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观念之航2 ...

  •   观念之航2
      早饭是在院里的石桌上吃的,粥是新碾的小米熬的,就着腌萝卜和煮鸡蛋,香气飘得满院都是。老人的儿媳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一碟刚蒸好的红薯,笑着往老人碗里放了一块:“爹,您多吃点,上午还要去坡上看看果树。”老人点点头,又把红薯夹给了旁边的孙辈,“孩子正长身体,给她吃。”孙辈才上小学,手里拿着鸡蛋,剥了壳先递到妈妈嘴边:“妈,你也吃。”儿媳笑着咬了一口,眼里满是暖意。院里的石榴树刚抽新叶,嫩红的芽儿缀在枝头,是去年冬天全家一起修剪的枝桠,当时老人说“树跟人一样,得剪去没用的枝,才能把养分都用在结果上”,儿媳听了,就跟着老人学怎么辨好坏枝,孙辈在旁边帮忙递剪刀,虽然剪得歪歪扭扭,可一家人说说笑笑,倒也快活得很。吃完饭,儿媳收拾碗筷,年轻人去把农具归置好,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烟,看着孙辈在院里追着蝴蝶跑,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那会儿他刚娶媳妇,家里穷,住的还是土坯房,有一年下大雨,房顶漏得厉害,他跟媳妇连夜用塑料布盖,孩子吓得哭,可两人没吵一句,就着煤油灯商量着第二天怎么修房顶。后来日子慢慢好起来,盖了砖房,添了家电,可不管怎么变,一家人从没红过脸。有次儿媳跟儿子拌嘴,是因为儿子想把老房子拆了盖新房,儿媳觉得老房子有念想,该留着。老人没多说,只是把两人叫到院里,指着那棵石榴树说:“这树是你们结婚那年种的,当时才胳膊粗,现在都能遮阴凉了。日子就像这树,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可不能因为这点事就伤了和气——家合万事兴,不是说家里没矛盾,是矛盾来了,一家人一起想办法,不是互相怄气。”后来儿子和儿媳商量着,把老房子修缮了一下,改成了放农具和杂物的地方,新房就盖在老房子旁边,既不占地方,又留了念想。这会儿孙辈跑过来,拉着老人的手要去看石榴树,老人笑着站起来,心里琢磨着:等秋天石榴熟了,得叫上邻居们一起来吃,去年邻居家的枣子熟了,不也送了满满一筐过来么。
      上午的太阳渐渐热起来,年轻人扛着梯子去坡上修果树,刚走到半路,就看见邻居家的老太太在路边着急地转圈圈,手里还拿着一个破了的竹篮。“婶子,您怎么了?”年轻人赶紧上前问。老太太叹了口气:“别提了,刚去镇上买了点种子,回来路上篮子破了,种子撒了一地,我这眼神不好,捡了半天也没捡多少。”年轻人放下梯子,蹲下身帮着捡种子,一边捡一边说:“婶子,您别急,我帮您捡,捡完了我再给您找个新篮子。”正捡着,儿媳提着水壶过来送水,见了这情景,也放下水壶一起帮忙,还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婶子,先用这个装,比竹篮结实。”老太太感激得不行,一个劲地说“谢谢”。等把种子都捡完,年轻人又把老太太送回了家,老太太非要留他们喝口水,还从柜里拿出一包点心,塞到孙辈手里:“孩子,拿着吃,甜着呢。”年轻人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临走时说:“婶子,您要是有啥活儿干不动,就跟我们说,别客气。”老太太点点头,看着他们走远,嘴里念叨着:“都是好人家啊。”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帮邻居了,去年夏天,邻居家的男人在外地打工,老太太家里的水井坏了,还是年轻人帮忙修的;前年冬天,雪下得大,年轻人早起扫雪,还把邻居家门前的雪一起扫了。村里的人都说,这家人和气,跟谁都处得好。有次村里商量着搞个合作社,一起种有机蔬菜,卖到城里去,有人担心会亏本,有人怕别人偷懒占便宜,吵来吵去没个结果。年轻人主动站出来说:“咱们别吵,先算笔账——一家种一亩,没人管技术,也没人找销路,肯定赚不了多少;要是咱们一起种十亩,统一买种子,统一请技术员,统一找销路,成本低了,卖价也能高些,这不就是‘和气生财’么?”老人也在旁边帮腔:“是啊,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别为了点小事伤了和气。咱们一起干,赚了钱大家分,亏了钱大家一起担,总比一个人扛着强。”村里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跟着一起搞起了合作社。年轻人负责跑销路,儿媳负责记账,老人负责指导种植技术,其他村民也各有分工——有人管浇水,有人管施肥,有人管采摘。刚开始也有小摩擦,比如有人觉得自己干得多,分得少,可年轻人从不跟人争,只是把账算得明明白白,还主动把自己的分红多拿出来一点,分给干得勤的人。时间长了,大家也就心服口服了,合作社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第一年就赚了不少钱,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红利。有个以前爱计较的村民,拿着红利,不好意思地对年轻人说:“以前是我小心眼了,还是你说得对,和气才能生财啊。”
      夏天来得快,几场雨过后,田里的稻禾长得齐腰高,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就翻起浪。合作社的蔬菜也到了采收期,每天天不亮,村里的人就背着筐去地里摘菜,年轻人则开着货车,把菜送到城里的超市和菜市场。有次城里的超市老板说,想增加供应量,可村里的种植面积不够,年轻人就跟大家商量,能不能把周边村里的人也拉进来一起干。有人担心人多了不好管,年轻人说:“人多力量大,只要咱们把规矩立好,谁也别想偷懒,谁也别想占便宜,就能一起赚钱。”于是,他们又联系了周边两个村的农户,扩大了种植规模,还请了专业的农技师,教大家怎么种出更优质的蔬菜。儿媳则忙着建微信群,把蔬菜的生长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群里,让城里的客户能看到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吃得放心。有次一个客户说,想周末带孩子来村里体验采摘,儿媳就跟大家商量,把村里的闲置房屋收拾出来,搞个简单的农家乐,既能让客户体验采摘,又能多一份收入。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老人还提议,把村里的老手艺也展示出来,比如编竹篮、做豆腐,让城里来的人能感受到乡村的味道。农家乐开起来后,生意很红火,周末来的人络绎不绝,孩子们在田里追着蝴蝶跑,大人们则忙着采摘蔬菜,晚上坐在院里吃着自己摘的菜,听老人讲村里的故事,别提多热闹了。有个客户说:“你们这儿真好,空气好,人也好,下次我还带朋友来。”年轻人听了,心里很高兴——他知道,这就是“人类和谐”的好处,你对别人真诚,别人就对你友善;大家一起努力,就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稻田里一片金黄,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轰鸣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合作社的蔬菜也迎来了第二次采收,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菜、打包、装车,脸上都带着笑。老人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田的稻穗,又看了看忙碌的家人和邻居,忽然想起年轻时的日子——那会儿村里穷,大家都只顾着自己家的地,有时候为了争一点水源,还会吵起来,哪像现在这样,你帮我,我帮你,一起赚钱。孙辈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摘的苹果,递到老人嘴边:“爷爷,甜不甜?”老人咬了一口,甜得心里都发暖,“甜,真甜。”儿媳走过来,递给老人一条毛巾:“爹,您歇会儿,别累着了。”年轻人也走了过来,笑着说:“爹,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好,咱们合作社又能多分点钱了。”老人点点头,看着远处的夕阳,把余晖洒在稻田里,像铺了一层金箔。他忽然想起以前听老辈人说的话:“天地和,万物生;家庭和,日子兴;邻里和,福气浓。”这会儿才真正明白,“和谐”不是一句空话,是土地不被糟蹋,所以能长出好粮食;是家里不吵不闹,所以能过得顺心;是邻里互相帮衬,所以能一起赚钱。就像院里的石榴树,你给它浇水、施肥、修剪,它就给你结满红彤彤的果子;就像合作社的蔬菜,大家一起用心种,一起找销路,就能卖个好价钱。
      冬天来得悄无声息,第一场雪下得不大,却把村里的屋顶和树枝都染成了白色。院里的石榴树光秃秃的,可枝桠间还挂着几个没摘的石榴,冻得通红,像一个个小灯笼。一家人围在屋里的火塘边,火塘里烧着木柴,噼啪作响,上面架着的水壶冒着热气。儿媳在厨房里包饺子,孙辈在旁边帮忙擀皮,虽然擀得又厚又圆,可儿媳还是笑着夸她:“咱们家孩子真能干。”年轻人在旁边整理合作社的账本,一边算一边说:“今年咱们除了卖蔬菜和粮食,农家乐也赚了不少,明年咱们可以再加点项目,比如搞个垂钓池,让来的人能钓鱼。”老人坐在火塘边,喝着热茶,听着家人的话,心里满是踏实。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是邻居老太太,手里拿着一碗刚煮好的红薯粥:“我煮了点粥,给你们送一碗过来,暖和暖和。”儿媳赶紧接过粥,笑着说:“婶子,您太客气了,快进来烤烤火。”老太太走进来,坐在火塘边,看着屋里的景象,笑着说:“还是你们家热闹,一到冬天,我就爱来你们家串门。”孙辈跑过来,拉着老太太的手,给她看自己画的画,画的是院里的石榴树,还有田里的稻子,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老太太看着画,又看了看一家人,忽然说:“我这辈子没什么文化,可我知道,日子过得好不好,就看家里和不和,邻里和不和。你们家这样,就是最好的日子了。”老人点点头,接过儿媳递过来的饺子,咬了一口,是白菜猪肉馅的,鲜得很。他看着窗外的雪,又看了看屋里的家人和邻居,心里忽然觉得无比满足——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土地肥沃,粮食满仓;家里和睦,笑声不断;邻里友善,互相帮衬。没有争吵,没有算计,只有踏实的日子和浓浓的人情味。就像火塘里的火,虽然不旺,却能暖到人的心里;就像碗里的饺子,虽然普通,却能让人吃得舒心。他忽然想起“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两句话,以前总觉得是老辈人的唠叨,这会儿才明白,这是过日子最实在的道理——你待人和气,别人就愿意跟你合作;你家里和睦,日子就过得顺风顺水。大自然不跟你较劲,你就能有好收成;家人不跟你怄气,你就能有好心情;邻里不跟你疏远,你就能有好帮手。这样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才是能长久的好日子。雪还在下,可屋里的暖意却越来越浓,火塘里的木柴还在噼啪作响,像是在为这和谐的日子鼓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