葛老师不吃酸黄瓜就黑咧巴,今天改开荤了!哈哈!小鬼,你是他儿子?”

      没等刘禅愣过神,诸葛亮先笑了起来。老店主也笑了,看着诸葛亮,“也是,诸葛老师这么年轻,哪里冒出这么大个孩子?”说着又不甘心地叹气,颇有些来劲,“其实啊说起来您也不小了,怎么到现在就没成个家?知道您条件好,眼框也不该放这么高,多少像您这么大的年轻人,早都抱孩子啦。不然,赶明儿我让你婶儿再给介绍一个,城南黄家的……”

      这次轮到刘禅噗嗤一声笑了。他发现一直淡定从容的诸葛老师面对这个话题时表情甚是无奈,虽说对着热情的说客还礼貌地一直微笑着,可是眼神却有些放空,有些说不出的……刘禅也说不清楚那是怎样的情绪,只是直觉地感受到一阵不忍心。

      “好爷爷,快别说了,我都饿坏啦。”刘禅委屈地撅起嘴冲着兴奋的店主抱怨,一面还使劲拍着肚子。“快上菜吧。”

      “看我,把正事给忘了!”老头儿赶紧一拍脑袋,“这就给您爷俩儿上!稍等!”

      诸葛亮苦笑着冲店主的背影摇了摇头,扭头看着刘禅便又笑了,拍了拍他肩膀。刘禅欢快地眨了眨眼。

      不一会儿,满满一铁盘饭菜就端了上来。刘禅抓起一个面包,就着干肠咬了一小口,嚼了嚼,露出惊喜的神色。便又咬了一大口,边吃边嘟囔,“原来也不难吃。”

      诸葛亮不紧不慢地咽下一口咖啡,好奇地打量着他,“怎么,以前没吃过吗?”

      “没吃过。我爹不给我吃这些,我们家早上吃清粥就小菜,有时还吃小笼包,蒸饺,还有桂花糕什么的……”

      诸葛亮有些诧异,这个时期的哈尔滨,俄国菜已经风行入寻常市民家,还保留着这样精致的南方饮食习惯的家庭简直屈指可数。夹起一块熏鱼,他叹了口气,真诚道,“你不是哈尔滨人吧?你一定有位非常贤惠的母亲。”

      “我没娘,都是我爹喜欢。我爹不让我家厨子做外国菜。”

      诸葛亮愣了一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在心底他是赞许这位父亲的,当然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此刻他更多地是对刘禅同学的家庭作出了判断。是请了厨子的人家啊,诸葛亮了然地想,怪不得这样的娇贵。来自南方,独自带着儿子……思索了一圈,能想到的本市显贵却没有一个对得上号,诸葛亮不由得问。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刘……”刘禅顿了一顿,突然住口。犹犹豫豫地看了看诸葛亮。“诸葛老师,我能不说吗?”

      诸葛亮又是一愣,随即笑了笑。“当然可以。”伸手又夹了几片干肠到他面前,“虽然比不上你家的点心,也多吃点。”

      刘禅忧心忡忡地看了看他,低下头默默吃饭了。却没有了刚才的劲头,似乎有心事的样子。草草扒完饭,刘禅抬起头,欲言又止。

      诸葛亮放下筷子,微笑着看着他。“吃完了?那我们走。今天新皇帝到任,学校也放假了,先送你回家。”

      刘禅默默点点头,情绪突然很低落。诸葛亮看到他两手拽着衣角不停地来回蹭。

      “怎么了?”诸葛亮帮他正了正衣服,又将自己的围巾仔仔细细地给他围好。

      “我、我家……很远。”刘禅小声说。

      诸葛亮笑着揉了揉他脑袋。“没事,你带路。”言罢牵着他的手出了门。“没关系,不用觉得麻烦老师,送你回去是应该的,你是小孩子嘛。不过以后别再怄气不回家了,要跟着孙乾老师好好学习,就算一时记不住,总有一天也一定能学会的。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朔风卷过,将两个人的对话湮没。踏着逐渐散去的晨雾,一高一矮两个身影在晨曦里被勾勒的剪影泛着淡淡的光晕,看上去那么温馨。

      此刻,那位即将到任的太上皇,黑龙江省参事官、滨江警备司令部和哈尔滨特别市警察厅顾问玉旨雄一,他乘坐的特快列车离哈尔滨市已经不远了。中央火车站的广场上已经聚满了特务,警察,以及等着向新长官点头哈腰的汉奸、官吏们。

      而那座象征着侵华胜利的纪念碑下面,现在围了一圈气急败坏的特务。他们调来了两辆消防车,正举着高压水枪对着纪念碑上八个红亮亮的大字使劲冲刷。然而不管他们如何努力也只是徒劳,在水流的冲刷下那漆亮的红字愈发鲜艳了。太阳开始升起来,洒下一层金光,将之照耀得更加闪亮。

      水柱冲到坚硬的碑身上,激起大片的水花,随风四下散开,引得广场上人群急急往四面散去。原本压抑严肃的广场立即变得混乱起来。

      混乱中只听“砰砰”两声枪响,有人吼了一声“都给我站好” ,声音低沉雄浑,中气充足,在春寒料峭的朔风中激起一层层回音,像是染了这寒气,连回音都冰冷得叫人直打哆嗦。

      也许是被枪声震住,也许是被这凌厉的声音震住,偌大的广场上这些碌碌之辈,竟都安静了下来,不再移动。

      人们默默地循着声音传出的方向张望。只见一个身着黄呢军装的身影,从广场西侧走来。这人个子不算特别高,却军姿挺拔,迈步的姿态甚至可以说是潇洒。然而那潇洒的身姿下却透着说不出的威慑和强悍。他步伐凌厉快速,矫健的身影像是卷起一阵寒风,军靴狠狠踏在地上的声音简直像卡准了节奏,一声又一声,沉稳,有力。而他的脸,那并不是一张英俊的脸,却叫人印象深刻。浓密的剑眉,古井深潭般不可探究的眼眸,以及那嘴角始终保持的刚毅严肃的弧度,无不显示出一种慑人的力量。在他面无表情的脸庞上,你甚至看不清时光的痕迹,无法判断他的年龄。那样极具压迫力的气势让人觉得这是个阅尽世事的老者,而那张沉静如水的脸上却没有爬过多少岁月的烙印。

      他向纪念碑走去,越走越近,那八个红闪闪的大字越来越清晰闪亮,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沉,终于他愤怒地猛然一挥手,喷射高压水枪的特务立即停下了。

      “水冲不掉,换苫布,拉起来遮上。”他简短地下了命令,这些人便又急忙散去。

      “昨天被打的是哪个?”他转过头,向身后的一群身着黄色制服的人看去,“还没来?”

      “到!到了!”一个身影赶紧一瘸一拐地闪出来。“报告局长,昨天是我先发现情况的!”

      被叫做局长的这位,正是哈尔滨市警察局局长,刘玄德。

      刘玄德是在上一任警察局长被刺杀后刚上任的。他跟着叔父土匪起家,为人仗义,在匪帮中颇算个人物。东北沦陷后日军对这帮土匪先是怀柔招安,刘玄德带头没同意,接下来日军便开始集中武力围剿,力量悬殊太大,匪帮里死了不少人后,刘玄德终于带着剩下的人马投了降。

      恰逢哈尔滨城内□□活动正猖獗,就连警察局长也没逃过对方精准的暗杀,在一场报告时头部中弹当场毙命。一时间汉奸政府内人人自危,刚刚投降的刘玄德就带着一身百无禁忌的匪气被塞到了警察局。这个位置倒也格外适合,他做事干脆利索,狠辣决绝,治下恩威并重很有一套,上任不到几日,全局上下就对他既敬且畏。

      此刻,这个刚刚上任的局长,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就面临如此难堪的局面。虽然他面色如平常般冷静,没有显出一丝暴躁,然而人人都能感受到他那平静的外表下压抑着可怕的愤怒。

      他冷冷地看着那人的脸——那真是一张既可笑又惨不忍睹的脸。从医院醒来这可怜的特务小组长就不断尝试各种办法清洗掉脸上的油漆,最后忍着火辣辣的疼痛用汽油终于擦去了大半,而这张脸也被灼得各处破皮,又红又肿,简直像是哪里跑出来的小鬼。

      其他人见到他时无不被这副尊荣吓住,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而刘玄德,半点儿笑意也没有,始终严肃地看着他。“还记得当时那些人的模样吗?”

      “根本就没看清……两个刷油漆的,是叠罗汉叠起来,单个有多高我怎么看得出来。打我的那个,是从背后出手,我连半个影子都没看到就趴下了……”

      刘玄德微微不屑地看了看他,“也没人出声吗?难为你一点线索也没发现就被揍成这熊样。”

      那人又想了一会儿,突然兴奋道,“虽然听不真切,但两个刷油漆的似乎说了句您。听声音年纪不大。十有八九是学生!那个背后打我的,虽然没看到面目,但可以肯定是个练家子。他出手极准,一出手就砸在我穴道上。其实他力气不算大,但总能打中要害。我建议应该从本市会武功的人中查起!”

      刘玄德听到后面几句,突然皱起眉头若有所思了一会儿。随后又摇摇头,似乎有苦笑的神情一闪而过,又转瞬恢复了那般阴晴莫测的表情。

      “我知道了,你赶紧下去,不把脸洗干净就别回来了。”

      那倒霉的特务小组长吓得一哆嗦,行了个礼赶紧跑了。

      苫布开始被艰难地扯起来,在风中翻滚飞扬,特务们踩在梯子上努力挂起,顾得上这边顾不上那边,斗争得十分痛苦。

      远处火车的鸣笛声已经隐隐传来,越发催得这群人紧张急躁。他们的新主人,马上就到了。

      而此刻。诸葛亮正牵着刘禅的手,在火车站外因为被戒严而格外拥挤的街道上一点点往前挪动着。端着刺刀的兵士们伫立在街道两遍,人群全都只能往中间凑,拉扯成一条细细的队伍,不敢往左右移动。即使这样,偶尔还是有人不小心被挤向两边,立即就被刀枪指着,被粗暴地推搡着扔进人群里。短短的一段路变得格外漫长而煎熬,有孩子开始哭,上了年纪的人因为拥挤和燥热而大口喘气。人人心里憋着一口浊气,然而看着那些锃亮的刀面,看着那些乌黑的枪口,人们有再多的怨愤也只能往心底压。

      诸葛亮紧紧牵住刘禅的手,下意识地用身子护住他。而刘禅自从看到负责戒严的这些特务和警察起,就一直低垂了脑袋,恨不得把自己埋起来一样。

      终于他们走到了火车站广场外的路口。抬眼看去,他们都看到了那醒目的纪念碑,还有那迎风飘扬,呼啦作响,使之更加醒目的大幅苫布。

      诸葛亮凝望着日光照耀下鲜红的字迹,“赶走日寇,还我山河”。那是出自少年的字迹,倾注了最热烈,最深沉的感情。无声而庄严,像一个巴掌,狠狠地打在侵略者最引以为豪的脸面上。

      此刻所有人都仰起脸凝视那变得辉煌灿烂的纪念碑。在满街刺刀的包围下没有人敢说什么,没有人露出笑容,可是,这种激动的情绪是什么都无法阻挡的。安静的空气中弥漫着微妙的气氛,放眼望去,人人眼中都闪动着异常明亮的光芒,有些人甚至流出了眼泪——那是感动,是自豪,是赞许,也是不屈服,不放弃。在这些情绪的笼罩下,刘禅握紧了诸葛亮的手。

      “老师,那是谁做的?他可真了不起。”

      “我也不知道是谁。”诸葛亮自豪地远望着,缓缓道,“但是你可以把他们当做兄长,当做榜样。而且,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你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言罢诸葛亮转过脸去看他,诧异地看到胖嘟嘟的孩子满脸的泪水。他掏出手绢轻轻地擦干,摇头笑道,“真是个爱哭的小花猫,昨天哭,今天也哭。”

      刘禅抽泣了几声,有些不好意思,一边吸气一边断断续续努力去表达。“我不是想哭……我觉得,心里有什么……胀得我很难受……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不是故意要哭……”

      诸葛亮温柔地看着他,了然地点点头,轻轻拍着他后背,由衷地说,“你是个好孩子。”

      突然一阵尖锐的鸣笛声传来,火车要进站了。街道两头的警察亮出刀枪开始进入紧张状态。“都不许动,立在原地,现在谁也不许走!”人群开始一阵喧哗,前后又是几番推搡。

      就在这时,一个眼睛明亮,颇为英武的男人推开戒严的警察从街道外挤进来来,隔了好几个人,冲着刘禅的方向大喊了一声“少爷”。

      诸葛亮回过头还没待看仔细,只听刘禅飞快地说了句“我家人看到我了老师再见”,然后松开手挤开人群扑到那人怀里。

      赵云激动地抱住找了一夜的孩子,急急切切就拉着他去告诉他父亲。转过身时他感觉人群中有双眼睛一直注视着自己,再回头,恰好对上那若有所思,清澈如水的眼神。

      隔了人群,那个隽秀的青年对他笑着点了点头,又转过头。赵云无法形容那是怎样的风度。只觉得所有的拥挤与混乱都与他无关,他只是安之若素,用一种优雅而骄傲的姿态审视着所有。

      “阿斗,刚才跟你在一起的那是谁?”赵云也转过头,抱起刘禅往广场走。

      “是一个老师,昨天我住在他家。”

      “那可要好好谢谢人家啊。”赵云再回过头看,隔了太多的人,已经看不到那个人的身影了。

      TBC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