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珍藏 ...
-
第九章
我,
这片被永恒固定于此的时光,
这枚沉默地吸纳了无数欢笑与叹息的镜片,依旧驻留在书架的最高处。
我的视野,
是这方客厅的恒定舞台,
而舞台上的剧目,
已从惊心动魄的备考风暴,
转入了一段宁静而丰盈的间奏。
小雨成功考入美院附中的喜悦,
并未像烟花般剧烈燃烧后迅速熄灭,
而是如同一种温暖的底色,
持久地浸润着这个家的每一寸空气。
那份得偿所愿的笃定,
驱散了长久以来盘踞的焦虑与不确定。
生活,仿佛一条穿越了险滩的溪流,
终于汇入了开阔平缓的河床,
在阳光下闪烁着安稳的波光。
苏雯肩头那无形的重压,
显而易见地减轻了。
她依旧忙碌,
社区花园进入了长期的维护与活动策划阶段,但她的节奏变得从容,
眉宇间那抹因常年紧绷而生的细痕,
似乎也被时光悄然抚平了些许。
她的笑容多了,
那笑意常常是从眼底缓缓漾开,
带着一种卸下重担后的柔和与明亮。
有时,她会泡一壶茶,
独自坐在夕阳斜照的客厅里,
什么也不做,
只是安静地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
只属于她自己的宁静。
小雨则像一株挣脱了岩石压迫的树苗,
在新的土壤和天空下恣意伸展着枝桠。
附中的生活紧张而充实,
她带回家的,
不再是揉碎的画纸和焦躁的叹息,
而是越来越多的、被导师嘉许的习作,
以及各种新奇的艺术思潮和见闻。
她的谈论中,
开始频繁出现志同道合的同学的名字,
引述着不同导师的艺术观点,
她的世界,正以健康的速度,
稳健而蓬勃地向外扩张。
我安然地凝视着这一切,
玻璃下的笑容仿佛也因她们的安稳而变得更加温润。
时光的河流,
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流淌下去。
直到那个微风和煦的周末午后,
一丝微妙的、不同于往常的涟漪,
悄然在这个家的氛围中荡开。
门铃响起,苏雯去开门。
门外站着的,不是快递员,
是一位面带和煦笑容、
气质沉静从容的中年男士。
他手中没有提着看似刻意的礼物,
只是自然地站在光影里,眼神明亮而坦诚。
“苏雯,没打扰吧?之前社区花园艺术角的设计方案,我这边又补充了一点想法,顺路过来跟你聊聊。”
他的声音不高不低,
带着一种令人舒适的稳重与温和。
苏雯显然有些意外,
但很快便露出了真诚的微笑:
“李老师?您太费心了,快请进。”
这位李老师,
我有些模糊的印象。
他是社区大学的艺术系讲师,
也住在同一个小区。
在屋顶花园项目后期,
关于公共艺术装置的设置,
他曾以专业人士的身份提供过一些极富见地的建议,与苏雯有过几次工作上的交流。
似乎,
后来在小区散步时,
也偶遇过几次,
有过短暂的、愉快的交谈。
他走进来,目光礼貌地掠过客厅,
也在我的身上停留了一瞬,
那眼神里带着对旧物时光的欣赏,
而非审视。
他与苏雯在沙发坐下,
话题很快从设计方案,
延伸到近期市美术馆的某个展览,
再到各自领域的一些趣闻。
他们的交谈流畅而愉快,
空气中流动着一种成年人之间智力与情感上的默契与共鸣。
小雨从画室出来倒水,
看到客人,乖巧地打了声招呼。
李老师笑着看向小雨,
询问她在附中的适应情况,
言语间没有丝毫长辈的架子,
更像是同行间的平等交流,
甚至就某个色彩运用的问题,
和小雨简单探讨了几句,
引得小雨眼睛发亮,
多说了不少想法。
那一刻,我从高处俯瞰,
看到苏雯侧耳倾听时,
唇角那抹不自觉扬起的美好弧度;
看到小雨眼中对这位博学而谦和的长者的尊重与交流的愉悦;
也看到李老师目光掠过苏雯时,
那份含蓄却无法掩藏的欣赏与温柔。
一种奇异的、温热的感觉,
如同初春的融雪,
悄然浸润过我冰冷的玻璃表面。
我感到胸腔内那颗被定格的、
纸做的心脏,似乎传来一丝极细微的悸动。
苏雯的世界,
不应该只有永无止境的付出与守护,
她也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
温暖的灯火与依靠。
一种为她感到的、巨大的欣慰,
如同暖流般席卷了我。
那次之后,李老师的身影,
开始以一种不令人反感、
反而让这个家更添生气的频率,
恰到好处地出现。
有时是带来几本他精挑细选、
觉得苏雯和小雨都会感兴趣的画册或游记;有时是得知某个不错的讲座或小型画展,
会自然地邀请苏雯一同前往;
有时,则只是在周末,
带着一些新鲜的、他亲自挑选的食材,
系上围裙,在厨房里忙碌一阵,
端出几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肴。
他就像一阵温润的春雨,
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苏雯和小雨的生活。
他不试图急切地占据空间,
也不刻意地讨好献媚,
只是用一种恰到好处的陪伴和润物无声的关怀,慢慢地、尊重地融入进来。
我清晰地观察到苏雯身上那些细微而美好的变化。
她眉宇间常年萦绕的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疲惫,
渐渐被一种更明亮的光彩所取代。
她开始偶尔会换上新买的、
颜色柔和的羊绒衫,
会在出门前,对着玄关的镜子,
将一缕碎发别到耳后,
动作里带着一丝久违的、
属于女性的婉约与在意。
她笑声的音量,
似乎也提高了些许,
那笑声里,
带着一种被理解、被珍视的鲜活与生动。
小雨对此,
经历了短暂的、不动声色的观察期后,
也呈现出一种默许甚至乐见其成的态度。
她与李老师的相处,更像是一种忘年之交。他会认真看她的画,
提出中肯却不越界的建议,
也会和她讨论一些更前沿的艺术观念。
他尊重她的梦想空间,
也由衷地欣赏和支持苏雯的独立与坚韧。
这种建立在平等、
理解和真诚基础上的关系,
自然而然地消弭了所有可能的隔阂与尴尬。
又是一个黄昏,
夕阳将橘红色的暖光慷慨地洒满客厅。
苏雯、李老师,还有刚从画室出来、
身上还沾着些许颜料痕迹的小雨,
三人围坐在餐桌旁。
桌上不是外卖,
是李老师下厨烹饪的几道家常菜,
热气腾腾,香气交织成最朴素的幸福味道。
他们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话题从小雨下周要去郊外写生的计划,
到李老师即将开始的暑期公共艺术项目,
再到苏雯社区花园荣获的一个省级环保奖项。
没有刻意营造的温馨,
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
如同家人般的日常氛围。
灯光柔和,
映照着他们脸上松弛而真实的笑意,
连空气中飘散的饭菜香,
都带着安稳的味道。
我看着这一幕,
相片中的我们——那对年轻的夫妻和豁牙的小女孩,仿佛也在这温暖的灯光与笑语中,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祝福般的笑容。
我感到一种深沉的、近乎圆满的平静。
时光荏苒,生命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交织。
苏雯没有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与辛劳里,
她勇敢地、也是幸运地,
迎来了属于她的新的春天;
小雨在她的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行,
羽翼渐丰;
而这个家,
因为这份新的、健康的爱的加入,
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完整的温暖。
后来,
在一个天光澄澈、微风拂面的日子,
他们去拍了一张新的全家福。
照片洗出来那天,苏雯将它带回了家。
她站在客厅中央,
午后的阳光在她周身勾勒出柔和的光晕。
她手里捧着那个崭新的、
简约而雅致的木质相框。
相片里,她穿着一条素雅的长裙,
头微微偏向身边的李老师,
笑容温婉而沉静,眼底闪烁着幸福的光;
李老师站在她身侧,手臂轻轻环着她的肩,眼神里是沉稳的满足与呵护;
站在他们中间的小雨,
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一手挽着母亲,一手俏皮地比着姿势,
笑得阳光灿烂,毫无阴霾。
他们三个,紧密而和谐地依偎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充满希望的新的整体。
苏雯仰起头,
目光穿越空间的距离,深深地望向我。
她的目光复杂而清澈,
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告别,
有对此刻幸福的确认,
更有一种仿佛在向相片中年轻的我、
向那段被封存的旧日时光,
无声地诉说与汇报的意味。
然后,
她转过身,看向身边的小雨。
小雨走了过来,
手中拿着那个小巧却坚实的家庭保险柜钥匙——那是苏雯在她考上附中后,
郑重交给她保管的,
象征着信任与生命的传承。
苏雯将我们三人的全家福,
庄重地、小心翼翼地,递到了小雨的手中。
小雨接过相框,
指尖无比轻柔地拂过光洁的玻璃表面。
她的眼神中,
翻涌着对过往那段由我们三人构成的、
不可复制的时光的深切眷恋,
但更多的,
是对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
完整的幸福的珍视与守护。
她走到书房那个安静的角落,
蹲下身,
用钥匙轻轻打开了那个承载着这个家最重要记忆的保险柜。
柜子里,存放着户口本、产权证,
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物,
小雨将全家福,稳稳地、端正地,
放在了里面。
我,成为了被珍藏的基石;
他们,成为了被祝福的未来。
她静静地凝视了片刻,
然后,伸出手,极其轻柔地,
仿佛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抚摸了相框上我们三人的笑脸。
最终,
她轻轻地、坚定地关上了保险柜的门。
“咔哒”一声轻响,
如同一个温柔而庄重的句点,
落在时光的画卷上。
我,这片承载了太多记忆的永恒碎片,
在这最后的、充满仪式感的安宁中,
感受到了使命达成的圆满。
我的凝视,我的守护,
似乎都在这一刻,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这个家,充满了爱,充满了希望,
充满了向前行进的、饱满的生命力。
我感到最后一丝作为“观察者”的牵挂,
如同晨曦中消散的薄雾,悄然融化。
一种深沉的、疲惫却无比幸福的暖意,
如同浩瀚而温和的海洋,将我轻轻包裹、托起。
在这片暖意中,
我仿佛清晰地看到,
那个记忆中豁着门牙的小女孩,
在年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
笑得那么无忧无虑,那么灿烂动人。
于是,
我心满意足地,
在这片被爱与幸福充盈的寂静中,
带着对她(苏雯)终于获得幸福的无比欣慰与开心,
缓缓地、幸福地,
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继而闭上了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