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六章 无才可去补苍天 ...
-
宝玉正烦躁间,门被小心翼翼的敲了两下。他原本的贴身丫鬟碧珠小心翼翼的站在外面。在碧珠身后,还有一个叫做宜人的丫鬟。那是老太太身边的得意人,名字还是五岁的甄宝玉看了是诗经之后随口改的。
若非老太太离不开她,只怕她现在也已经是他的丫鬟了。
“四少爷,老太太想知道你的心情是否好些了。”碧珠恭恭敬敬的说。
看到她,宝玉总是忍不住想到袭人。这种看似温柔和顺的女孩子,大概总被太太们喜欢吧。
可在发现袭人做过多少排挤黛玉的事情以后,他每每想起那种温柔和顺,都忍不住胆颤心惊。正是那种和顺迷惑了他,让他深深的信任她……甚至明知道她会把他房里的一些事情告诉母亲,都会自我开解,安慰自己袭人这是好心……
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他的纵容和信任,袭人也不会越来越大胆。正因为她当着他的面刻薄黛玉他都没有发现,她才会笃定她的作为没有危险。结果等到他发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悔之莫及。
现在对着碧珠,这个摆明了是为他准备的通房丫鬟或者未来的妾室,他知道他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给她变成袭人的机会。这样的女孩是很有眼色的,他不假辞色,她也就一本正经,恭恭敬敬。
“……好些了。等会儿我就会睡下。这么告诉祖母就好了。”尽管不露善意,可宝玉并不想让这些丫鬟们为难。
而且甄家的老太太,在她的身上,宝玉能感受到和贾母一样的温暖关爱。只是贾宝玉没有甄宝玉那么肆无忌惮,所以没让祖母帮着赶走老师过而已。
贾宝玉原本的性格更为温柔腼腆。放到现在,他也不愿意让那位老太太担忧。
送走了宜人,宝玉又在房间里踱了一会儿,便熄了灯,躺在床上细细思考。虽说并没有见到黛玉,可听见“林家女儿”的名字,已经足够让他想起很多事情了。
那一年,黛玉去世。也是那一年,他不得不承认了一个自己一直努力忽略的事实,那就是他一直赖以逃避外界的桃源,一直都是托庇在他看不起的“禄蠹”的羽翼之下的。
在母亲的教训下,他惭愧的觉得自己应该担起贾府的责任,所以娶了宝钗,试图挽救看似有救的荣国府。可他终究没办法真的和宝钗在一起,也没法真正的立志去振兴贾府。
可此后,在阴森潮湿的牢狱里,在四处漏风的破庙里……在无数次的辗转难眠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他也知道了一个道理。
宝钗想象的,皇帝会顾念旧恩赦免贾家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贾家……尤其是荣国府,本来就没有卷进忠顺亲王谋逆的事件里!如果皇帝真的认为他们卷进了谋逆之中,怎么可能只是流放了那么几个男丁?女眷不曾发卖,巧姐、贾兰母子都没有被追究……
皇帝不过是拿了那谋反之事作伐而已。
只有这等谋逆大事,才能把那诸多的世家大族一网打尽。
皇帝……是要整肃朝野风气!开国功臣之后,已经多半堕落了,再难堪大任。诏训五年南北边境连续两场大败,就是明证。
于是这十年间,除非哪个家族出上一个惊采绝艳,能得帝心的人物,那才有可能庇护一个家族。
也许是之前造就的惯性……
宝玉发现自己还是不想做官。而且他本来就在八股文上不通,就算是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九岁开始考试,也很难在十年内做到什么。
那……还有什么别的法子么?
第二日清晨。
宝玉带着淡淡的黑眼圈从床上爬了起来。因折腾了半夜不曾睡着,小孩子的身体有些受不住,深怕被老太太拘在屋里——搞不好还会请大夫来看呢!强打着精神去见过了老太太并陈夫人,他就找了个由头出门去了。
他想要去码头看看,所以还特地坐了自己的小车。虽说甄宝玉的身体远比贾宝玉强健,但小小年纪的,也实在没有骑马或者长期步行的可能。
宝玉想看看林家的船队离开没有。
虽说他也知道,即使林家的船队没有离开,他也看不见现在的黛玉——作为大家闺秀的黛玉,绝不可能在码头这种地方抛头露面。而且……
金陵繁华的景象毫无意义的从窗边滑过,宝玉已经完全陷入了贾宝玉的身份,低声喃喃,“祖母告诉过我的,贾林两家早有婚约。只可惜,林妹妹丧母时年纪尚小,议定时又很快丧父,这事儿只是书信中商定的,却没有其他的表记信物……可即使如此,也是有婚约的。现在也开始谈了吧……”
——之前,最对不起林妹妹的就是我了吧?难道我还能去向林伯父求亲么?况且如今,便是我自己有这个意思,不能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祖母母亲,让他们去的话,我一黄口小儿,必然只会让林伯父厌憎。别说甄府还很有可能败落了。
宝玉越想越是颓唐,因无人看见,脸色迅速的苦了下来。
正当这时,窗外却传来了洪勋的声音,“四少爷,我看着姑老爷了,要不要去见见?”
姑老爷,指的是甄宝玉的姑父杨宿。此人现在是都指挥同知,父亲是南六部的大员,倒算是一个人才。但在十年后因涉及到南方海战的那场大败,也被贬了官。若非如此,以甄宝玉和杨家的良好关系,怎么也不至于落魄到成为乞丐的地步。
这洪勋还是杨宿送给他的,原本是杨家的家将。就因为宝玉喜欢在外面溜达,杨宿哪怕知道甄家在金陵的权势,也还是怕他吃了亏。甄宝玉年少好奇,还和洪勋学过一些东西。不过他是少爷心性,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耐心都没有,不过三两天便都放下了。
现在的甄宝玉,不由得想起了原本的甄宝玉第一次碰见贾宝玉时说的话——
“……我劝你一句话。荣国府即还未败,你只要好好攻读,未必没有出头翻身之日,何苦出家?不要如我一般,年少时荒废了时光,虽有大好机缘,却是文不成武不就,亲族败落之后,只能落魄到如此境地……”
那时,还是贾宝玉的他只是慨叹——明明听说和他一样不屑经济仕途,只赞赏清净女儿家的甄宝玉怎么成了这般人?
现在回想起来,却注意到了两个词汇。
“大好机缘”。
“文不成武不就”。
“姑父在哪儿?”明知道时间不多,需要尽快行动,却辗转了半夜也没有想到什么好法子的宝玉只觉得灵机一动,连忙问道。
“就在前面的茶楼的窗口坐着呢。”洪勋忙回答说,“和一个书生一块儿。”
书生?
宝玉连忙探头望去,果然看到了一个英武的中年人。心中正高兴,转眼间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心下顿时腻歪起来——那是贾雨村,才刚到中年,还未显老态的贾雨村。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想起了黛玉第一次进京,贾雨村正是和她同行的。见了不免能得到几分黛玉的消息。于是心底又高兴起来,连忙一叠声的让人找地方停了车,高高兴兴的跳了下去。
其实贾雨村和杨宿认识,宝玉倒是知道的。毕竟贾雨村也做过甄宝玉的老师。当初甄老太太因着甄宝玉把贾雨村骂了几句,导致贾雨村自行辞馆之后,杨宿还难得的说了甄宝玉两句——就是不痛不痒的,比甄父那一顿板子可轻得没边了。
这两人本是同年的进士。不过一个是文进士,一个是武进士罢了。
只是那到底是甄宝玉的记忆。如今的甄宝玉以贾宝玉的记忆、情感和性格为绝对主导,以前的甄宝玉所知道的事情,放在现在的甄宝玉这儿,总是慢上一两拍。
虽说曾经因为甄宝玉的顽劣而离开了甄府,但贾雨村确实不愧是贾宝玉记忆中的枭雄之辈,再次见到甄宝玉,居然丝毫也不露怒色,反而相当的和蔼可亲。
宝玉有心问黛玉的情况,又不好开口,只得坐在边上听杨宿贾雨村叙旧。还好,正如他指望的,贾雨村这次和林家同行,不可能不提到。
杨宿很快就问了林如海——正是林如海将贾雨村举荐给贾家的。
“……说起林大人,那也是可怜。好不容易中年得子,眼看香火有继,夫人又去了。留下一双女儿无人教养。虽说送到外祖母家也好,可未必比得上家中亲娘。”
宝玉的眼睛一下子就瞪圆了——
香火有继!?
一双女儿!?
他只当自己听错。但很快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了。而是这一次的林家,确实与他记忆中不同,让他顿时精神大振。
只听杨宿笑着问道,“你在扬州滞留一年,是对林大人的这几个儿女满意么?”
贾雨村笑道,“林家二姑娘是个跳脱的性子,不过方才启蒙罢了。不过他家大姑娘并小少爷都是难得的良才美玉,小小年纪已经透出不凡来。姑娘家也就罢了,那小少爷被带在林大人的身边,又是个勤奋上进的,想来日后必定有番作为。”
难说贾雨村这话有没有几分借机敲打的意思,宝玉混没在意。
心中只是翻来覆去的想着——林妹妹有弟弟了,这次她可不是孤身一人了……可算是有了依靠!这次贾家总不能把她当个孤女欺了吧?
可转念想想,若是这么一来,她与现在的贾宝玉定下了姻缘,日后岂不是也要吃那颠簸流离之苦么?以她的身子怎么受得了?连宝钗都是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