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某些感触 ...

  •   这是写雍山时的回复,稍作整理。

      一关于真实的抗日

      当时的抗日战场确实壮烈,虽然军纪不严,军风不振也是事实。
      就拿川军来说,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
      以至于出川抗日,给1战区,不要,给2战区,还不要,说是形似土匪,抗战不足,扰民有余,但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血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晋军一向因为战斗力弱被称为“豆腐军”,但日军打原平的时候,原平守军一个旅孤军死守了十天,从城外直打到巷战。原平坚守的第十叁天,中央军火速派第九军搭乘汽车夜行前进,到达云中河大桥的时候,只见周围阵地的晋军官兵皆“全体肃立,望北而哭。”就在那一天清晨,原平守军力竭城破,守军五千人,从旅长到马夫,除送到大白水的伤兵百人外,全部阵亡。日军后来发表的战报,宣称原平城内,往往一个院落因为反复争夺,中国官兵的尸体可以达到好几层。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余程万师长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发电给司令长官孙连仲——“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孙当即泪如雨下。
      1942年五月,日本侵华总司令岗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多数人手无寸铁,结果,“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 借用《追我魂魄》里的话说——
      “这些被包围的人,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溪流被染成了红色,山谷里铺满人和骡马的尸体,到处散落着机器的零件,”至今都不知道究竟死了多少人。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火力相差极大——
      国军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只有二千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六十挺,山炮五门,汽车二十辆,坦克无,空中掩护无。每位士兵粗布衣服两套,草鞋两双,很多人上了战场才是第一次射击,八路装备更差,轻机枪都少,大刀战斗一次就会卷刃,规定三枪之后就是白刃战,每次战斗之后都要满地检子弹壳以备军工厂回炉。
      而日军步兵每人子弹120发,手雷两个,每班13人,一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还不算专人携带的备用弹药,钢盔刺刀一应俱全,每个新兵练习射击时规定每月消耗子弹150发,另外日军步枪射程比中国的“汉阳造”射程远100到200米,战车飞机山炮之类的差距太大——随便举个例子,淞沪会战的时候,日军空军海军向岸上狂轰滥炸,国军一个团刚刚进入阵地就眼睁睁在不到三个小时内被打垮在阵地上,入夜的时候中国人又派两个团夜袭把阵地夺回,天亮后又被江上的军舰打垮在阵地上——中国人擅夜战,八路尤其擅夜战,擅拼刺刀,都是这么被逼出来的,要知道白刃战听着很威风,但是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是伤人一万,自损三千,中国人和日本人拼刺刀,伤亡比例却是1:3甚至更大,因为不管八路怎么练,实战毕竟演习不同,而日本人除了不像中国人那样营养不良之外,他们的第一线部队,平时新兵练刺刀,很多军官都是提倡用活人做目标的。
      上面的史迹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写“吾河山终不变色”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没了最初的激动,突然觉得对当时的那些人,或者既不是无奈,也不是豪壮,而是很平静的一种东西,就像“我们不拼命,还能干什么?”一样,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一寸山河一寸血,因为本文写得是游击战而且是野史所以没有那样的凄惨壮烈,但是想来那时那处的中国人,心情应该也是一样。中国老百姓其实是有忍耐能力的,但是日本人逼得老幼妇孺眼睛里都有了那么一点钢铁似的东西,所以,“中国一定不会亡”。不是口号,也不是宣传,就是简简单单的事实。

      第二之所以写雍山

      其实之所以写此文,实在是因为无意中搜罗抗日史时的感触。在下其实是个不喜欢现代史的人,无他,血泪满目,实在不忍再看,比起那些时局艰难,我倒更喜欢躲在旧纸堆里读大汉威武,这个倾向,直到看了《历史的天空》才有所改观。后来在西西河偶然翻了几篇文章,感触良多。那是一段我们从来就误读了以后或者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误读下去的历史,那时中国人的形象一直被扭曲着,或者之后还会扭曲下去。
      那段历史光怪陆奇的超出了,或者说至少超出了在下的想象。
      我们熟知的卖国贼李鸿章,在签了《马关条约》之后,发誓终生不履日土,出访归国时在神户换船,那个掘老头硬是让人架着他,从两条船中间的木板上扶了过去。那个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的初衷是为了可以和外国人的体制“接轨”;四川打内战的军阀,为了抗日抱病出征,虽病死前线誓不还乡;而《西行漫记》中,当时的延安,当时的共、产、党,作风也干净开放的不可思议。
      在西西河看到一张帖子,说身在加拿大,偶然翻起那边朝鲜战争的资料,才知道那时的美国如何先进,有防弹衣,有运送伤员的直升机,但是和中国人在上甘岭一仗,竟然打出两个国会勋章!我之前并不知道。
      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不知道日军是如何训练有素,不知道那时无论国民党共、产、党都连坦克都没见过,不知道日本人的步枪比中国人的射程远200米,不知道那时候日军每个班都有掷弹筒,都有野炮,不知道八路军三枪之后就要肉搏,也不知道某个骑兵团的冲锋口号竟然是“共、产、党员集合!”
      同样的,我也不知道国民党在正面战役上是如何的血流成河,不知道后方的各色人等包括乞丐妓女是如何为抗日捐献,不知道淞沪会战时四行仓库是怎样的景色——沦陷的上海里只有弹片横飞的仓库上中国国旗孤独矗立,而那些躲在租界里的中国人走过的时候,都会鞠躬行礼,热泪盈眶,更不知道那时有一份只有十一个字的议案被议员们全票通过——“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同样的,我仍然不知道那时中国处处饿殍遍野,处处兵荒马乱的真实——一个共、产、党的高官被一个贫到极出的老头出卖给日本人,级别和凌初差不多,现实中日本人付出的报酬比在下写出的还低——没有大洋,不过半口袋白面。
      而那些军人名流,也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不堪,有为了国宝不流落外国而倾家荡产的商人,有杀了闹事学生终身食素的军阀,当时的中国百姓,也不是个顶个的愚昧懦弱,反而充满了旧式的人情味。
      很多事,我现在仍然不明白,但只有一点,中国人不是象那些人说得那样充满了劣根性,事实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辈,从来都没有让我们丢脸。
      我们拥有让日本仰慕的大度活泼的大唐,我们拥有让欧洲欣赏的富足文明的大明,我们的城市在明朝街道就有专门的公厕,专门的修整机构,我们的官员在明朝加入基督教同时为舍不得小妾而烦恼,我们有一诺千金,有家国天下,就算是在被清朝赢弱束缚三百年后,我们的先人,也不是毫无血性麻木不仁。
      很多感触困惑积在一起,不吐不快,但是,在下自认没能力也没时间真正读懂那一段历史,只是把些感触拿出来,与诸位大人同观。本文是架空虚构,也是在下自己认为在那段时空可能发生的事件,有些干脆是真实的引申,只不过希望通过雍山这片小小的叶子,来感受那个秋风萧瑟的时代。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某些感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