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中)附:后院起火? ...
-
现在要说起某这篇文字的肇起:本是为《皓月》一文查找资料而来,亦即“论徐达同志与常遇春同志的JQ之123”。徐达同志和常遇春同志原本非亲非眷,就算在我们今天看来应该算是老乡,也远隔了近百里地,后来能够成为大明帝国的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可以叹一句“缘,妙不可言”,当然更可以算上老朱的功劳。——某的意思并非这俩人有缘千里来相会老朱给说了个媒,事实上老朱撮合的比如李善长徐达比如冯胜傅友德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某只是说,譬如一百单八天罡地煞相会,总归有些情浅,有些缘深。
当然看起来老朱对这笔撮合买卖应该还是很满意的,否则也不至于“晚节每举以励诸将帅,必曰中山、开平二王,不偏废也”(王世贞《弇州续稿开平世家》)。而《明太祖实录》则曰:遇春为人沉騺果敢,爱抚士卒,虽不习书史,而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其从大将军征伐,能谦逊守节制。及其自将,善以少为众。国初名将虽多,然天下所称道者,唯达与遇春为之冠,因号曰“徐常”。《弇州续稿》又曰:(开平王)年差长于大将军二岁,数从征伐,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亦推爱之,始终无小间。算是替老朱的这笔买卖盖棺定论。
按考常遇春从徐达征伐在太祖实录中的记述,最初见于至正十六年(1356)攻常州之役,其后至正二十年池州九华之役,再后自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亲征安丰、庐州及之后才有比较连续的记录。洪武朝名将辈出,而各类史书无一例外只喜欢把这俩人扯在一起,倒也是件颇有意思的事。在今日的JQ考证法而言,某可以名之为——大众CP,安全可靠,绝无站错队之虞。当然在某看来,这两人并肩搭档十余载,黄金搭档攻战必胜,尤其是为世所称的北伐、筑长城故事,世所流传,实属难得,至少说明——八字比较合,这点确是洪武朝其他各种组合比不上的。而以YY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要么一世兄弟要么一世敌手相惜,最坏一世相敬如宾(嗯哼)但鉴于精诚合作多年效果不错而且没打起来没闹分手很是奇迹,结合各类史书的大众CP观,那么关系比较好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YY的空间更是很大的。
在某YY的眼光看来,后宫的这种情况对于老朱来说,无异于后院起火;但老朱本人似乎并不以为意。后世以《罪惟录》史论别有特色,某亦在其中寻见如此一段别有特色的评论:刘聚岂能有开平哉?非金甲起起,忠武固自仗策和阳麾下也。太祖厉其锋,固不纳,于是牛渚为第一捷,而开平分数已次大将军达,曰达副。虐降九华时,顾未一将权于达也,达以闻,而开平不恨达。帝又善其锋,弗罪,知帝之用开平有权焉。于是出必副大将军。庙算不自制开平,以武宁制开平,而卒奉节制,进退赴期会不爽,知武宁之于开平,亦有权以善之矣(《罪惟录》卷八)。每次翻到这句话,某都只能无语望苍天:査继佐同志,算是把某想说的话都说完了。
常遇春早殁,算是逃脱了明初对功臣的大清洗,而且马革裹尸而还,也算是得到了身为武将的无上荣耀。常遇春生前最后一役为与徐达分手率偏师北返还备北平,此役一直打到元上都,虽未能生擒元帝荡平辽东却也因此得名开平王;相反的常遇春部走后,徐达的西进一直不顺,从陕西凤翔打到甘肃庆阳花了差不多四个月,和之前北伐摧枯拉朽的气势比起来实在差得远。围攻庆阳城三个月,被守将先降复叛搞得焦头烂额最后常遇春附体般大开杀戒风度全无——入庆阳受降的是薛显,某记得《明史纪事本末》里猛将兄常遇春曾经对薛显说过“你比我猛”,可见也是猛人一位,可惜猛则猛矣,半夜被劫营而无后着,此役实在比较亏。在某看来,如果入城受降的是常遇春,以其惯于劫营夜袭的风格,可能将计就计一举克城也说不定,若然如此,之后围城三月之苦得免,历史也可能改写了。而攻下庆阳后徐达就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钟山秋雨神马的真是太虐了……而从此徐达未再进军陕甘,河西走廊的解放最后是由冯胜和傅友德完成的。
说起来,常遇春最后一役逐元帝于开平而不得,而徐达于洪武元年六月太祖幸汴梁时所对穷追元帝于北之策未被采纳,终至遗憾一生,以此而论,竟也可算是殊途同归,不知应谓之情深而缘浅,抑或是情浅而缘深。
最后再插个花:某野史笔记里有个关于常遇春的故事,曰其妻悍甚,老朱曾赐宫女予老常,老常某日感叹了句宫女手真白,倒霉的宫女就被其妻剁了手当礼物送给老常;老朱知道此事后,竟把其妻剁了煮汤请老常及诸大臣喝,双重刺激把老常吓出心脏病来。而南京市编纂的《莫愁湖志》里则又记录了另个传说,曰老朱宫中有女名莫愁,被徐达看上弄回家,经常感叹此女眼睛真好看,结果被徐达夫人挖了眼珠当礼物送给老徐,被老朱知道后把徐夫人剁了煮汤请老徐及诸大臣喝。前一故事见于明人笔记,真假不知而流传日久,而后一个故事某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差点把嘴里的茶喷满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