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炒鱿鱼1 ...
-
于芊姗被炒鱿鱼了。这个消息来的那么突兀,就像冬天里的第一场雪,在秋凉的清爽还没褪尽时,硬生生地挤进天地寰宇,将一切骤地染成绝望的白色。
她是三年前硕士毕业分配到武汉市滨江大学商贸学院做英语教师的。这是滨江大学众多独立学院中的一所三本院校。任何到了硕士级别的人都知道,独立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级别的培训中心,由私人老板承包,自负盈亏,员工全部实行合同制。毕业之际,于芊姗对这份工作并不满意,她期待的是到一所教育部直属的某所正规大学做老师,然后由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最终以教授资格光荣退休,享受国家高级知识分子福利待遇。可是,在她毕业的那一年,硕士已经满天飞。许多高校像衬衫制造工厂一样,开足了马力,三班倒地批量生产硕士,一时间就业市场上硕士供过于求。本来就挑剔的高等院校开始在硕士学历的上面设置重重关卡,要求是全日制,本硕是211大学毕业,本硕专业一致,性别男等等。有的甚至张口就说要博士,硕士不予考虑。
于芊姗曾经在招聘会上投过简历给锦阳职业学院。这是一家教育部直属的高职高专院校,地处偏僻的云贵高原,传说校园面积不如武汉一所高级中学,学校档次和招聘要求显然成反比。该校的英语教师招聘要求如下:
“博士,英语专业,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者优先”。
于芊姗就读的大学并不在教育部211大学之列,她高考只考上一所专科学校,后来专升本,又考了硕士。除了英语专业这点以外,招聘要求她无一符合。已经参加过无数次招聘会的她已经对辉煌的未来没有了向往,只求安身立命,现世安稳。于芊姗挤过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应聘大军,来到招聘人员的面前。她递上简历的时候,脸是红的,心是虚的,额头是出汗的,双腿是战栗的。
“我们只要博士。”招聘组的一个明显是跟班的小姑娘瞥了一眼她的简历,只扫了“学历:硕士研究生”这几个字便把目光移去了别处。
“我读硕士三年在高职高专做过代课老师,有三年教学经验,可以给个试讲的机会吗?”于芊姗用蚊子嗡嗡般细小的声音央求道。
“我们只要博士。”小姑娘还是那句话。
这时,汹涌而上的人潮把于芊姗挤了出去,一个又一个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应届生把简历递了过去。
那天让于芊姗投第二份简历是一所三本院校。要求:英语专业,本硕均为211院校。
“我不是211学校毕业的,可以投吗?”于芊姗看见招聘的人是一个面貌和蔼的中年男子,胆子大了点,却仍是怯怯地问道。
“可以啊,不是211,是985也行啊。”中年男子热情地说。
于芊姗夺路而逃。
这些招聘单位,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211,985,不知道每年中国毕业的英语博士有几人。英语硕士考博是所有专业里最难的。全国的高校,只要有硕士点的就有英语硕士,包括某农业大学,某地质大学,某财经大学,无一不以设置英语硕士点为乐,而具有英语博士点的高校仅二十多所。两百多所大学毕业的英语硕士要报考二十多所学校的英语博士,竞争之激烈堪比公务员考试。而这些博士点每年每个导师招生人数仅为一人。不仅如此,英语博士毕业率之低,在众多专业中当属翘楚。三年能毕业的算是天才,四年毕业属高智商,五年毕业是正常,六年毕业——六年还没毕业就要取消资格了。
通过这样一番不亚于史前人类对洪水猛兽的残酷生存竞争,能幸存下来的英语博士寥寥无几。于芊姗不敢也不能相信,这样历经艰辛,到达光辉的科学高峰的英语博士会选择锦阳职业学院作为终生学术研究的阵地。
于芊姗就业两年后的一天,无意中打开教师招聘网,看见了熟悉的锦阳职业学院的身影。它还在锲而不舍地招聘英语博士,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精神可嘉。祝早日招到英语博士,于芊姗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