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自私 ...
-
自私是基础,从基因到个体。
基因的自私是众所周知的,它不惜利用生物体作为载体,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复制自己。这种自私是生物演化的核心动力。同样,一个生物个体,需要摄取能量,表现出自私的觅食行为,来维持自身结构,避免解体。
任何一个形成的实体,要维持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剩余来对抗耗散。这种为己的倾向,是空间实体化得以维持的基础,没有这种底层的自私,实体将无法形成,也无法存续。
在人类社会中,这种底层本能表现为心理和经济上的自私。
资本家汲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增殖,是高层级实体维持和扩张自身的必然行为,这种自私是系统层级结构的直接结果,而非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他必须这么做,否则在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同样是作为生物能载体和劳动力商品所有者,试图维持自身再生产并获取更多资源的自私表现。
无论是争取生存资料还是争夺增殖机会,其内核都是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系统层级获取和利用剩余。
然而,如果世界只有纯粹的自私,就会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无法形成复杂的,层叠的社会结构。
我们很容易发现利他是群体层面的自私,当一个个体或群体发现,通过短期的,局部的利他行为,分享剩余,建立信任,遵守规则,可以换取长期的,更大的整体剩余时,合作就产生了。
合作是构建基底的必要条件,这些构建社会基底的行为,本质上是一套协调个体自私行为,使其导向群体共生的规则体系。遵守规则,看似限制自私,更多是为了避免无效的内耗,从而在更高层级上实现更高效的剩余创造和分配。
因此,整个演化路径可以看作自私形式的复杂化和层级化。
原始自私,个体不顾一切地争夺眼前资源。结果是系统内耗,剩余耗散,无法升级。
策略性自私,个体发现,通过遵守规则,建立信任,可以获取更稳定,更大量的长期剩余。
制度性自私,制度,文化,道德等被建立起来,它们代表了一种更宏观的自私,整个文明共同体为了在竞争中存活和壮大,而演化出的内部协作规则。此时的自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认同等。
那些对道德的说法,争论利他还是利己,是没有任何意义,道德也并非永恒真理,只是一时的工具。利他或者利己而言本质上都是利己,只是己的范畴和时空尺度不同。为家族牺牲个人,是利家族这个己,为国家牺牲家族,是利国家这个己,高级的利他,恰恰是服务于一个更宏大,更持久的利己目标。反之如果国家不能利于个体,它就没有存在的基础。