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世 ...
-
道济如果还健在,今年,也八十一岁了。我二十多年没有见过他了。去年暑期到北京,还想着,要不要去白云观看看他呢?后来,没去成,心里也不觉得遗憾。到了我们这把年纪,晚上做梦,尽梦见这些老人。我常常梦到,我和道济、还有鲽金在肖家桥的炮台旁玩,金清港的水哗哗流,我穿着斜襟的褂子,一直跑,一直跑,然后,忽然就惊醒了。
这个梦,我做了很多年,一年比一年真切。儿时的玩伴,在梦里全聚齐了。平时见不见面,也就不打紧了。
道济是我五伏里的堂哥。从祖父这一代算起,他是长房的三孙,我是二房的长孙。他属猴,出生在民国二十一年,比我大八岁。按理说,我俩小时候是玩不到一块儿去的。可这些年来,我总梦见他。一族同辈的兄弟中,就我和他漂泊得远。同是天涯畸零人,我总以为,我那些稀奇古怪的感想,他会明白。
道济有两个哥哥,分别叫道生、道辉。一个妹妹,叫鲽金,“鹣鲽情深”的“鲽”,“金玉良缘”的“金”。他们的母亲是名门闺秀,这名字取得特别,大概,是她年轻时的一番寄托吧。可叹现实中,大伯与大伯母是十足的怨偶。他们过了半辈子,恨了半辈子,相互咒骂了半辈子。道生和道辉小时候,家境尚富裕,还当过几年少爷。鲽金是小囡,自然也受过一些宠爱。只有道济,生在青黄不接的年头,真是爹不疼娘不爱。
他还在娘胎中,大伯就抽上大烟了。妻子陪嫁过来的千顷良田,全让他烧光了。大伯母气急攻心,哪里还顾得了大家典范。从道济记事起,父母对骂、厮打是家常便饭的事儿。这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胆子小,总是怯生生地躲在人后。他到底是怎么长大的,恐怕谁也记不得了。
我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心理学。一篇文章说,童年烙印对一个人的性格取向影响至深。对命运,对不可抗的外力,他是积极应对,还是悲观退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童年体验。我深以为然。
大哥道生对童年还有美好的回忆。那时候,家还是家,青砖红墙琉璃瓦,父亲和赞慕阿叔在书房里高谈阔论,他攥着母亲的裙摆,轻轻地,轻轻地,走过长廊。天井中央摆了两口大水缸,一口栽了红莲,一口栽了白莲。雷雨天,豆大的雨珠砸下来,他踮起脚,看见红尾巴的金鱼,在莲叶间东奔西窜。
这一派融融的景象,道生缅怀了很多年。□□那会儿,我串联回家,他还说起这些前尘往事。他的潜意识中,一直不肯认命。他不相信,家就这样破了,人就这样亡了,那个青衫磊落的父亲变成了大烟鬼,那个轻吟细语的母亲成天叉着腰,在台门头指天骂地。这其中的急转直下,道生无法解释,更无法接受。之后数十年,他一直在抗争,在逃离,在怨怼,他无法活在现世中。
道济比道生小了六岁。他的境遇,和大哥迥然不同。对道济来说,父亲就是一道昼伏夜出的影子,脸色苍白,眉头紧锁,终日一言不发。他要么靠在烟塌上吞云吐雾,要么握着一卷发黄的《毛诗》,弓着背,在屋里踱步。道济甚至不记得父亲的声音,大概,父亲从来没有和这个生不逢时的幺儿说过话。他对童年的鲜活印象全来自母亲。母亲的眼泪,母亲的大嗓门,母亲蓬乱的发髻,母亲蒲扇大的巴掌,随时随地,火辣辣地,招呼在他脸上。这是道济的幸还是不幸呢?他摔倒了,自己站起来;肚子饿了,自己挺过来;生病了,自己熬过来。道济的一生,仿佛是无悲无喜无期望,安贫乐道,节哀顺变,没有什么不可面对的,更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
大伯父过世,是民国二十八年。那年晚春,雨下个不停,天地间是粘稠的潮意。那个曾经才艺双绝的徐先生瘦成了一张纸,油渍斑斑的绸褂子套在身上,脚步踉跄,眼神漂浮,双颊深深下陷。那模样,像一支白烛,元华燃尽,明火将息,只剩下一滩软塌塌的蜡油强撑住灯芯。
四月初的一个清晨,他大概是烟瘾上来了,在家中翻箱倒柜未遂,又寻思着变卖良田。那会儿,天还没有全亮,他一个人,晃晃悠悠,绕过四合院,荡出村口。他的心中,说不定还有几分窃喜。这是第一次,大伯母没有从睡梦中一跃而起,伙同孩子们,大喊大闹拦住他。毗邻而居的叔伯们也没有闻风而动,站在台门头指着脊梁骨骂他。这个败家子全然没有想到,大伙儿反常地静默,不是他们睡得太沉了,而是两天前债主扛着枪杆子上门,他家所有的田地住宅首饰,祖传的,陪嫁的,馈赠的,一五一十,全典出去了,一亩不剩,一间不剩,一件不剩。这位新晋的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知,他从厢房后的小门溜出来,迎着微茫的曦光,奔向田头。
那一天,后来的变故,我们难以揣测了。有人说,他在田里遇到一队长工,那些平日对他卑躬屈膝的壮汉忽然换了一番嘴脸,指着他的鼻梁,肆无忌惮地取笑。有人说,他看到徐氏经营了百年的田畦立上了别家新砌的牌坊,幡然醒悟,又急又痛又悔,不自觉就走到了河边。也有人说,他只是烟瘾发作了,神思恍惚,难以自制,还没走到田沿呢,就一头栽下了金清港。
这些传言,是或非,悲悯或喟叹,对道济和他的母亲来说,有什么分别呢?听说,大伯母去河滨认尸,脸上殊无悲恸。一张旧床单盖住了那发泡水肿的丈夫,她拉着四个惊恐的孩子,不言不语,不哭不闹,只远远看着。一夜夫妻百日恩,属于她的那点恩情,早已在无休止的打骂、煎熬与愤恨中消磨殆尽。或许,她心中的良人,早已在数年前的烟塌上死去。此刻,她更忧虑的,是失去了田园,又无片瓦遮头,孤儿寡母何以为生?
情境如此凄凉,据说,连贩鸦片的债主也动了恻隐之心。在族中长老的周旋下,最终,给母子五人留下了两间厢房。
那一年,长子道生13岁,被送到国立崇文中学当校工。崇文的校长是世叔徐赞慕,曾与大伯交好,见道生斯文俊秀,有乃父之风,对他颇为照拂,只吩咐做些烧煮盥洗的活计。在老家,大伯母拉扯着10岁的道辉、7岁的道济和5岁的鲽金,靠浆洗缝补和乡邻接济为生。
这消停的日子过了没两年。民国三十年,伯母患上乳腺癌,无钱救治。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她没有留下一句话,面朝西天,悬梁自尽。大伯母并不念佛,她的娘家在东海之滨,朝西的意思大概是愧无颜面见父老。那一年起,四个孩子成了彻底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