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 闯祸的山药(一) ...
-
我看向篮子里的东西,有点儿像地瓜,但是颜色是白的,而且比我见过的地瓜都要更细更长。
我一时不知该叫什么好,难道古代的地瓜长成这个样子?
“白……薯?这些……山药,是老汉从山上挖的……”
山药?原来是山药,怪不得我不认识。据说山药的味道很不错,而且具有相当不错的药用价值。
我心里高兴,问道:“老伯,这山药您能卖给我吗?”
许是没见过我这么有礼貌的兵,老农有些受宠若惊。
“啊啊,不用不用,送给你……”
我连忙止住他,从怀里掏出五个大钱,递给他。
“这些,够不够买一篮子的?”
老农忙不迭地说:“用不了!都是贱民吃的不值钱的东西,用不了这么多钱!”
我把钱硬塞到老农手中。
反正是官家报销的,我不如便宜老百姓。
我提了一篮子山药就走,老农似乎想要追上来,但许是害怕和当兵的牵扯太多,不好,就止了步。
我心里挺高兴的,在现代的时候吃过烤地瓜吃过烧土豆,还真没尝过山药是什么滋味。
为什么刚才那个老农好像根本不知道“红薯白薯”的样子?难道这个时代还没有土豆和地瓜吗?难怪我从打来到古代,这两样平民食物一样都没吃过。
至于钱币,我有必要交代一下。
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每一个地方的钱币都不一样,一个地方也会同时流通几种钱币,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多样钱币的生活,很熟识该怎么兑换。
开始时我很奇怪:这种兑换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
后来才知道,北魏的人是以布帛为共同尺度衡量商品价值的。
朝廷没有发行统一的钱币,皇帝赏赐大臣的也都只是一些绢帛丝品。
很多人直接以绢帛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绢帛的价值挺高的,富贵官宦人家才可能用得起。
北魏的居民复杂,钱币自然也复杂,在民间,人们用绢帛衡量钱币的价值,再用钱币交换其他商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记得在学孝文帝改革时,改革的内容有一项是恢复货币贸易,也就是正式承认了货币在民间的流通,而且还铸造了类似于五铢钱的太和币。想来,直到那个时候,北魏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货币吧。但是在朝廷,官员的俸禄仍主要以绢帛和谷物为主。
因为鲜卑族对于经商买卖始终不如汉人有觉悟,对于货币问题重视不足,所以太和币的意义不大。
当然了,有一种货币是古今不变的,始终存在于货币金字塔的顶尖上。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那就是是黄金。
一想到黄金,我就忍不住摇头晃脑的赞叹不已。
大自然多么神奇,它创造出了黄金这么灿烂而尊贵的物质,用来统领上下古今、世界各地的货币,成为人们拼死拼活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朝哪代,黄金永远是财富的象征。如果手里拥有一块金子,便说明有了最基本的家底,走到哪里都会被认为是有钱人。
我咂了咂嘴吧。
同伴问我:“你这么快就饿了?”
我瞅了他一眼,笑道:“嗯!回去打打牙祭!”
中午做饭时,我负责炖大锅菜,多放了几块肉,有点像现代搞形式主义,应付领导检查。
老班长亲自负责大帅及各长官的菜,又是炸又是炒的,一时间,厨房里香气扑鼻。
由于将军们很多,所以要不停的炒,不停地加菜。
我惦记着山药,就推说今天累了,不想跑来跑去到前面大帐里送菜。
老班长有点不满,对此我很是感激,知道他是想让我在大帅和各位将军面前露露脸。
他的好意我心领了。就算我亲自为大将帅端菜,大帅也不会记住我,更不见得会有什么奇遇。
再怎么有出息,不也还是个会烧菜的火头军吗?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需要的是勇猛杀敌的战士,不是会炒菜的厨师。
这样重要的日子,老班长穿戴得很是整齐,他亲自为大帅端菜,眼里满是认真和喜悦。
我忽然明白一件事,老班长是真真正正爱着这份工作的,他不是不愿上战场,他是舍不得这个大厨房。
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勤快,我便得以偷偷懒,在一旁洗着山药。
大帅和将军们已经吃喝起来了,远远地能听见大帐里觥筹交错、大声敬酒的声音。
老班长去了有一会儿了,还没回来。还要在那里伺候着吗?
灶台上摆着油汪汪的菜,是用来后续的。
我正低头摆弄我的山药,思考着到底是呼着吃好还是烧着吃好,忽然,我听到“滋滋”的声音,紧接着,烧滚的油味传了过来。
原来,灶坑里的柴火没有燃尽,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烧起来了。
我走到跟前,忽然突发奇想。
我往灶坑里又送了两块木头,火苗舔着干木头,火势不大不小。
我将洗净的山药去了皮,切成片,倒在锅里炸起来。
不一会儿,山药片由白转黄,再成金黄,边上颜色更深一些。
我试了试,熟了。捞出来,淋上盐水。
炸得起劲,我把泡好的大豆也放到锅里炸。
不一会儿工夫,烫嘴巴的大豆山药片,出炉了。
我尝了一口山药片。
嗯——好吃——
甘甜香醇,绵而不软,口感和味道俱佳,简直棒极了!
吃惯了古代的食物,这种快餐式的简单吃法,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新鲜感十足。
我满意的点点头,转回身,想找一个士兵们用的大碗,将作品重新装起来。我由于是临时起意,所以把山药片顺手倒在灶台上的大盘子里。那是是专门给前面那些大官们上菜用的,我可不敢占着。
也就是一转身的功夫,当我拿了大碗返回的时候,发现我的大豆山药片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