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六章 ...

  •   有过文物工作经历的文言凯查阅过乌浟县志,里面有很长的篇幅记载冬塘过去的辉煌。

      文言凯夫妇绕着区委院外走了一圈,回到了院子内。
      院子里白桦树长得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洁白雅致十分引人注目。这些枝叶扶疏、树干修直,丛植于区委院落庭园和周围的桦树,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林。

      “要是人心也都这样,该多好啊。”
      文言凯看到眼前这些树干挺直的桦树,不禁感叹道。
      “那不是跟你一样了吗?”简约芳拿树的样子嘲笑丈夫。
      “无论多耿直的人,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那不也挺好吗?像这挺直的桦树,固然可爱;可是一旦遇上什么狂风暴雨,很容易折断。”
      “我们是山区气候,暴雨的时候时常会有,但狂风大作的天气很少。”

      文言凯说。妻子简约芳不是乌浟人,丈夫常用“我们”告诉妻子当地的一些事情,对妻子无法理解当地的一些自然资源现象也会不厌其烦地解释。

      “我年轻的时候,在冬塘工作四年。不论是山、是河,还是这里的人,都很朴实。”
      文言凯说。带着妻子走过一幢楼前。
      这楼的砖墙,也是赭红色。屋顶呈圆形,与教堂其他建筑一样的风格。

      从楼梯口左转向二楼的楼面上铺有一层杉树皮,这种杉树皮在靠近屋檐前的地方,整齐地垒着一叠叠;往下看一楼则垒的更多,而是一排一排垒在屋檐下。
      铺设在楼面上的杉树皮,除了用来减少人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还可以在这严寒的冬天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使室内达到温暖舒适效果。
      冬季过后,这些杉树皮就会转移,成了茅舍棚屋的屋茸。

      有一处人家,在一楼那排排杉树皮前面的两棵桦树中间,糸有长长的麻绳用来晾晒衣物。
      有冻裂折断的桦树枝掉落下地面,发出“咔嚓”的清脆的响声。
      这时,已到傍晚时分,天空灰蒙蒙的。

      文言凯为自己点了一支烟。烟点着后,文言凯深深地吸了一口,他还是执拗地对妻子说:“你一会儿过去,与小尚说,让她答应与振实来往。”
      妻子闻言不语。
      夫妻俩在一处楼梯的拐角处停了下来。这一处楼梯,径直通向他们夫妻俩住的地方:区委招待所,那二楼的几间房。

      他们拾级而上,在二楼。妻子突然发话:
      “好像老周家的大儿媳妇和二儿子过来了。我们去坐坐吧。”
      简约芳刚才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和雨秀春子的说话声。她把看到楼下院子里走动的人影对丈夫说。
      丈夫没作声,妻子再开口:
      “让老周的大媳妇陪我一起去,总可以吧?”妻子征询丈夫的意见。
      “唔。”

      周瑞年的房间,大儿媳妇在替公公收拾房间。
      雨秀还是这样认为,如果小文父母要是应允的话,应该留下来在家里吃个饭,了解一下二堂哥的情况或家景。

      小文父母来到自己家里了,不知道公公周瑞年是怎样邀请他们来的,公公对振实与小文相亲的事,又是怎样打算的呢?

      雨秀知道振实和小文虽说认识已有好几年,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让小文心存隔阂。

      小文一开始对振实求亲也一直持排斥的态度,要是真的走到一起那一步,还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一段时间。

      雨秀摸不清小文对振实的底细,看到公公事必躬亲,她为自己无能为力心生疚意。现在她知道自己并非只是作媒那么简单,这似乎关乎周家在小文和他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公公周瑞年从一开始就有心要促成这一桩亲事,这是再明白不过了。

      “爸,他们怎么不在家里吃饭呢?”
      雨秀抬起头,再问公公。
      她把自己和婆婆的疑惑对区委书记的公公说了出来。
      “区里厨师手艺比你妈好。还有几天就过年了,你和你妈会更忙的。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不往家里头带客人。”
      周瑞年很体谅妻子和儿媳妇,他笑着对儿媳妇说。

      “小文爸爸妈妈去家里对妈和大婶不理不睬的。”
      雨秀顿了顿,对公公说。
      “什么不理不睬?人家没有对你妈和大婶板着副面孔吧?”
      周瑞年说到这,停了一会儿,才告诉儿媳妇道:
      “老文夫妇同意让小文来家里走走。行的话年前就订下来。以后小文那里,你得好好做做她的工作,多用用脑筋,有什么难处,直接说岀来。单凭你二堂哥是不行的。”

      听周瑞年这么一说,雨秀十分高兴。她回答公公道:“嗯!我知道了,爸。”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心里要有积极因素,还要有坚强的意志。”
      周瑞年还是谆谆告诫儿媳妇和儿子说。
      完了后,他让雨秀和春子告诉春子妈,他这几天要到处跑,要在年三十才回家。
      “回来太晚就不要等我们吃年夜饭了,振岩振实跟我一起。”
      他说完再嘱咐儿媳。

      “我和妈开始以为是西山来人了,好担心。”
      现在,雨秀终于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公公。
      “都快过年了,西山来人干什么?就是来人,也不见得是什么不好的事。你爸爸和一些同志都好好的。这一方面,你和你妈妈不要去担心了。”
      周瑞年安慰媳妇说。

      雨秀对于西山的日子还是心有余悸。现在稍有触及,回忆父亲被批斗艰难的样子便清晰地浮现在脑子里。心头抑制不住的焦灼和涌上来的感伤,让她恐惧不己。
      她惧怕西山来人,也不愿意是西山来的人。

      现在住到未婚夫家,与婆婆一起煮饭、照顾弟弟妹妹、侍奉俩个爷爷、拾掇这个家,她觉得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远远不及周瑞年和春子妈对自己和自己全家人的照顾。聪明的雨秀和她父母比谁都清楚,如果不是公公的庇护他们一家将会是怎样一种窘迫的生活。

      在春子家的生活中,她们姐妹已把自己的命运同这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过去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办事和读书是同样的道理。一件事太容易办到,那就不叫做事情了。古人也有好事多磨的说法。读书也是一样,少年读书,要好学不倦。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周瑞年向儿媳妇和好读古书的二儿子说。他话还没说完,他还要借此告诫儿媳妇和儿子,
      “办事也是一样。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是曾文正公讲的,春子你要好好看他的书!雨秀是当老师的,有空也得看。争取把过去小学堂启蒙的书看完。 ”

      公公这么一说,雨秀明白公公是在考虑孙辈上教育的事情了。

      “以后让春子教小孩。”
      雨秀瞄了春子一眼,说出公公的心意。
      “春子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母亲方便。在教育子女这方面上,不要有什么懒惰的思想。”
      周瑞年纠正儿媳的想法。

      “春子这些过年的日子,带好弟弟妹妹,不要去人多炸爆竹的地方。”
      周瑞年又对只顾低头看书的儿子说。
      “知道了。爸。”春子答道。

      如果是春天,苍穹会在明亮的光照下,显得格外澄清。但现在雨雪天气的冬天,总是雾霭沉沉,甚至还有些灰暗。

      周瑞年在书桌前摊开一张诺大的白纸。他让儿子替他写副字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

      他朝隔壁喊儿子:
      “春子替爸爸写幅字帖挂在墙上。”
      “写什么呢?”春子过来,站在桌子一边,看着父亲打开书柜拉门,拿出毛笔和一瓶墨汁。
      “纪念白求恩。”周瑞年告诉儿子。
      周瑞年把毛笔递给儿子手中,再把一大瓶墨汁在桌面上拧开,让春子站到书桌前。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春子写好后,用二张高凳垒着,父亲和雨秀在下面扶住,他站在凳子上面,贴在父亲卧室床头对面的墙面主席像旁边。

      “吾日三省吾身。先正其身,然再去正人。你们也是一样。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夾紧尾巴做人。就算有时会犯错,但要力戒犯大错。”
      周瑞年抬头仰望着说。

      文言凯夫妇来到周瑞年房子的门前,丈夫用手轻叩了几下门,春子起身把门启开。
      “春子——”
      “伯父伯母!”春子站在门口。
      “现在知道我们了吧?” 文言凯笑着问春子。文言凯以前与春子见过面,但这样面对面的近距离,还是第一次。
      “小文爸爸妈妈。”春子回答道,微微地笑着问,“小文姐还没过来?”

      “一会儿我去叫小文——伯父伯母。”
      雨秀从一旁过来,抢先回答。 她笑盈盈地站到文言凯简约芳跟前。

      “雨秀,刚才在你家里没跟你打招呼,你不会怪怨我们吧?我和小文爸爸很感谢你常带小文去你家吃饭。”
      简约芳一见雨秀就向前拉住她的手热情地说,“小文每次回家都说你对她的好。”

      “小文常买冰棍给弟弟妹妹们吃。面也吃了不少。”雨秀让简约芳拉住自己的手说。

      “雨秀,我小尚在家总是'雨秀姐、雨秀姐‘地叫你,现在见到你,我们真愿意你就做小尚的姐姐,能够多多帮助她。”
      文言凯在沙发上坐了来,以长辈的口吻笑着着对初次见面的雨秀说。

      “小尚虽说满了二十岁,可性格却象个不懂事的孩子。我们作父母向你和老周一家表示感谢。”
      简约芳接着丈夫的话,很礼貌地朝从隔壁屋里走出来的周瑞年说。
      她挨着丈夫坐到沙发上后,才把握住雨秀的手松开。

      雨秀只是嫣然地笑着,对文言凯夫妇寒暄的客套话,她不知怎么回答。

      “很抱歉,住的地方太差了一点。乡下房子很简陋,不暖和的话再让人搂二床被子放房间,烤火炉也还有。”
      周瑞年过来迎上去又是打招呼又是关心地朝文言凯夫妇问。

      “比我们家好多了。来你老周的地盘上,管吃管喝,住得舒服,要是上面不找我,简大夫不上班,我们俩口子就长住你区里了。”
      文言凯接过周瑞年的活,也轻松地开玩笑说道。
      周瑞年在他们对面办公台旁边一张木椅子上也坐下。

      “比我们家里好呀。我想这么好的房子应该天天有人住才行。”
      文言凯把身子往周瑞年这边的椅子上方向靠了靠,朝周瑞年继续笑着,说。
      “噢?老文,你不说我还没想过,你也在冬塘工作过,那些腰酸腿疼的老家伙都不肯来,是不敢来,从城里到这,”
      周瑞年用手指一下脚下,继续说,
      “上坡下坡的,悬崖陡峭的、转弯抹角的路,就把他们吓怕了。不像我们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习惯走山路。反而是脚踩在平地上会晃着腿肚子不稳。你要是愿意长住,我再给你收拾二间房子。”
      “哎,开玩笑的嘛。哪能长住?”
      “他呀,在城里也是不得安宁,天天在外面跑,很少着家。”
      简约芳插上话说。

      春子把暖炉挪到文言凯简约芳夫妇他们脚边,雨秀转身把刚刚洗净的赤茶碗放在他们面前的几上。
      这是区政府为新上任的区委书记所购。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它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
      据说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周瑞年打开一个竹筒茶罐,让儿媳把茶壶放在桌上,自己为文言凯夫妇沏上自己屋后今年新春季节茶园里的初茶。
      这茶罐里的茶,他快收藏一年了。春节过后,眼看又是一季的新茶开市。
      周瑞年平时喝白开水,不怎么喝茶。有人送他的茶,他都是转手送给他人。

      文言凯端起茶碗,瞧了瞧茶碗底部的印记。他很欣赏碗底“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一行字迹。
      他边仔细揣摩,边自言自语道:
      “茶壶是什么字呢?从侧面看茶壶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春子,你说茶壶和茶杯是一套的吧?”
      “好像不怎么一致呢?”
      春子凑过来,也仔细揣摩着,凭自己的视觉回答。

      “我想造茶具的时候,” 文言凯把赤茶碗拿到手中,仔细观察一会儿后,再放下说,“主要是考虑用来喝茶。并不在乎字。所以看起来才不像是一套。”
      文言凯有过多年的文物工作经历,略懂得这方面的雅趣。
      他把旁边的简约芳和雨秀说得糊涂了。

      “老文呀,你以前是搞文物工作的,看到这些就要问个究竟。孩子要是想学的话,我就让他拜你为师。”
      周瑞年用半开玩笑半认真口吻说。他端上茶壶为他斟上茶。
      “春子,你爸爸让你拜我为师,你愿意吗?”文言凯朝春子问。

      “现在还要上学呀。”春子回答说。
      “那就等你毕业吧?我收你为徒,说好了。”
      文言凯说到这呵呵地笑了起来。 接着又说,
      “其实,要想学,还得找文物专家当老师。你这么大时,我在部队上守文物仓库,从部队回来后,又安排到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十几年来跟那些专家朝夕相处,略懂一点点。但与专业人士比就差远了。”

      文言凯对春子说后,收敛笑容转头朝着周瑞年,说,“已经好些年没回老单位了,不知道还在不在?有时候,还真的担心他们啦。也担心那些坛坛罐罐……”

      文言凯止住了话题,没再让自己说下去。他低着头,还是细心地揣摩着摆在几上的茶具来。
      这套茶具,一直在周瑞年的房间,没有踫过。现在用来招待文言凯夫妇喝茶正合适。

      雨秀总是在家里忙,从没岀来在外面吃过饭。
      周瑞年和春子妈一样,也心疼自己这个贤惠的大儿媳妇,现在招待文言凯夫妇,雨秀又是红娘,与文小尚关系好,就让雨秀和春子来区里一起吃饭。

      从窄小的区委大门望过去,依稀可见伸出杨梅竹斜街道上古色古香的木质结构斜顶阁楼。
      斜顶阁楼的轮廓在夜色中黑魁魁地勾画出来。这些具有冬塘特色的阁楼,在建筑和布局上都下了一番功夫。
      杨梅竹巷街过去是茶马古道歇脚的地方。现在公社和区政府大大小小的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几乎都集中在小巷两旁的房屋里。

      小巷不长,却异乎寻常。
      最近的是民国初年,这里几幢房子曾经居住过蒋冯何几派人马的头面人物。他们在撕杀的战场上伤痕累累,隐匿在这里疗养。
      最经典的传言是:明代李闯王在杨梅竹斜街住了二天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杨梅竹斜街尽头就是“九鹤桥头”的东侧,那儿与木铺街相连。

      简约芳和雨秀从区里走出来。简约芳要去看女儿宿舍,她担心这么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女儿住的房子的冷暖。
      她把脖子上的围巾裹在头上,和雨秀相互挽着手臂,并步而行。
      “妈妈的老家呢?外公外婆还健在吗?”
      路上,简约芳问雨秀。
      “外公五年前故去了。外婆还在。”
      雨秀回答道。

      小巷的青石板路面有点懦湿,路面光滑。俩人脚步放得很慢,走得小心翼翼。
      “女儿大了,会关心爸爸妈妈了。可是也是到了嫁人的时候了。女儿最终还是要嫁人啊。”
      简约芳有些感伤地说。
      雨秀只是抿着嘴笑。
      她不知怎么回答。虽说小文是公公看中,让婆婆来说亲,但真正作媒的还是她。

      现在要把挽着自己胳膊这个女人的女儿嫁到乡下寡居的大婶家,这个作母亲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她心里很清楚。
      何况小文是来自这个家境条件不错的姑娘。

      “雨秀,就是嫁了人,也不能忘记爸爸妈妈啊!”
      简约芳以长者的身份嘱咐雨秀。
      “伯母,这是当然。女儿再怎么样,也是爸爸妈妈的女儿,那怕就是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小孩。”
      雨秀回答道。
      “伯母在医院上班,也遇见过父子母女打得头破血流的。几乎都是儿子结了婚分了家,女儿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小孩的人。看到母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这样的悖逆之事,我在想他们怎么能背人伦?心里面好一阵悲哀。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到了相互之间拳脚相加人伦尽丧的时候,我在想,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已经到了尽头?”

      “伯母,您是大夫,一定见过不少这样形形色色的人。我可是从来没有见过女儿敢和母亲打架的呀。儿子和父亲就更不消说了。
      “听您这么一说,我就想起我爸和我老爷爷平时对我们谆谆教诲。怪不得孩子从小就得培养。这一定是与父母在子女小时的教育有关。我们周家的人绝对不容许这样。”

      “雨秀,你真是个好姑娘!看你现在总是为你婆家说话,难怪老周全家上上下下这么喜欢你。作父母的,不懂得教小孩,从小到大有理无理,动不动打小孩,到了小孩大了,父母老了,开始还手打父母了。
      “伯母跟你说句实话,要是振实是你公公的儿子,我们就不用考虑这么多了。我们怕要是振实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你公公还会象现在这么照顾他吗?万一他有什么困难,他家孤儿寡母的,谁来帮他?我们小文跟着他怎么办?我们可都是大家庭出身的人。”

      简约芳说得很坦率。这些自己不能跟周瑞年明明白白说出来的话,现在她有意对雨秀说岀来,希望聪明的姑娘跟她公公递上这些话,让周瑞年知道自己作为小文父母的耽心。

      “伯母,我爸爸妈妈一直把大哥二哥当儿子,就不然怎么又骂又打的,就怕他们犯什么错有什么闪失,对不起故去的二??伯父。”
      雨秀显得很真挚地说。
      “也是,认识老周的人都这么说。一个人肩扛起三家人的重担,不容易呀。”

      看得出来周瑞年对儿媳妇很慈祥,这一点,不仅文言凯夫妇和女儿文小尚看在眼里,就是雨秀自己心里也是明白。

      “你公公说,你来冬塘这么多年,从未在外面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让你一起来区里吃顿饭。”简约芳告诉雨秀说。
      雨秀听后脸上马上绽开笑容,她满心高兴。但她口中却这么说:
      “家里的饭很好吃呀。而且跟着妈和大婶一起,也学会了做饭,现在三四个、五六个人的饭也会做。尽管做得没有大婶和妈的好吃。”
      “你大婶一个人怎么吃?在你家搭伙吃饭吗?”
      “平常的日子里她自己煮吃。老爷爷不许搭伙。老爷爷说,只要家里头有人,灶台上一定要有饭菜香,这样不管是遇上什么样的风浪,家也不会败落。不过要是她忙时和在农忙时节,大婶就会过来一起吃。现在快过年了,家里事情多,大婶过来帮手,也就在一起吃饭。”
      雨秀把老爷爷的教导原原本本告诉简约芳。

      周家虽说有饱经世事睿智的祖父诲人不倦的教导,但简约芳想到的是:这被周家大儿媳妇说出来的孤家寡母的情形,女儿要是嫁给这样的家庭,会不会掉进寂寞的深渊?

      对简约芳来说,张连英是这个沉闷的家庭的一扇窗。
      要是女儿婚后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如意地生活,父母那份愧疚抑郁的情绪,就会沉重地压在做父母的心头上。
      不过看到周家这个年轻的儿媳妇,这也不正说明周家家教的笃实吗?

      简约芳往雨秀脸上瞄了一眼,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心中感到如释重负。
      女儿自己也说,周瑞年是看到文小尚把自己的饭给小乞丐吃,才替振实来相亲的。
      周瑞年看重的是女儿的人品。
      文言凯夫妇也肯定:至少振实的人品是没问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