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雍系家族 ...

  •   太子贤身后留下的儿孙,在开元天宝年间膨胀成一个集大的家族,我们姑且称它为雍系家族,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就是太子贤所剩的唯一儿子—李守礼,接下来,就来谈谈李守礼与他儿女们的故事。

      在谈雍系家族前,需要先了解的是唐代的宗室爵位是怎么回事,唐跟清一样,都是每传一代、爵位递降一级,总共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降到县男为止,之后再降下去就是普通人,除了王跟郡王壁需要是皇室,其余七等,也适用于所有官员,在这里说的是爵位,官位则不一定,像唐玄宗,以前是从一品的临淄王,这是爵位,但是他真正的官位是正五品的州别驾,是个地方中阶官吏而已。

      最高级是皇子,原则上是立嫡长子为太子,其实一直都不一定,其余皇子称王,又称亲王,王号一字,例如邠王、秦王等,最高食邑一万户,爵正一品,其实大多五六千户,其妻称王妃,正一品,有名分的妾称孺人,正五品。

      第二级是嗣王跟郡王,亲王嫡子称嗣王,王号就是嗣字后面加老爸的王号,例如嗣邠王、嗣宁王等,郡王是太子之子,王号二字,例如临淄王、寿春王等,爵从一品,最高食邑五千户,通常一两千户左右,其妻称郡王妃,从一品,有名分的妾称媵,从六品。

      第三级是国公,是郡王嗣王嫡子,公号一字,例如赵国公、韩国公,爵从一品,最高食邑三千户,其实只有五六百户,其妻称国夫人,从一品,有名分的妾称媵,从六品。

      第四级是郡公,是亲王的庶子,公号二字,例如陇西郡公、弘农郡公,爵正二品,最高食邑两千户,其实都只有几百户,其妻称郡夫人,正二品,有名分的妾称媵,正七品。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要说的是雍系家族这个在开元天宝时代非常显赫的王族,为什么称为雍系家族呢?因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太子贤,被自己的老母逼死后,第一个被追封的爵位就是他还没当太子前的雍王,太子贤有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被武大娘弄死了,只剩下小儿子守礼跟小女儿长信县主,长信县主后来的下落没人知道,太子贤的唯一血脉,就是小儿子李守礼,所以他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嗣雍王,一直等到中宗遗诏发布时,才被视同皇子,改封邠王。

      李守礼是唐代历史上,唯一以非皇子身份得封亲王的人,但是两唐书给他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外枝为王,才识猥下”,意思是说这家伙就凭着他老爹,其实没什么用处,但是,他难道真的除了喝酒骑马玩乐生小孩之外没什么用处吗?

      从他的经历看来,中宗遗诏封为亲王,睿宗加封食邑,景云二年,守礼的生母张良娣与嫡母房太妃去世,睿宗要求守礼“夺情”,不要守丧三年,马上出来当官,带光禄卿,兼幽州刺史,转左金吾卫大将军,遥领单于大都护,这些官职都是正一到三品的大官,其中,又以光禄卿与左金吾卫大将军这两个位子握有实权,光禄卿掌管祭祀时的膳食与程序,左金吾卫掌管京师的治安,汉光武年轻时就曾经抱着想吃天鹅屁(语出儒林外史)的想法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到了唐朝就是左金吾卫,其威风与显赫可想而知,而祭祀,在今天根本是个屁,但是从上古以来,国之大事有二,一为祭、二为战,掌管祭祀膳食的光禄卿,更是天子祭天时的亚献,在文化与道统上,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这样重要的两个官职交给一个外枝宗室,而且以超乎常理的“夺情”强迫中奖,同年,又再下诏书,再次册封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诏书这样写「叔父继恩,更思敦睦…持节往册尔为朕长女,依旧封金城公主…」,别的和亲公主可从来没有第二次加封的,吐蕃也还没有又威胁唐国的迹象,为什么急于稳住金城公主与守礼父女呢?

      我自己的看法认为,从嫡长继承的角度,其实中宗睿宗都是不合法的,因为武大娘的长子太子弘没有儿子,太子贤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太子贤又没有嫡长子(房妃没有儿子),只要是他的继承人,就是李唐的合法继承人,而且曾经被高宗册封为皇太孙的中宗长子也已经死亡,邠王李守礼的年龄又比玄宗兄帝还大,从宗法制度上,他才是睿宗死掉后的继承者。

      但是,睿宗这时已经立了玄宗为太子,表示将合法的邠王排除在皇位继承之外,如果守礼每天吃喝玩乐生小孩,没有实权也没有班底跟睿宗父子对着干的话,大可不必强迫中奖,给予他光禄卿与左金吾卫这两个在祭祀与国安上最重要的位置,也不必再去安抚金城公主,并且将她的宗谱,彻底与邠王分开,变成中宗与睿宗共同的女儿。

      玄宗即位后,把守礼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司空位高无权,此时还有太平公主掣肘,玄宗的势力还不够稳固,在第五次玄武门之变,玄宗消灭了太平公主,随即把目标转向宗法制度上的第一与第二顺位继承人-邠王守礼与宁王宪,玄宗把他们送到外面去做刺史,后来又把他们调回京师,多方笼络,在祭祀中,献上祭礼的顺序,一直都是玄宗-邠王-宁王。

      邠王、宁王两个哥哥加上歧王、薛王两个弟弟,还有玄宗,总共五个,常常在玄宗以前的王府喝酒、夜唱,皇帝跟亲王们的夜唱不像我们平民老百姓的夜唱,关在一个小房间对着电视唱而已,玄宗说「老子今天心情爽,去,东西传出来!」,于是,教坊就要出来唱歌跳舞,像小当家做的菜,飞龙在天、天女散花什么的都跑出来,玄宗是个三八鬼,看人家跳不过瘾,自己手贱脚痒,也要下去参一脚,于是叫旁边正在搓麻将的四王「不要再搓,宁王你打鼓,你儿子去吹笛子,歧王去弹琵琶…」。

      真是好威风好气派,一众皇亲贵族吹拉弹打,吃喝玩乐,皇帝心情爽,爱怎么跳怎么唱都随便,喝醉就大家一起睡,玄宗还特别叫人做king size的枕头跟棉被,方便大家夜唱唱累了可以倒头就睡,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可能是玄宗曾经半夜睡一睡被怀恨在心的邠宁两王踹到床下或偷偷把被子卷起来不给他睡,呵呵…

      总而言之,在玄宗已经掌握了大权之后,邠宁两王一直都非常小心,不敢逾越,我想,邠王之所以每天努力喝酒生小孩,可能也是韬光养晦,他常常欠钱不还,有人劝他要为自己的养老金打算,邠王哈了一口酒气、打一口酒嗝「嗝,老子是皇帝的阿兄啦!老子就算挂了,有我这皇帝弟弟在,还怕没地方埋啊?」,说完又继续跳到桌上去摇骰子了。

      怪的是,邠王虽然被说是才智猥下,但是他身边却还是聚集了一群名臣,他的王府长史源干曜,在做完长史后,就成为宰相,他做刺史时候的属官潘好礼,后来跟着他进京成为王府长史,守礼要出去打猎,他每次都阻止,后来干脆仆街说「你去你去!你要去打猎就从我身上踩过去吧!」,守礼于是就不去了,潘好礼在唐代的官声极佳,从不贪污,但是却在邠王身边待了很久,如果守礼真的是个屁,为什么潘好礼还愿意一路跟着他进京呢?

      还有列于儒学传的大学者卢粲,他一生都待在邠王府,到死都是邠王傅,就连章怀太子与房妃的墓志铭都是他写的,与邠王交情之深可想而知,太子贤曾经与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结为知己,卢粲与邠王的交情更深,如果邠王是个混球,卢粲也就不会一辈子都待在他家了。

      邠王守礼、金城公主父女与宁王宪薨于开元二十九年,结束了开元盛世,隔年改元天宝,邠王之位,由嫡子李承宁继承,承宁排行二十五,人称邠二十五郎,与宁王宪的长子琎,同是玄宗的最爱,承宁善于吹奏笛跟小管,琎善于羯鼓与笛,两个人都由玄宗亲自教授乐理,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笛。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这首长诗描写了天宝年间,离宫中夜夜笙歌的情形,二十五郎的小管,称得上当代第一,李谟是民间有名的乐手,也偷偷跑到离宫墙外去偷听二十五郎的新曲子,这位邠二十五郎,大概也就等于今日的钢琴玩家迈克森一类人物吧?

      另外还有薛逢的〈开元后乐〉「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也可佐证李承宁算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乐手。

      然而,李承宁也被当时有名的狗仔队兼讽刺诗人张祜给盯上了,唐代的言论非常自由,张祜更是出名的爆料天王,一般认为,他写这些有名有姓的诗,都经过查证才报出来,他写了一首〈邠王小管〉「虢国潜行韩国随,宜春深院映花枝。金舆远幸无人见,偷把邠王小管吹。」,这真是天宝年间的一大八卦,贵妃的两个姊姊不但跟皇帝有一腿,在皇帝走了之后,又想到年方三十的乐坛明星小邠邠…啊不对…嗣邠王,真是想念啊…于是偷了他的乐器,来个间接接吻,张祜真可谓现代狗仔队的鼻祖,看图说故事,还很顺理成章,这真是有够八卦。

      刚才已经说过,承宁跟宁王宪的儿子琎同样常常出入宫廷,于是,张祜先生又写了一首(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这又是一个看图说故事,有人说,张祜所用的“宁哥”一辞是指宁王宪,但是宁王宪早就已经翘辫子,就算还在,他比玄宗还老,熟女杨贵妃怎么会看上他呢?而且爆一个已经死掉的人,完全不符合张祜爆料天王的本性,宁哥虽然是玄宗称呼宁王宪的,但是,在唐宫中的深宫怨妇,喜欢谁都会偷偷叫他什么哥、什么奴,就像我们今天叫裴勇俊裴帅、叫周杰伦周董,叫爽的而已,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宁哥,比较有可能是指四十岁左右的熟男李琎,或者是嗣宁王李琳,也许是代称,毕竟杨贵妃不像虢国韩国,她是皇帝的妃子,公然说她给皇帝带绿帽,实在也有点太过分,用一个已经挂掉的人来借代,哼哼,就算警察来了也抓不了你呀!

      安史乱起,一众宗亲四散奔逃,李守礼生了六十几个儿女,在安史乱中几乎死伤殆尽,承宁不知所踪,他的小弟李承寀却很幸运追到了肃宗,就留在肃宗身边跑腿打杂,排起辈份,他算是肃宗的的堂弟,与濮固怀恩一同前往回鹘请求出兵助唐。

      承采长得如何,没有人知道,不过应当看起来颇帅气,是说我一直怀疑肃宗把年轻英俊的承采送去,大概是要去给回鹘相亲顺便当人质的,大概长得太帅了,让回鹘可汗一见,龙心大悦,连忙把自己的小姨子认作女儿,送上去给承采成就一桩良缘是也,出兵的事情,当然也是没问题,真是给足了面子。

      承采回到唐,大大的在肃宗跟前露脸,不久,回鹘的援兵由他们的太子带着,还把女人也给承采送来,肃宗心里盘算,真是有吃又有拿,怎么算都划算,但是总是要给人家一点面子,反正纸笔多得是,就写了一道册文,册封这位公主为毗伽公主,要承采赶快入洞房去是也,又叫自己的儿子广平王(后来的代宗)跟回鹘太子烧黄纸拜兄弟,给承采升官,皆大欢喜,在整个事件中,最赚的就是男主角李承采,两边都喜欢他,回鹘可汗大概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又加封承采为叶护,叶护是仅次于可汗的爵位,大约也等于承采在唐的爵位-郡王,肃宗也因为他\"舍身为国\"而特别欣赏他。

      守礼是个吃喝玩乐的家伙,就靠了一儿一女,挽救大唐江山于水火之中,承采的姊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极力想促成两国和平,虽然终于让两国立下国界碑,但是吐蕃的出尔反尔使她心力交瘁,甚至曾经想过逃回唐,最后忧愤而死,而承采作为近支宗室,在安史乱中,成功借得回鹘兵马,也算是功德一件。

      应当怎么看待承采的和亲呢?虽然新旧唐书在回鹘传中都说是毗伽公主来唐和亲,但是本纪中却露出了个有趣的马脚「封故邠王守礼男承寀为炖煌王,令使回纥和亲」(旧唐书,肃宗本纪),呵呵,从回鹘传中的事件本末,我想,以承采去和亲的意思应当是相当明显的。

      事实上,皇室中的男性去和亲在唐并不是承采第一个,只是他是真正成功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了,武大娘就曾经派出她的侄孙武延秀去西突厥和亲,这位武延秀虽然是个美男子,但是西突厥可汗默啜嫌他不是唐宗室,把他退货,两国还因此打了一仗,后来,默啜又再度请婚,这次,武大娘让默啜的使者到宫里,叫出她的两个孙子重俊跟重明,像菜市场的猪肉一样给人家看一看,最后,婚事还是没有成,默啜就死于内乱了。这件事我们往后会再提,在此先不多说。

      把武大娘时代的这个和亲事件与承采的和亲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是不是近支宗室是和亲最大的成功条件,唐帝国的强盛与她在亚洲的文化龙头地位,使得唐皇室成为诸国竞相嫁娶的对象,在唐初,就曾因为太宗嫁宗女与某国,而另一国嫉妒,扬言要半途把公主抢过来的事情,有唐一代,真正的公主是很值钱的,不轻易嫁出去,出去的都是宗女、甚至是皇帝的外孙女等外姓人,和亲者的血缘越靠近皇帝,就表示对和亲国越重视。

      但是,唐皇室派出去和亲的男人,都不算是最靠近皇位的,武延秀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重俊与重明是当时太子李哲(即后来的中宗)的庶出子,还是突厥要求要嫁太子之子才叫出来给人家看的,而承采,也根本不是皇位的候选人,只是刚好处在一个身份高重却又不是皇储的位子,肃宗乐于送出去、回鹘乐于招进来,双方一拍即合,才成为了唐第一位与最后一位和亲的郡王。但是这位有唐一代历史中,和亲成功的郡王,娶亲隔年就挂了,算不算是另类的\"红颜薄命\"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