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下午六点五分,我接到周旭的电话:“小沈,没什么事的话,去出口等我。”我说:“没事了,这就出去。”
我到他楼下出口的时候,车还没有开出来。等了大概一分钟才出来。车从出口出来,向前开了一点,在路边停下,我依旧上了副驾。可是后排座位是空的,没有看到廖姐和孟凡奇。但周旭明显没有等他们俩的意思,直接朝四环主路走去。
“他们两口子挣钱不要命,都要耗到七点半才走。”看我向后看,周旭解释道。
“哦,我说呢。唉!自己做比给人打工还累。”我感叹着。至少我还能正常上下班。
“那是当然了,给别人干,干好干坏好歹有个底薪,自己干的话,整不好就赔了。”周旭仿佛深有感触。
“嗯!哦!对了,早上忘记把钱给你了。”我说着就把事先准备好的230块钱掏出来。可是他在开车,我一时不知道该把钱放在什么地方。
“没事,不着急,你先拿着吧。”可能是早上聊的比较投机,他反而不好意思接这个钱了。我看到他上衣有个兜,不由分说便把钱塞了进去。他也没再说什么。
“你一直是这么和人拼车上下班的吗”我问,因为我觉得孟凡奇凑他的车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我之前肯定有人坐过这个车。
“是啊,在你之前还有个小伙子,是做监控的,傍了个北京妞,换了个好工作。好像准备要结婚了,就不在这里住了。”周旭说。
“哦!”我没说话。
“其实也不是想省多少钱,就是觉得一路上有人聊聊天时间过的快,不然北京老堵车,我性子急,爱跟人干仗,车上有个人,能劝着我点!再说,能拼车的都是一个圈里的,多认识一些人,说不定还有生意上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他仿佛怕我误会他是个爱财如命的人。
“呵呵,合格的商人。”我半贬半褒。他笑。
“你每天都带饭啊?”看到我手里的饭盒,他很疑惑。
“不是啊,坐公交太挤,就不带,这不是方便了么,公司楼下的饭别说吃了,看见就够了。正好公司有冰箱和微波炉,所以就打算以后每天都自己带饭。”我解释说。
“就是,这附近真是没什么好吃的,自己带饭又省钱又干净还好吃。”
“省钱干净能保证,好吃可就难了。”我自嘲,不过自己对自己的手艺还是有点小小的肯定的。所以我请别人吃饭一般都是在家做着吃,出去吃花钱太多,而且也吃不好。
“有的吃就不错了。像我,一天三顿都在外面吃,老想我妈做的饭了,我也给员工买了微波炉,可是我发现只有结了婚的员工才带,小年轻们都嫌麻烦。”我笑笑,没再说话。
每个人说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都是温柔的。
四环主路走的还算顺畅,但走到五环就明显慢了下来。最后慢到车停了下来。
“妈的,又堵到这儿了。”周旭对于自己的粗口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当然,现实生活不会像电视剧里的人那样,无论男女,都有爆粗口的时候,当然也包括我。所以谁都不会因为对方一句口头禅似的粗口而改变对彼此的印象。
“你有急事啊?”我看他有点急,忙问。
“没有,不是怕耽误你回家嘛!”他解释说。
“我没事,回家也是做饭吃饭上网睡觉。”再说我坐公交也一样堵。正说着,我的手机响了,由于包里东西太多,歌唱了好久我才找到手机。我的铃声是张学友的情网。
他惊讶的看着我,仿佛不相信我会听那么老的歌似的。是大姐的电话。
“喂?”我用老家话说。
“小郁,你到哪了?你忘了今天飞飞今天过生日呢。”姐姐说。
“哦,我竟然把这事忘了,我估计再过半小时就到家了,五环有点堵。”
“好,你尽快赶过来吧,别买东西。”姐姐嘱咐我。
“知道了。”挂了电话。亲人之间的通话总是简明扼要的。
他瞅瞅我手机,看看我说:“你有事啊?”
“没事,我大外甥今天过两周岁生日,我姐叫我一起出去吃饭。不着急的,她知道我下班时间。”
他点点头,表示明了。
“你是xx人?”他问
“你听出来了?”我惊讶,其实我不是xx人,但没多做解释。
“上大学时,有个同学是XX地方的,听你跟他说话差不多。”
“哦怪不得呢。”我家乡的口音和xx有九分相似。
“来北京几年了?”
“快五年了。”
“哦!毕业没两年吧?”
“不是啊,都毕业五年多了。”他肯定以为我读了大学,“我是高中毕业。”我解释。
“怎么没上大学?”他眼神里似乎有些同情,但由于天暗下来的原因,我不太确定。也许他以为我是因为家境不好而没有读成大学。当然我家家境的确不好。但我如果能考上大学的话,爸妈也不会不让我读。说白了是自己不争气。
“成绩不好,高考我英语考了60分,150分的题,那60分的选择题也是我抓阄抓来的。”我说的是实话,“数学91分,语文136分,理综87分。374分,专科都上不了。”我哀叹,没有上大学是我一生的遗憾。现在还记得知道自己落榜后哭的死去活来的样子。
“可以复读啊!”
“当然!复读了,第二年学的文科,比第一年考的还惨。”对于高考的结果我一直很坦然,我知道我没有付出,我得到的那些回报是合理的。
“哦!那你上学挺早啊?”
“呵呵!我们那边人口多,是八年制教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我上学那会还没有幼儿园,直接读的一年级。”
“哦!是这样啊,你毕业后就在北京了?”
“是啊。”
“一直做这行吗?”
“不,做过一年医疗器械。呃!是给医院和学校的研究生做研究用的医疗器械。”我生怕他理解成成人用品。
“哦!那你在这行也四年多了。怎么没有自己做?”
“入行第一年就想自己做来着,可是资金呢?”
他摇头表示无奈。
“其实北京的IT行业基本已经饱和了,我刚入行的时候做的是数码类产品,当时我就知道最近两三年二线城市对IT产品的需求会加速上升,而北京房租在上涨,商家在扩张,缓慢的需求增长也都是来自周边城市。我当时特别想回家在市区开个电脑公司,销售和维修一体的那种,因为品牌再大,它的维修点还是有限的,所以维修这一块不能说是肥肉吧,也是个小鸡腿。再说即使有指定维修点,也只是给保内非人为损坏的机器进行免费维修,而非人为损坏的机器极少,如果是人为损坏,或者保外机器指定维修点的收费是非常昂贵的,比如华硕一个光驱就要八百块钱,而买一个新的外置光驱也才三四百块。”
他赞赏的点点头。
“可是现在晚了,我现在好多客户把店都开到下面乡镇了。所以我也就老老实实的在北京混日子了。”
“其实在北京,也还是有做下去的必要的,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有好的渠道,也就是和厂家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会让你有价格优势,你价格好,出货自然多,出的多,厂商给你的价格自然会越来越好,这是个良性循环。二是或者你有很好的客户关系,尤其是行业客户,做行业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政府的钱毕竟还是好赚的,但未必每个人都能抢的到。再就是要么你有很大的渠道圈子,内部消化的数量是惊人的,你一个人掌握的客户量,和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掌握的客户量不是一个级别的。这三个说起来也比较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说。但并非要全部具备,只具其一便不会亏本,当然兼具就更有赚头了。”
他说的没错,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京的市场再低迷饱和,也还是够商家吃饱饭的。
“你住大概什么位置?”
“就是那个实惠小吃和那个东北菜的中间胡同。”
“哦。”
本来想让他在路口停下,自己走进去。
“就在这里停下吧。”
“没事的,一脚油门的事,再说我也顺路,在你们胡同口停下吧。”
我没再坚持。
下了车,和他说再见,便去了旁边的超市,准备给姐姐家孩子买个玩具车。
给孩子过生日,其实不过是大人找的由头来聚聚,喝了点酒,有点晕,回家洗漱完毕倒头就睡,也懒得理会农场里的菜被人偷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