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风云突变 ...
-
“一千两!杨文广!大宋子民!”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一次,人群中再无什么激动的议论声,反倒是一片小声的窃窃私语。好奇的人倒是更加多了,究竟是什么人?
最为吃惊的人应该属殳萧萧,他方才已经决定取下《和景诗》焚毁了,未曾想半道就真杀出一个程咬金。且不说其他的,敢出来和耶律隆裕叫价,这人的胆量已经不小了。更何况能随口一说拿出一千两的,应该是富商贵胄,可京城里他又是那一号?怎么如此陌生?
说话间,那位喊价的仁兄已经移驾到了台前,大家这才借着微弱的月光和淡淡的灯火看清了他的容颜……
“嗯?”
“哦!”
“啊……”大家的反应都只有一个,惊讶。
“怎么会这样……”潘隐小声地惊叹道。
“太……”文含也很吃惊。
来人只是一个弱冠少年,看上去也不过就是潘隐那点光景。他是一个孩子,可又不是一个孩子。一双细长但稚气十足的眼,神情举止间流露出的是贵族气息。
那少年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台,拱手向众人行礼。站定以后也不等别人问话,自己抢先开了口,“小可不才,愿以一千两买下殳公子的诗作。”
台下众人都啧啧称奇,他仿佛是奉了什么神谕一般出现的。
殳萧萧此刻唯有感叹后生可畏。“小公子,姓杨,名文广。不知令尊大人的尊姓大名?”萧萧一下就非常想知道来人的家世,甚至是顾不得什么礼仪了。
文广也没有特别反感他的话,可也压根儿没准备要告诉他。“无名小卒,何足挂齿。”
萧萧自知对方不愿多透露,也不再追问,更何况太阳底下是藏不住什么秘密的。偌大的京城,还没有萧萧想知而不可知的。
“我敬重殳兄一片赤诚,所以买下《和景诗》,这里是一千两银票,希望兄台能当场兑现。”说完便掏出了银票。
珠帘炮似的,看来是急着想走,哼,看你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想到这儿,萧萧也释怀了。兀自将《和景诗》递予了他。
杨文广……无名小卒?隆裕想到也发笑,其实,在宋人最敬重的将军的家谱上就能查到这个名字。杨家,再过多少年,它也不会为世人所忘记。金刀杨业,忠心耿耿,屡立战功,最后以身殉国,他的七个儿子,个个精忠报国,七子去一子回,六个战死沙场,唯一留下的血脉,便是长子杨延庆的独子,也就是杨文广。更了不得的是,杨门的儿媳,都是能征善战的女将,佘赛花,穆桂英,杨八妹,杨排风,都是不容小觑的巾帼英雄。宋人竟都无知无觉。
“其实,他们都出了一样的价钱,为什么反而要卖给后来者呢?”
这话的声音可谓是不大不小,台上的都听到了。确切的说是相关的都听见了。所有的人都看了过来,然后陷进了沉默。
文含不禁小声责备道,“不该多事……”
潘隐无奈地朝老师吐了吐舌头。
“嘻嘻嘻……”耶律隆裕看到,失声笑了出来。目光又朝他凝聚。
萧萧不明所以。
文广心生疑窦。
隐隐羞云满面。
文含……因该是有点,一点点,只是一点点,生气。
“如此,也有些道理。”萧萧说道,“两位觉得如何?”
“嘻嘻……”隆裕收敛了一些,“无所谓啊。”轻描淡写。
文广一下也没料到有这一查,良久,他突然有了主意。
“不如这样,”文广转过身,朝潘隐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由殳兄决定吧。”
还真是抛绣球选亲,丢哪儿算哪儿。
“我早就已经作出了决定”,萧萧还是紧紧盯住隆裕,“不是吗?”
“既然我们当事的三方都没有意见,那么,成交。”说完,便在案几上放下了银票,取走了《和景诗》。
不想,事情竟如此收场了。
台下一下传来了叫好声,人们欢欣鼓舞,拍手称好。
隆裕自觉大幕已经落下,便也觉得无趣,要离开了。
文广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走下了台……
隐隐和文含也转身要离开了……
“公子,请等一等。”文广叫住了他们,“刚才公子说得很有道理,文广仔细思量了一番。决定还是将《和景诗》交给第三个人比较合适。”
“我?为什么是我?”隐隐觉得事出突兀。文含也暗暗吃惊。
“因为,你是唯一一个提出异议的人,不是吗?”说完便丢下《和景诗》,转身就走了。留在潘隐视线理的只有一个背影。
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转折一下子蒙了,台上台下没人看得明白。可转眼间那个仿佛扭转乾坤的少年已经走出了视线,终而得不到任何解释。他似乎把所有的答案都抛给了一个比他更年轻更稚嫩的男孩。
这一夜的风总算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