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树和教育》第六章 新《鹿鼎记》观后感(6) ...
-
[杂的感]
我从来都认为电视剧是无法将原著完美地展现的。小说的描述在小说家的笔下,相对要自由得多;而电视剧就受到了诸多限制。我也从来就认为电视剧应该是尽量去忠实并还原原著的。这是一种尊重,也是剧组创作态度的体现。
原著中有许多内容是电视剧很难表现的,因此电视剧在这些内容上的处理会略显单薄些。但电视剧却可将原著的文字以影音的形式,有声有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却是小说所不具备的。二者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与震撼力。在这种形式上将二者混为一谈或拿来比较是可笑且毫无意义的。但二者展现的却是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这就可比较了。因此每每在看过一部以原著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时,我总要问一句:符合原著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符合原著,虽不能说是评判此类重拍剧好与否的唯一标准,却是第一标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苛求它在任何一个小细节上都没有疏忽(08版),也不能容忍它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有疏忽(98版)。还好,这部《鹿鼎记》虽有些细节上的小改编与小瑕疵,但基本是在原著所允许范围之内做的改动。我目前只看到了第十三集,但就目前看来的事件发展顺序及进程是几乎完全按照原著来拍的(只有一处顺序上做了小改动)。连台词都基本是原著里的原话。或许有人会说,如此还看什么电视剧?多翻几遍小说不就行了?一般而言,说这话的都是些没看过原著的。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从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着手。人物的个性也基本是通过这三者体现的。韦小宝说话永远不会像段誉那样文雅有礼,也绝不会有萧峰那样的英雄气概。在电视剧里,文戏便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部分了(07《碧血剑》的成功就在于武戏上也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关键还是靠文戏来表现)。台词是文戏的基础,怎能马虎?当然,若有人认为谁请的编剧比金庸写的小说更高明,我无话可说,却要问句:那编剧竟然如此高明,怎的还在靠乱改别人的作品混饭吃?
在电视剧中,所谓演员的演技问题是最抽象的。“演技”这个概念,对演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根本没个准),但在一部电视剧里,“演技”这概念的地位却次之又次了。——形象永远排在第一位。试想,一个演员,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像这个人物,那无论他在这个人物可发挥范围之内如何去演,他都是这个人物。演技于他所扮演的这个人物而言,还重要吗?经常见到一些拿“演技”作口号的人,但一问道他们什么是演技时,他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就让我这行外人来告诉你吧:演技就是沟通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桥梁。但在那些与角色之间根本就无桥梁的演员而言,这个词根本就是多余的!可笑的是如今偏偏有那么些人喜欢将演员的形象与演技作反比解。他们要看的是那“深层”的“演技”,而不是“肤浅”的外形。多“高明”的境界啊!那不如这样吧,这些人也不用看什么老版新版的了,干脆自行集资,请出那些老艺术家们,来凑一场“演技版鹿鼎记”好了。包管你看到的一个个全是“演技”(只要你能看得下去)。若书中有一个人物,长的甚为美丽,但那演员却偏偏似广岛、长崎炸回来的,那么她纵然被吹得再有演技,也无法演出那个人物来。这就和小说中练武的资质一样,凭黄蓉如此聪明的人物,一样没有练双手互博的资质;让郭靖练降龙十八掌可以,让他去练逍遥游,他有那资质吗?这“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实在要远比那所谓的“演技”要重要得多了。(我相信人与人审美的差异没有像有无演技的分歧那么大。)
然而这“适合”与“不适合”也是主观意见的体现。所谓见仁见智。但这所见的“仁”与“智”,怎么也得在原著描述的范围之内吧?白纸黑字,原文还在呢!明明是美的,却偏说是丑的;明明是好的,却偏说是坏的:这是在糊弄谁呢?骗骗自己倒还行。只是这良心若昧得久了,也得担心会窒息啊!就因为那陈小春演过韦小宝,所以小宝就是丑的了吗?这是什么逻辑呐?是陈小春甩开形象在演韦小宝还是金庸根据陈小春的形象塑造了韦小宝?二者在时间上就差了二十年呀!演过韦小宝的明星还有很多,如梁朝伟、周星驰、张卫健等。您敢说一句他们长的丑吗?我相信您是敢的。但您就算再说上一百句,他们该长哪样还是哪样,不会因谁的话而变丑啊。小宝的出生是不大好,但这好像也和他长相没啥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宝在书中的确是出过丑的,不过这出丑和长得丑是一个概念么?若您想瞧瞧小宝到底长得啥样,我给您推介一篇文章,您看过就会明白: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2649701625&z=246549389&pn=0&rn=50&lm=0&word=%BB%C6%CF%FE%C3%F7#2649701625
在原著中,这理解深度的问题也是无标准的。它与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见闻、个性有关。就拿《鹿鼎记》来说,有人认为他只是一部喜剧,有人却认为它是悲剧与讽刺。谁的见解更深刻呢?难说!各自都有各自的理。打个比方,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四人。他们认为此书的风格的观点分别是:喜剧;悲剧;喜剧;悲剧。但那初中生认为的喜剧会和大学生所理解的相同吗?不会。他们只是殊途同归而已。“殊途”是由不同的层次入手,分析而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与个人的修养、见闻、经历、个性很有关系。“同归”则是指他们由不同的分析理解过程得出的相同结论。一般而言,高中生所理解的悲剧是在经过了初中生的喜剧阶段后得出的,所以他能吧初中生所理解的这部书是喜剧的各个观点驳倒。到了大学生,他又经历过了高中生悲剧观点的阶段,所以他又能将高中生的悲剧观点驳倒。而博士生经历过了从初中时理解的喜剧到高中时理解的悲剧再到大学理解的喜剧,最后得出悲剧的结论,又能将大学生那喜剧的观点驳倒。(上面举例,是理想中的状态,学历并不代表一切,只是一个不同层次水平的代表而已。请勿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