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建德六年
甲子一等,御赐黄马褂——明子崇,因治水有功,升户部尚书,官居从一品,钦封安国公。
同年九月,妻容氏诞下一女,取名幼绫。
其女得皇帝喜爱,八岁进宫,令其陪伴太子,七年有余。
十五岁,幼绫回府,安国公携妻立门相迎,父背手站立,母掩面笑泣。幼绫下轿,信步向前,盈盈而拜。众人观此女,轻摇慢步,香舞盈袖,笑语窈巧,翩若惊鸿,无一不是颔首赞叹。
皇家礼仪甚严,明幼绫自幼耳濡目染,复见身生父母,也是克己守礼,没有半分越矩。
幼绫缓缓的跨入院内,这个不甚熟悉的院子曾经是她长大的地方,垂柳的池塘,魏延的假山,苍翠的竹林小道。房门前的台阶并没有因为时节的潮湿而显得滑腻,反而透着一股清爽。
久不回家,却总能对这地方生出多许欢喜,想来也是自己的家,自己的院子。
更甚,对于宫里的循规蹈矩,幼绫早已经心生倦烦,恨不得早早出宫,如今皇帝特赐回府,幼绫少年心性,自然欢欣雀跃。
步入房门,里面的东西早已清换干净,房内一切摆设,全按着幼绫喜好,竟是丝毫不差。带幔帐床挂上了飘逸的流苏,帐幔富丽华贵,坠以彩穗装饰,窗前的屏风上绘了清雅秀丽的仕女图。两侧的青花瓷中插了数枝孔雀艳尾,满屋都是佛手的芬香。
幼绫自是欢喜之极,欢快的扑入母亲的怀中,肆意的撒娇。明母含笑拥住幼绫,眼中满是宠溺,却又有些心疼。
自家的女儿,偏偏要住在宫中,这一住便是七年,明母自然是不舍,平时倒还好,这么一想,更是觉得皇家不公。只是这对明家是天大的恩典,明父在朝中亦是被人百般称颂。皇恩浩荡,他们也只得磕头谢恩。
好在明母可以时常进宫探望女儿,幼绫从小乖巧,皇帝一高兴,也会恩准幼绫回家小住几日,这样一来,母女的关系倒也亲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血连着血,心系着心,不是旁人能比的。
明母拉着幼绫坐下,说着体己话,幼绫都一一作答,激动处,幼绫张牙舞爪,神行并茂,明母捻起衣袖挡了挡脸,仔细一看,竟是泫泫落泪,幼绫一慌神,只得抱住母亲,安慰母亲。
明母自知失态,稍整仪容,继而笑道:“母亲只是高兴。”只一句话,竟又有了哽咽之势。
幼绫见母如此,哪里还能不懂,随即劝慰道:“幼绫在宫中天天想念母亲,这会子好了,幼绫可以天天陪在母亲左右,母亲不要嫌幼绫烦才好。”
明母本就高兴,听着幼绫一番撒娇,脸上早已笑开,却又故意板着脸唬道:“在宫里不学好,净学些油嘴滑舌回来。让你爹知道了,看怎么整治你。”
幼绫一吐舌头,满脸委屈:“幼绫说的句句肺腑,怎么就不学好了?百善孝为先,难道幼绫一进宫就把母亲忘了不成?”
明母本已好转,只听得进宫两字,又不免伤感起来,女儿最是贴心,可不在身边的女儿,明母每每想起总觉得有些梗咽在喉,所以明母对幼绫愈加的好,总觉得少了年少的母爱,亏欠了她去。
夕阳西下,两人说说笑笑,大半时光竟已过去,明母牵着幼绫,踱步去了前厅。路过院前的石子小路,旁边有一片花圃,已经长出了嫩芽,幼绫记得这是自己三年前种的朱槿,今天竟还能看到,它比三年前大了很多,想不到他们把朱槿打理的这般好。
“这花去年开了,只是你随太子去了昌源。好在已经长芽了,再过两个月,一定能看到了。”明母见幼绫盯着这花圃,自然知道她想的什么。
“恩。”幼绫点点头,“这花好好的呆在这里,还能跑了去?女儿不急。”幼绫突然放开明母,一蹦一跳地朝前厅跑去,边跑还便喊着:“母亲快点,爹爹该等烦了。”
下人们刚还夸赞幼绫知淑仪,明礼节,哪里想会看到这幅场景,心下诧异,都不由侧首窥望。
他们哪里知道,幼绫虽熟谙礼仪,但毕竟少女心性,在宫中又是盛极龙宠,非但没有淑仪,反倒有些骄纵,只是这些从未在人前显现,故幼绫小小年纪便有“倾国佳人,敏慧静淑”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